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知晓
黄智诚的一番话到了马守直的心坎里。
“马兄,我等必须有所行动,绝不能坐以待毙,任由朝廷乱来。”黄智诚见时成熟,当即蛊惑道。
马守直却心有迟疑,道:“是否为时过早,如今不过是道消息,我等也是只是猜测而已,朝廷又未真正发布通告,别到时候再闹出乌龙。”
黄智诚哪有这么容易放弃,“恐怕马兄言不由衷?如今是个聪明人都能看出监国的意图。”
完,黄智诚拿起桌上的一份大明日报,指着其中的一段,道:“这里白纸黑字写着监国得话,我都能看出什么意思,马兄不会看不出?”
马守直被黄智诚这么一激,道:“我自是能看懂,但现在咱们又能做什么?”
“当然有事做,有道是防患于未然,起码得联络一些志同道合之人,阻止监国这危险的想法。”
黄智诚凑到马守直身旁,在他耳边声嘀咕,不知道了什么。
马守直脸色变换不定,半晌,咬牙道:“好!就依黄兄这办法。”
朝廷将要开恩科的消息,像一阵风,刮了出去,引起了各地读书人的热议。
一听这次恩科主考策论,不少读书人都慌了神。
不过由于朝廷还没有正式下达通知,所以人们也只是嘴上发几句牢骚,然而一些聪明之人,却已暗地里在策论上下功夫。
大明科举考试本就有策论,只是人们平时太注重八股文,反而忽略了,毕竟殿试之时,皇上会亲自考策论,你若一丝不通,那才贻笑大方。
梧州城外,蒙自在望着眼前守卫森严的城池,终于找到了难得的安全感。
他这趟浙江之行,真可谓波折不断,先是闻听唐王监国,接着就被郑鸿奎拿刀架着脖子赶出了衢州府,丁魁楚交代任务完成的一塌糊涂。
这还没完,他本打算继续北上,通知各地官员朱由榔监国的消息。
结果,他没走多远,不是遇见溃兵,就是碰上土匪,要不是丁魁楚派的护军,蒙自在差点儿就将命交代在那里了。
蒙自在眼见浙江局势越来越坏,而且听鞑子要打过来了,哪里还敢在往前走,吓得他一路狂奔回了梧州。
蒙自在进城后直奔丁魁楚的府邸,毕竟浙江的事可不是事。
“下官拜见阁老!”蒙自在一进大堂便拜道。
“起来!”丁魁楚近来心情不错,他提名的一些官员得到了朱由榔的认可,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笑道:“浙江的官员情况怎样?”
蒙自在不安道:“阁老大事不妙,唐王监国了!”
“嗯?”丁魁楚起初没反应过来,待他回过神后,双眼睁圆,喝道:“什么?”
“唐王在衢州宣布监国了。”蒙自在又声回了一句,大气不敢出一声。
丁魁楚脸上暴起了一道道青筋,双死死紧握着椅把,晌没有话。
大堂内静悄悄的,只有丁魁楚呼哧呼哧的喘息声,蒙自在能感受到丁魁楚的满腔怒火。
不知过了多久,丁魁楚才开口道:“清楚!”
“是!”
蒙自在不敢耽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讲清楚。
丁魁楚听完,眼中寒光一闪,咬牙切齿道:“郑家!”
丁魁楚不用想就知道浙江、福建那些官员的打算,无非是想捞个定策之功,不过他并未将这些人放在眼里,倒是福建的郑芝龙,实乃是个心腹大患。
“唐王如今身在何处?”丁魁楚询问道。
蒙自在回道:“下官离开浙江时,听唐王以及一干大臣已动身前往福州。阁老,我们该怎么办?”
“福州?”丁魁楚也不含糊,当即起身道:“我会将此事立刻禀告监国,唐王必须退位归藩,大明绝不允许同时有两个主人。”
当丁魁楚赶到桂王府时,却得知朱由榔正在会见重要人物。
“陈公公,不知何人值得殿下如此重视?”丁魁楚趁着等待召见的空隙向陈进忠打探道。
丁魁楚接受了马吉翔的提议,早已打通了陈进忠这条线。
陈进忠笑呵呵道:“咱家只是听从南京来的两个朝廷大员,殿下对他们可重视的紧,已经在殿内谈了将近一个时辰了!”
丁魁楚闻言若有所思,从南京的,也不知这两人是谁。
不多时,朱由榔召丁魁楚入殿觐见。
丁魁楚入殿后,果然见到了陈进忠提及的两人,只不过他脑海中没有对两人的印象。
“臣参见殿下!”
朱由榔挥道:“丁阁老来了,正好你也听听关于浙江的最新情况!”
“臣正有要事禀告殿下。”丁魁楚气愤道,“臣派去浙江的使臣回来了,浙江、福建官员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擅自迎立唐王监国,此举置殿下于何地?”
“臣请殿下立刻下旨训斥唐王,命其退位归藩!”
“这件事,孤已经知道了!”朱由榔脸上看不出喜怒哀乐,一脸平静,向丁魁楚介绍道,“这两位是从南京远道而来的兵部尚书陈子壮以及前东阁大学士蒋徳璟,今后你们一起共事,认识一下!”
陈子壮虽不耻丁魁楚为人,不过还是与蒋徳璟一同拜道:“拜见阁老!”
丁魁楚颔首道:“能与两位共事,是本阁的荣幸。”
朱由榔从陈子壮口中已经知道了衢州发生的事,有些事情终究是他无法掌控的,该发生的终究还是发生了。
“你们认为孤应该如何处置唐王监国之事?”朱由榔望向三人,询问道。
丁魁楚率先开口道:“殿下监国,上顺祖宗之法,下顺黎民百姓。唐王擅自监国实属大逆不道,若能迷途知返,还可饶恕,若其冥顽不灵,臣以为可以派大军将其擒拿!”
陈子壮反对道:“殿下与唐王同为高祖子孙,如今大敌当前,怎可倪于墙,兵戈相见,这岂不是亲者痛,仇者快!”
“陈大人,此言差矣!”丁魁楚坚持道,“正所谓天无二日,大敌当前,更应该统一政令,否则大明如何能团结一心,共抗外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