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金石家

A+A-

    篆又称“秦篆”,汉书艺文志:秦篆作于丞相李斯。文解字:“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颌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篆者也。”由此可见篆是从大篆省改而来的。上面曾,大篆就是籀文,既称籀文为大篆,相对他就把秦篆叫篆了。

    秦代篆的特点是什么?我们从流传下来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碑、湖北云梦泽出土的秦代律令书和诏、权量铭等,可以看出它的书法大都笔画婉转,尚存籀意,但和以前的篆书相比,则为简单瘦硬,锋棱峭利,结构方正匀称。明代何良俊曾,李斯篆“皆大书而作细笔,劲挺圆润,去肉而筋独存。

    唐代李阳冰亦作篆,骨肉匀圆,可谓尽善,元时有吾予行,国初则周伯奇宗玉箸,似乎少骨。”还有人:“篆画皆如箸,以便笔札,故亦称玉箸篆。以创于李斯,故亦称斯篆。”

    汉篆墨书,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它和秦的篆相近,是介于篆、隶书之间的字体,它的字形基本上是长方形的,笔画一般都圆瘦些,结构则匀称平正。除此之外,西汉存群臣上寿刻石及甘泉山元凤刻石残字数种东汉仅嵩山少室、开母庙、西狱庙及刘君表残字等数种。

    其结构、笔画,有的紧密浑圆,有的宽博瘦劲,各有优点。930年夏在河南偃师出土的袁安碑,字形略方,用笔并非完全滚圆,这种写法显然是由秦代刻石演变来的。

    三国魏的篆书,现存的只三体石经一种,笔较圆细,收尾保留尖锋,对后来的篆书影响很大。吴的天发神谶碑,结体笔法若篆若隶,字体雄伟,以沉着痛快胜。从它的字形来看,是由篆到隶的过渡;从它的转折处的方笔看,并露出了楷书的萌芽。苏建写的封禅国山碑,字势雄健而笔法却多圆转,和前碑的方折迥不相同。

    三国吴蜀、晋及六朝的篆书不少见;偶尔见到的如东魏李仲璇的修孔子庙碑,只是在楷书中杂有篆意,六义既失,笔法亦乖,不足称道了。

    唐代篆书,以李阳冰为最著名。他的篆法号称直接李斯,虽高浑不足,却有规矩可寻,易于学习,故对后世影响很大。汉魏以后,篆书所以不绝,实为阳冰一人之力。

    南唐及宋代篆书名家有徐铉、徐楷、郭忠恕、僧梦英、苏长卿等,余如黄伯思、郭安道、王寿卿、李康年、杨南仲、魏了翁、王洙、陈晞、张察、虞似良等人的篆书也有名气。

    其他九人大都继承宋元流弊,柔媚有余,缺乏骨气。再如赵宦光,加以变化,号称“草篆”,虽没有成熟,对篆书革新却有启发。

    清代篆书,人才辈出,较前代为盛。康熙时,王澍最为著名。他的篆书,取法唐李阳冰的谦卦,另称一时无对。江声学石鼓、国山也为一代高。乾隆时洪亮吉、孙星衍、钱玷、桂馥,并以篆称雄,玷尤杰出,用“斯冰而后,直至生”刻成私印,可见其自命不凡。

    他们各有优点,但大都是笔画细而圆的玉箸体,笔力软弱,缺乏生气。洪孙两家,受僧梦英的影响,剪毫作书,每遇收处,旋转使圆,用墨轻浮,时有枯笔,亦是一病。

    嘉庆时邓石如的篆书,取法李斯和李阳冰,兼采汉碑集篆书之大成,有时还以隶笔作书,情味别具一格,其体宽博,气势磅踏,因而开辟了新局面。书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推他的作品为神品第一,钱玷也对他极为钦佩。邓石如的学生吴熙载及以后的莫友芝等,都学邓并有变化,为人所称道。从藏故宫博物院的篆书四箴屏等存世佳作中可领略邓派的篆书艺术造诣。

    道光时黄子高的篆书,笔法峻健,逼近李斯。何绍基以颜体笔法作篆,圆融茂密,别有风格。清末以后,杨沂孙的篆书,取法石鼓及钟鼎款识,融汇贯通,自成一家,蹚少韵致。吴大癕工篆,极似阳冰,又参以古籀文,书家益渐,为世新重。吴昌硕曾入大澂幕,受其薰染,却不为所囿。他写石鼓文用邓法,兼采画梅之法。结体左右参差取姿势,颇有奇气,可谓自出新意。他如杨守敬、赵之谦及近人丁佛言、章炳麟、马衡、邓散木、任晓麓等,在学古中也能推陈出新,具有自己的独立风格。

    隶书又名左书、史书,开始形成也在秦代。秦代初年,以篆书为正体,后来程邈以篆书不易书写,才创造了隶书。这种书体,汉代最为流行,碑文石刻,多用此体。后世学隶书的人多以汉碑为典范。

    隶书实际是斟酌篆书的点画而成的一种简单便书体。篆书点画圆转,隶书点画方折,在应用上自有繁简正变的不同。现在所见汉隶,有的方正,有的流丽,各具体态,各有其艺术之美,又以其近于楷书,遂为书法家所爱好。

    从近年湖北睡虎地、湖南马王堆、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帛书看,早期隶书的形体,和篆相差不多。到了汉代,经过无数文人多次加工,逐渐美化,才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

    褒斜道刻石、裴岑纪功碑都用篆字笔法写隶字,尚无波磔,当是由篆变隶过渡时代的作品。书风强劲奔放,仍有西汉遗意。东汉以后,体式由细长化为扁平,笔画增加了波磔,形成“汉隶”的楷模,基本上已经定型。晋唐以后,仅仅是书写者在形式风格上作变化罢了。

    唐代隶书用笔点画圆润而有顿挫,且较多转侧而露锋芒,结体较汉隶加高,多数成正方形,与当时的楷书相近。这种风格,整齐而不呆板,在庄严中有秀美之态。

    如徐浩的嵩阳观碑及9年出土的张庭硅墓志和他的儿子徐珙的崔祥祐辅墓志等都是如此。不过徐浩的隶书风格在用笔肥润的基础上又变为瘦劲光滑些。唐代以后的书家,无论直接或间接,大都受徐氏父子的影响,如元代的吴睿、褚奂,一直到明代的文征明等人,都是一派相承的。唐代的隶书风格可以从现存的碑石,如唐明皇的石台孝经、开成石经的拓本上去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