第29章 种马文里的炮灰

A+A-

    “啊?”李三顺探着头问:“卖,干嘛要卖?”

    刘大银白他一眼:“我和你不清楚,好了,我吃饭去了。”

    李三顺和刘大银商量:“咱们初九去县城拿执照,到时候咱们带着孙子一起去,在县城的照相馆照一张像。”

    刘大银边吃饭边点头:“行,咱们初九去县城,顺便带着衬衫去卖。”

    李三顺挠挠头,想了又想:”咱们去哪里卖衬衫,不如去械厂门口卖,厂里的工人有钱。”

    刘大银笑道:“哟,刚开始是谁反对我做买卖,现在怎么也支持了?”

    李三顺不话了。

    刘大银吃完饭,李三顺很自觉地收拾碗筷。

    等他再进屋,刘大银道:“我想好了,先去管婚姻登记的门口去卖,等下午再去械厂门口卖。”

    “去婚姻登记的门口卖?”李三顺一拍大腿,道:“对,要登记的新人,一般都会到供销社扯布,咱们在那里卖衬衫,肯定好卖。”

    当地有一个法,“登记不登空,登空死公公”,登记领结婚证的当天,新人都要买东西,要是登记当天空着回家,就会“死”公公。

    扯布做衣服的最多。

    刘大银的的确良衬衫做工好,价钱虽然比扯布贵上一点,但是不要布票啊。

    李三顺高兴道:“那好,咱们先去领执照,再去卖衬衫,等卖完衬衫,就带着孩子们去照相馆怕拍照片。”

    初九这天,刘大银一早就起来了,她穿上最好的衣服,精神抖擞的带着全家人进城。

    今天可没有车可做,他们得步行去。

    尽管这样,两个孙子也高兴的不得了,一路上叽叽喳喳个不停。

    孩子走累了,大人们就轮流背一会儿。

    等到了县城,一家人都出了一身汗。

    工商局刚刚上班,刘大银带着一家子人进了去。

    营业执照是工商局局长亲自给刘大银的。

    工商局长带着和蔼的笑容,双把执照递给刘大银,“刘同志,你可是咱们凉河县的第一个个体工商户啊,不定以后得记在咱们县志里呢。”

    刘大银大字不识一个,也不清楚那县志是个啥,不过从工商局长的语气来看,能记在县志里一定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刘大银斗志昂扬地表态:“我一定好好干,不会辜负郭嘉的栽培的。”

    从工商局出来,李家人直奔婚姻登记的门口。

    登记讲究越早越好,加上今天是个好日子,婚姻登记部的门口已经热闹起来了。

    刘大银选了个显眼的位置,把衬衫拿出来左右晃动,“的确良衬衫,大师傅的艺,七块钱一件的的确良2衬衫,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

    刘大银挥舞着衬衫,大声吆喝。

    一对从婚姻登记部出来的年轻男女停在刘大银面前:“你这衬衫多少钱?”

    刘大银把里的衬衫递过去,好让人看个清楚。

    “你看这做工,这裁剪,”刘大银又从包里拿出一件衬衫,“这可是老师傅的艺,七块钱一件,不要票。”

    “真的,不要布票。”姑娘放下里的衬衫,惊喜地问道。

    刘大银:“不要票,七块钱一件,要两件的话,六块五一件。”

    ‘我要一件就行,要两件一模一样的干什么,一件也六块五吧?“

    刘大银摇头:“一件七块钱,不讲价。这衬衫有大码,你和这个年轻的后生一人一件,穿出去多好看,一看就知道是两口子。”

    “你这大姐,”姑娘被的低下了头,“谁和他是两口子。”

    刘大银:“这登记了,不就是两口子吗。”

    “还能再便宜一点吧?”姑娘问。

    刘大银:“真的不能再便宜了,再便宜我就要赔本了。你算算,扯布要多少钱一尺,做一件衬衫得两尺多三尺吧,那还得要布票呢。”

    伙子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媳妇跟刘大银讲价,最终拍板:“咱们要两件。”

    “王松。”

    “咱们等一会儿不是还得去照相吗,咱们穿着两件一样的白衬衫照相,多好啊。”

    姑娘声道:“要比供销社贵呢。”

    “这不是不要票吗?”

    姑娘其实也心动,仔细一想,要是不要票的话,其实算下来也不贵。

    更何况,和他穿着一模一样的衬衫去照相,光是想想就不错。

    反正今天她也打算扯一身衣裳,干脆买两件衬衫,布票还省下了呢。

    “好,要两件。”

    来登记的新人们大部分都打算去供销社扯布做衣裳,刘大银的衬衫不要票,做工还好,比自己扯布也贵不了多少钱,不到一个时,十件衬衫就卖完了。

    还有许多人问,刘大银什么时候再来。

    刘大银也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来,只能一定会再来的。

    县里只有一家照相馆,刘大银一家到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在排队了。

    像刘大银这样拖家带口的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年轻的男女。

    这是两个孙子第一次拍照,孙子在刘大银怀里好奇地看来看去。

    等待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就到了他们了。

    刘大银和李三顺坐在椅子上,一人揽着一个孩子。

    李留柱站在他们的后面,拿着今天刚拿到的营业执照。

    这是刘大银要求的,这营业执照可是他们一家过上好日子的开始,当然得照在像上纪念了。

    照相的师傅调整着角度,“看这边,对,看这边,孩子千万不要眨眼,一,二,三。”

    “咔嚓”一声,记录下李家人重要的一天。

    衬衫都卖完了,刘大银打算再去省城一趟。

    只不过这次要带的东西,刘大银要好好打算打算。

    从县城回来的时候,刘大银买了好几包点心。

    李留柱心里纳闷,娘一向舍不得花钱,这次怎么这么大方了。

    刘大银看出儿子的疑惑,笑了笑,没话。

    到了家里,李大银又到几家邻居家里买了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

    这下李三顺也纳闷了:“你这到底是要干什么?”

    刘大银把李三顺姑奶奶给的皮套拿出来,问道:“表姑父有一件皮坎肩,每年冬天都穿的那件,和这副套是一个人的艺吧?”

    “是啊,怎么了?”李三顺疑惑道:“你问这个干什么?”

    刘大银把套戴在上,翻来覆去地看:“你把这人的情况跟我。”

    李三顺:“表姑父的女儿嫁到了营县,那里以前是有名的皮革之乡。表姑父的亲家就是一个老皮匠,那艺在十里八乡都有名气。后来不让做买卖了,他就偷偷倒腾些碎皮子,这套是他用下脚料自己缝的。你问这个干什么?”

    刘大银把自己的想法出来:“你,咱们找他收皮子,做成皮衣去卖,怎么样?”

    李三顺先是低头,又抬头:“我记得表姑父过,他那妹妹的公公也只敢倒腾些皮子,这还得偷偷摸摸的,你找他做皮衣,他能干?这要是被逮住,可不是闹着玩的。”

    刘大银:“咱们先去问问,要是真能成了,赚的绝对少不了。”

    李三顺还是顾虑重重:“饭都还吃不饱呢,这皮衣可不是一个钱两个钱的,你能好卖?”

    刘大银:“咱们家是饭都吃不饱,可不是谁都像咱们家这样吃不饱饭的,你看烧鸡,咱们整个村里谁舍得吃,可到了省城,还不是一次就卖个精光。这皮衣咱们觉得贵,可有人不会觉得贵。”

    自从做了这烧鸡的买卖,李三顺对妻子更信服了,既然妻子要试试,李三顺只犹疑了一下,立马就同意了。

    “好,那咱们明天就去表姑家里,让表姑父带着咱们去找人。”

    李三顺的这个表姑是他姑奶奶的闺女,他爹的表妹,嫁的比较远,李三顺一次都没去过这个表姑家里。

    他们得先去姑奶奶家,让姑奶奶的儿子,也就是李三顺的表叔带着他们去。

    姑奶奶家,表姑家,表姑的亲戚家,这三家都不能空着吧,礼物得有三份。

    李三顺又杀了三只鸡,做成烧鸡当做礼物带去,既然有求于人,带的东西太简薄了也不好。

    第二天一大早,刘大银和李三顺就出发了。

    当然又是步行去了。

    李三顺和赵大银一个背着烧鸡,一个提着点心,朝着姑奶奶的村子而去。

    到姑奶奶家的路刚走了一半,李三顺和赵大银话:“年纪大了,竟然觉得走路累了。想当年,我可是推着推车走大几十里不歇一会儿的汉子啊。现在倒好,走这么一点道就觉得累了。”

    刘大银翻白眼:“就是现在你也是汉子,不是娘们啊。”

    李三顺竟然瞪了赵大银一眼:“你这是什么话,我就是感慨一下嘛。等咱们挣了钱,也买一辆自行车,到时候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再也不走道去了。”

    刘大银里提着东西,又在路上,要是在家里,非得用指点他脑门不可。

    “看你这出息,”刘大银把点心绳子换了到右上,用左拍了李三顺肩膀一下,“等有了钱,还买什么自行车,咱们买就买汽车。”

    李三顺脱口而出道:“汽车咱们家也没人会开啊。”

    “家里没人会开,就不会雇人开车。”

    “雇人开车?你想的倒美。还买汽车,你咋不买飞啊。”

    “飞,你没我还真没想起来这个,等咱们有了钱,就买一架飞。”

    “江闻钟”的书上都了,江闻钟的生意做大了以后,买了一架豪华飞,带着他那些女人全世界游玩。

    她又不比江闻钟差,江闻钟能买飞,她为什么不能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