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朋友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对于顾桓来,时间就在他日日不辍的读书习武中如白驹过隙。
随着乡试的逼近,求知堂里的气氛也日渐严肃紧张。乡试即秋闱,因在八月举行而得名。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得中者称为举人,每届秋闱,全国中举人者也不过一千人左右。中举之后就有资格做官了,这才算是改换门楣,可称“官宦之家”了。为此,许多人皓首穷经不得中举,一旦中举,就欣喜若狂甚至疯癫。
对于丙班的少年来,乡试与他们的关系原本不大。但因为韩文瑄和高广英赌的事,大家也跟着紧张起来。
这些公子,许多也有兄长、朋友在国子监读书,消息灵通。不久就听到韩文瑄的父亲韩光备了厚礼,带着高子英去拜访国子监祭酒,请了一位姓傅的博士给他上课。
这位韩大人对外侄,可真是费尽心机、用心良苦!
要知道国子监博士是正五品,掌教三品以上官员、国公以上勋贵子孙及从二品以上高官曾孙。
请博士单独给高广英开灶,这是力求一举而中的架势。
伙伴们得知后对韩文瑄深表同情,纷纷安慰他,倒是韩文瑄一脸淡定:“科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不紧张,紧张的是他们。”
众人纷纷点头认可,顾林一脸神秘地:“是不必紧张,我找人抄了一份高广英的文章,拿去问我大哥,我大哥……”故意卖了个关子,见众人都好奇地看着他,才一脸促狭地笑道:“我大哥……狗屁不通!”
“哈哈哈……”大家都笑了起来。
笑过之后又对顾林有些刮目相看,没想到他还有这份心意。韩文瑄对顾林感激一笑,领了他的情。
一转眼到了八月九日,乡试第一场开考。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第一场考“四书题”三道,“经义题”四道,还要赋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一道;第三场“经史”、“实务策”五道。
由考题可见,科举选拔的,不仅是饱读诗书之士,还是当官的人才,三场考下来,能中举的,也都不是泛泛之辈。
求知堂中,甲班、乙班的师兄们参加科考,丙班的公子们也迎来他们的季考。
此次季考,顾桓进步神速,排进了前五,先生都他若能继续努力,明年童生试可期。自从练了《无名诀》后,顾桓的记忆力强了很多,加上勤奋不懈,经义方面一日千里。倒是赋诗,虽然已懂得句法、用韵、平仄等规矩,做出来的诗却毫无灵气,正如谢老夫子点评:“匠气十足!”
好在科举不以诗词为重,到时候能写一首中规中矩的“赋得体”就罢了。科举之中的赋得体以歌功颂德为主,本来就难以出彩。
而顾林天性烂漫,在诗词上颇有天赋,写的诗被先生评为“甲等”,同窗们传阅观摩,都称赞不已,经义却平平,总成绩排在十名开外。
至于第一名,韩文瑄还是当仁不让。
桂花飘香时,乡试放榜了,人称桂榜。中举的学子们忙着以文会友、交结同年,参加巡抚大人主持的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不亦乐乎。
季考后,万寿节临近,学堂放假了。高广英不出众人所料地落榜了,恼羞成怒地去韩家闹了一场。
考了第五名的顾桓得了闻氏亲手做一套衣衫,考了十一名的顾林也得了老夫人、杨夫人的奖赏。
考了第一名的韩文瑄却迎来了一阵狂风暴雨。
韩家的书房内,韩光在书桌前来回踱步,端方肃穆的脸上隐含着一丝怒色。高氏垂着泪,不时地擦拭,已是徐娘半老,哭起来却还是娇娇怯怯,泪如滚珠。
韩文瑄一进去,就听见高氏哀怨地泣道:“广英那孩子素来心直口快,并无恶意,瑄儿何必和他计较,立什么赌约?累得他心里紧张,发挥失常落了榜!”
韩文瑄听她的颠倒黑白,冷笑:“照继母的,那所有举人靠的都是运气了?再者,我又没有立赌注,又不要他跪下叫我哥哥!他紧张什么?无非是着急想要羞辱我罢了!”
高氏一噎,垂首不语,默默抽泣。
“怎么和你母亲话?”韩光瞪了韩文瑄一眼,怒道:“总归是你无礼在先,他才出言无状。你对你母亲和表兄的态度但凡放尊重些,哪还有这些事!”
这话一出,高氏哭得更委屈了。
韩文瑄一阵腻烦,嘲讽道:“父亲是大理寺卿,自然是明辨是非的,总该知道此事谁是谁非,若是要偏帮,我也无话可。父亲怎样就怎样吧。”
韩文瑄挺直着脊背,冷眼看着这一切,如看一场闹剧,一副任君处置的样子。
人前淡然的韩文瑄,也有其傲气倔强的一面。
韩光听到韩文瑄嘲讽的话,再看到他脸上讥诮不屑的表情,心中更是烦躁恼怒。
这个儿子如同他那不合时宜的母亲一样,永远这样一幅表情,永远别想看到他对自己恭顺谦卑!
韩光无法反驳,最终不过不着边际地训斥了韩文瑄一顿,把他发走。高氏低头抹泪,看不清表情。
放假之后,顾桓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习武上。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修习《无名诀》的好处,已经显现了出来。
他每一天都充实而忙碌,却感到精力充沛、神清气爽,读起书来也是事半功倍。最令顾桓满意的是,他的个头也比数月前高了一截,已经赶上顾林了。浑身肌肉匀称,如蓄势待发的猎豹一般,积蓄着力量,又如待出梢的宝剑一般,暗含锋锐。
顾桓忙着读书习武,顾林素来不喜读书,对习武也不敢兴趣,不是在屋里和大丫鬟们玩笑,就是出去与相熟的同窗们相聚,吟诗作赋。兄弟俩有好些日子没有同进同出了。
一日顾桓正在校场击桩时,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杨家三房的公子杨滨。
杨家三兄弟本来就是“奉旨读书”,不以读书为业,秋闱也不参加。
大房的杨润风流不羁,喜音律歌舞,是玄音阁的常客,传言还是清音公子的入幕之宾;二房的杨浒与其父亲一样灵活机变,擅长处理庶务,常在奇巧居来往,处理南来北往的货品进出;三房杨滨年纪不大,却最爱练武,平日里请了武师在家中学习,家中护卫都他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时常输给他。他心里明白,护卫们的多半不是真的,因听了顾桓习武之事,特意过来切磋切磋。
顾桓听了他的来意,也答应了。练了那么久,他也想知道自己的进度,虽然顾统领经常夸他,他也是将信将疑。
两人摆好架势,互相抱拳行了一礼。杨滨生得雄壮,大喝一声,先发制人地挥拳向顾桓击去。
顾桓身形一侧,躲了过去。
一击不中,杨滨正要回身出拳,却感到肋下一阵剧痛,顾桓的手肘狠狠的撞在其上。
只听得“砰”的一声,杨滨摔倒在地上,只觉得头晕目眩,还没回过神来。顾桓的速度太快了,他甚至没有看到他的动作,就被击倒了。
蔚蓝的天空很美,杨滨却无心欣赏,他整个人都呆滞了。
他被顾桓倒了?他五岁习武,常年不辍,竟然比不上只练了三个月的顾桓?
这真是他人生中遇到的最大的击。
“你还好吧?”顾桓伸手,把他拉了起来。
杨滨这才回过神来,揉着肋下,难以置信地:“你果真只练了三个月?”
顾桓点点头,毫不谦虚地:“顾统领我天赋出众。”
杨滨一阵牙酸,恨恨道:“我最恨天赋出众的人!”
顾桓笑笑,领着杨滨到了赏星阁。他习武以来,闻氏就给他常备着伤药,此时正好给杨滨用。好在杨滨也不是气的人,边龇牙咧嘴地喊疼,边请教顾桓练武的诀窍。
顾桓就捡着能得了。
杨滨第一次输了不服气,过后又来讨了几次,最后干脆过来和顾桓一起习武,两人不不相识,一来二去倒成了好朋友。
两人一起出游过几次,这日杨滨又邀请顾桓去看马球。
“如今各地藩王大臣进京,王子皇孙、贵族公子云集,京城的马球场都提高了赛事彩头,场外观赛的人还可以下赌注,连外省的马球队都吸引来了不少,盛况超前!”杨滨兴奋地:“后日平郡王府的马球场就有一场比赛,参赛的两队,一队叫‘鸣沙队’,他们的东家是皇商袁家,世代行走西域,有专门的护卫马队,手上是见过血的,这只马球队也都是好手。另一队是“五柳队”,是平郡王世子带队,里头全是世家公子中的好手,都是延请名师教导的,这场比赛想必精彩,你要不要去?”
顾桓很感兴趣,这和前世的职业联赛挺像的,因此笑道:“当然要去,我还没见过真正的马球赛是什么样子呢!我去和二哥也一声。”
杨滨点点头:“当然要叫上他。大表哥就算了,他向来嫌弃马球赛吵闹。要我,读书有什么要紧,这才是正经事呢!想当初,大唐何其强盛,渤海、高丽、倭国都和大唐比赛马球。我在父亲那里看过一副《便桥会盟图》,还有专门描绘唐、突厥两国进行马球比赛的场面呢!等我大些,也亲自下场,和外国人比赛去!”
“果然志向远大!”顾桓笑着趣。
顾桓回家后,就去瑞恩堂邀请顾林。
顾林听了此事,果然也很感兴趣,笑道:“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我早想去见识见识马球赛的盛况了。只是过去老太太总我,不安全。既是世子姐夫的带队比赛,我当然要去给他助威喝彩,想必老太太、太太不会反对,我这就和他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