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文里的炮灰
护士的话一出,刘姥姥和刘红梅齐齐变了脸色。
刘大银弯腰看着护士给孩子换药,当然看不见母女两个的脸色了。
在刘大银看不见的地方,刘姥姥和刘红梅母女两个互相对视一眼,又立马移开目光,刘姥姥走到女儿身边,轻轻拍了拍女儿的背,让她放心。
刘大银怕医院的饭菜不好吃,天刚亮就把儿子打发走了,让他回家给儿媳妇做饭。
离预产期还有一个多月时,刘大银和儿子儿媳商量请一个保姆,她要在厂子里忙,根本就没有时间照顾儿媳妇,留柱一个大男人照顾产妇刘大银不放心,还是请一个保姆方便。
可儿媳妇什么也不同意,怕保姆照顾不好,反正她妈在家里,就让她妈照顾月子就好了。
既然儿媳妇有自己的主意,刘大银就不强求了,亲家母照顾儿媳妇坐月子,刘大银就所有的花销由她来出,另外再给亲家三百块钱,算是辛苦费。
大人孩子都没事,就不用在医院多呆了,过了二十四个时后,他们就能回家了。
三个孩子都来医院看过弟弟了,开林指着孩子道:“他好。”
刘红梅侧躺着,看着正在睡觉的儿子,“刚生下来的孩子都这么,开元开林还有茵茵都是从这么长起来的。”
刘大银把几个孩子拎过来,让他们离孙子远一点,“弟弟还啊,他可是八斤四两呢,开林生下来的时候六斤二两,可是差了整整两斤多呢。”
李开林歪头吐了吐舌头:“我才没有这么呢。”
新的生产线上了以后,方便面的产量翻了将近十倍,省里的需求接近饱和,刘大银和戴永把目光瞄向了省外的市场。
李师傅方便面在省外并不算太出名,打响名气的第一招,就是广告。
刘大银在海市电视台,特区电视台,还有几个省电视台都投放了广告,还参加了许多的展销会,推介会,就为了把李师傅方便面打出去。
李师傅方便面也遇到了难题,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很多外国资本都涌入了本国,当然也有方便面品牌涌进来。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国人对外国品牌有着一股隐秘的崇拜之情,李师傅方便面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刘大银和几个厂里的骨干商量了好几次,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发展特点。
李三顺祖上是给皇帝做饭的,刘大银给李师傅方便面打出了口号,皇帝御厨的味道。
除了这个,刘大银还花重金请了港岛的明星做代言,给李师傅方便面拍摄广告。
营销很成功,李师傅方便面势如破竹,销量一个劲的往上涨,工厂里的器又开始了二十四时连轴转。
刘大银尽管厂子里很忙,但还是每周都抽出时间来跟孩子玩一会。
孙子叫李开玉,已经快两岁了,会抱着她喊奶奶了。
“开元,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啊?”刘大银抱着孙子问。
最近一段时间,开元像是有心事,脸上的笑都比以前少了许多。
“奶奶,”李开元吞吞吐吐道:“她,她来找我了。”
“她来找你了,她是谁啊?”刘大银问道。
李开元好一会儿没话,“就是,就是我妈。”
“你妈,她找你有什么事?”
自从离婚以后,江安妮根本就没有管过开元开林,这怎么又想起来找孩子呢?难道是有什么事?
李开元摇摇头:“找我倒是没有什么事,就是给我买了一些东西什么的。一开始我没收,她就把东西给了我的老师,老师不知道我们家的情况,把东西给我了。”
江安妮再怎么也是开元开林的母亲,虽然儿子早就和她离婚了,可他们之间到底有血脉的牵绊,要是让两个孙子不认她,孩子的心里恐怕也不会太好受。
“开元,你虽然是奶奶的孙子,爸爸的儿子,可是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想怎么做,奶奶都支持你。”
“谢谢奶奶,我已经想好了,她在法律上还是我的母亲,以后要是需要我养老,我可能会出钱,但是感情上,我没法把她当做我的母亲了。”
刘大银和两个孩子玩了一会儿,儿媳妇就回来了,里提着一大袋子东西,都是几个孩子需要用的。
她放下东西,把开玉抱过去,亲亲他,问道:“想妈妈了吗?”
刘大银站起来,帮着把东西分类摆好,一件粉色的裙子引起了她的注意。
“红梅,咱们家又没有这么的女孩子,你买这裙子是送人的?”刘大银问道。
刘红梅顿了一顿,扭过来脸去逗孩子:“是啊,我一个朋友家的孩子过生日,就买了裙子送给他孩子。”
“哦,这裙子还挺好看的。”
刘大银没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儿媳妇的很多朋友她也不认识,人家有没有孩子她当然不知道了。
“你二姐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后天在迎宾饭店摆酒,你记得跟留柱一声。”
“我知道了,娘。”
刘大银有钱了,在省城给四个孩子一人买了一套房子,有了房子以后,二女儿李莲花带着两个孩子来省城读书,就在今年,刘大银的外甥女王一爱考上了大学。
这可把二女儿二女婿高兴坏了,这可是他们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啊。
女婿王成把自己的家里人都接了来,在省城的饭店订了两桌,为女儿庆祝。
刘大银到做到,大外甥周有利考上了大学后,她就在周有利读书的城市给他买了一套房子,现在外甥女王一爱也考上了大学,刘大银也给王一爱买一套房子。
房子不写他们父母的名字,写上孩子的名字,算是送给孩子的礼物。
难得有一个放松的时间,刘大银开上车,和李三顺去郊区转转。
这也是刘大银和李三顺的毛病,她们在农村住了大半辈子,在省城住了这么多年也没怎么习惯,没事的时候就去省城周围的郊区转悠,呼吸新鲜的空气。
在这个时代,汽车可是一个好东西,刘大银开车走在郊区,总会引起一群孩子的注意。
天气太热,刘大银开着车转悠,看到路边好大一片西瓜地,就把车停下来买西瓜。
暑假里,所有的孩子都放假了,农村的孩子不比省城,放了暑假大人根本就没空看孩子,大的就带着的,到处乱跑。
刘大银的汽车停在路边,一大群孩子围着汽车转悠,摸摸这里,摸摸那里。
卖瓜的老汉赶紧喊:“你们的都在干什么呢,要是把汽车碰坏了怎么办?赶紧过来。”
其中一个大些的孩子笑着道:“六爷爷,过来也行,我们想吃你的西瓜。”
六爷爷骂道:“你个三子,就是你的话多事多。”
三子也不害怕,继续嬉皮笑脸:“六爷爷,让不让吃西瓜啊?”
“让吃,还不快带着孩子过来。”
听到有西瓜吃,一大群孩子呼啦啦跑过来,大的跑得快些在前面,孩子腿短跑得慢在后面。
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穿着花裙子的姑娘,她年纪最,跑的最慢。
刘大银看了姑娘一眼,哎,她身上穿的,跟那天儿媳妇买的裙子一样。
这里虽然是省城附近,但也是农村,农民们都不是多富裕,这么一大群孩子穿的衣裳都不太好,那个姑娘的花裙子在这么一群孩子里非常显眼。
刘大银好歹也算是有钱人了,那件花裙子一看就很贵,根本就不像是农村的娃娃会穿的。
她不由得多看了那个姑娘几眼,越看越喜欢。
六爷爷给孩子切了西瓜,让他们分去了。
刘大银和六爷爷聊天:“那个穿花裙子的姑娘不是你们村的孩子吧?”
没想到六爷爷叹了口气,道;“那也是个苦命的孩子,亲爹娘不要了的。”
“亲爹娘不要了的,怎么会?”刘大银惊讶道:“要是真的不要她了,怎么还会给孩子买这么贵的裙子,那件裙子可不便宜。”
“光花钱有什么用,一眼也不来看孩子。一开始我们村里人都以为是她爸妈为了躲计划生育,才把孩子放到村里来的。可时间一长才知道不是这么回事,要是真的躲计划生育,怎么会一眼也不来看。我们村里也有在省城工作的,生了孩子送到村里,可人家每个月都来看几次,丽的爹妈一次也没来过,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现在城市户口和有正式工作的,国家只让生一个孩子,有人偷偷生了孩子就送到乡下的老家,让父母亲戚照顾,这样的事情很多。
六爷爷接着:“丽是前年大有家的抱回来的,我儿子还看见了呢。”
不知怎么的,刘大银就问道:“您儿子看见了,是哪一天啊?”
六爷爷了个日子,刘大银懵了:“六爷爷,您没记错日子?”
“怎么会记错,那天我孙子半夜发烧,我儿子去喊医生,正好看到大有驮着他媳妇从省城回来,他媳妇里抱着一床被子,像是包着什么东西,没几天村里就知道大有家里多了个孩子。”
刘大银现在脑子转不过弯了,她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怎么会这样想。
李三顺在瓜田里挑好了西瓜,背着袋子往这边走,六爷爷又笑着了一句:“大妹子,丽和你看上去还挺像的,尤其是嘴巴和脸盘,就跟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