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杜春秋
雷霆蜥龙越飞越近,但它却并未理会前方不远处的离殇城,一心想要越过此地,但就在这时,一柄长约二百米的紫黑色雷霆气剑凭空出现,这条体长超过千米的雷霆蜥龙直接就被拦腰斩断!!
殷红的血液如同暴雨般倾盆而下,断成两截的尸身也坠落下来,坠落点正是下方的离殇城!
青云君侯眼皮直跳,这种吨位的肉山要是从高空直接砸到离殇城上,先别会砸死多少人,怕是就连离殇城都会被砸成一片废墟!!
但是在青云君侯打算出粉碎兽尸时,一道身着布衣的人影出现在半空之中,他挥打出一股玄力旋风拖住雷霆蜥龙的尸体,使之慢慢降落在离殇城前面的战场上。
叶擎的双眼此时瞪的快比篮球还要大了,之前那柄一闪而逝的雷霆气剑,不就是雷渊葬狱剑吗?!
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雷渊剑神陨落于屠魔之战,至今已经逝世一千多万年了,而且他一生无子,又没收徒,更没有留下过任何传承,按理叶擎应该是当世唯一一个能使用雷渊葬狱剑的人啊
“没有惊到你们吧?”
那个布衣男子降落到离殇城上,“我追逐它半天了,总算是追上了。”
“风一?!”
从这个人出现的一开始,狼毓就觉得特别眼熟,而现在看清这个人之后,狼毓差点跳了起来,这不是风一那子吗?
可是他是怎么做到在个半月的时间之内,从一个宗师境变成了能够一剑秒杀七阶兽王的超级强者?!
这个战力已经超过青云君侯了啊
“大当家,不错,我是风一,但是我现在的名字是,杜春秋。”
“我是风一的前世,风一是我的今生。”
杜春秋?!!
如果叶擎没有记错的话,那位纵横屠魔战场的雷渊剑神,好像就叫这个名字
“二当家赤鬼死的时候,我就彻底苏醒了,牧山侯是我杀的,御水侯府和牧山侯府也是我血洗的。”
“后来我又在帝都外围转了一圈,在那里我至少感知到两股太玄境的气息,以及一座极为诡异的魔阵。”
“我那个时候刚刚苏醒没几天,战斗力只恢复到天玄境的程度,所以就默默的撤走了。”
“那我现在应该叫你什么?叫你风一还是杜春秋?”
这才是狼毓最关心的问题,风一也是他救下并且相处了十几年的人,他可不想那个人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没了!!
“还是叫我风一吧,轮回是融合而并不是抹杀,我依旧有着风一的所有记忆,在黑阴寨里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刻在我的心里。”
听到这句话,狼毓上前一拳锤在杜春秋的胸口上。
“你怎么不早,吓死我了!我还以为你子就这么没了呢!!”
“你刚才,帝都至少有两位太玄境的气息,以及一座极为诡异的魔阵?”
青云君侯一直等到这两个人叙旧完才开口询问。
“不错,而且那两道气息绝对不是人族应该有的,那座魔阵到现在也尚未完全开启,我猜是因为魔染天的贫瘠导致他们并没有得到足够支撑魔阵运转的能源。”
“但是他们显然不会去做无用之功,所以我估计,应该还会有一些人去给他们送能源吧。”
听到杜春秋的话,青云君侯面具之下的双眼几乎眯成了一条直线,随后他遣散了城上的战士们,让他们各自回去疗伤。
“这场战争结束了,北疆已经再无后顾之忧,我过几天就会联合四方王府一同杀上帝都,到时候,你愿意同行吗?”
“当然,人族的地界绝对不能允许魔族来此兴风作浪。”
一处僻静的院里,叶擎和杜春秋在茶桌上对坐喝茶,造成这一幕出现的原因是,杜春秋在城头上把叶擎拉到身边,了句。
“我有些话想单独和你。”
“我要感谢你,如果不是你在密林里斩出的那一剑惊动了我的魂魄,我可能到现在依旧沉睡在风一的潜意识之中,难以苏醒。”
杜春秋喝两口茶,笑了笑。
“所以,你真的是千万年前屠魔之战中的雷渊剑神?”
不是都阴阳不可逆,世间无轮回吗?可是这个明明已经死了千万年的鬼魂却在叶擎的面前活了过来!!
“你到底是怎么做到死而复生的?”
“死而复生,”杜春秋点了点头,“确实是死而复生。”
“知道吗?从武者境到神帝境,被称为众生十境,而其中境界达到神帝境的人则被称为巅位者,意思是能以自身之力达到众生极限的人。”
“但这十个境界内的人再强也只是众生之内,他们死了就是真的死了。”
“而超脱巅位的境界,就是被称之为绝巅的天道六劫境,实力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可以凌驾于天地之上,超脱一切束缚,已经不再是阴阳二字就可以完全掌控的了。”
“天道境的人就算是陨落了也可以凭借真灵进入轮回,以此得到重生的会。”
“当然,十个轮回的绝巅者中有九个都会被轮回磨灭,剩下的那一个也要看运气才能苏醒,有些倒霉的一直到今生死了,前世的记忆也没能苏醒,然后他就彻底死了”
“所以总得来,人死了,就是真的死了,天道绝巅者也不例外。”
“你的问题我回答完了,下面我有一个问题想要问你。”
“我这一生即无子女又无弟子,死前也没有留下任何传承,正常讲雷渊葬狱剑在我死后就应该失传了才对,但是你是从哪里得到的气剑传承呢?”
听到这个问题,叶擎的脸僵住了,他一开始就想到了杜春秋可能会问这个问题,但是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回答。
“算了,不去想了,当年我也不是不想留下传承,只是修炼雷渊葬狱剑的前提是必须得在体内凝聚出一颗雷狱之源,而凝聚雷狱之源的方式痛苦无比,我收的十位弟子都未能坚持下去”
“你能修炼成功,我也算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