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零、一哭二闹三上吊
三个奸细在运送去大理寺途中,遭刺客射杀。顺天府不得不出告示,谎称三个歹徒暴毙牢中。
除了涉案的司马府、主审官员和皇帝,其他人全然不知三个歹徒乃敌国奸细。
正因如此,老百姓关注甚少。告示贴出后,讨论的寥寥无几,唯有知情的仍惶惶不安。
今天司马府要赶走部分奴仆,他们要么与荟娘、刘娘子同期买进来,要么和二人关系不错。
“每人分发两倍工钱和返还卖身契,离开司马府后你们再不是司马府的人。来人,分发工钱和卖身契!”
前院的天井,大舅母站在即将开除的奴仆前。
一名老妪哭哭啼啼地跪地。“大太太,老奴在司马府四十年了,生是司马府的人、死是司马府的鬼,求大太太让老奴留下吧!”
“大太太,让婢子(奴才)留下吧!”
霎时间,天井尽是哀求的哭喊声,闻者伤感。
这次赶走的有十余人,或许更多。老管家正领人检查所有下人的房间,一旦发现可疑之物立刻抓去见官或赶走。
跪地的老妪叫苏婆子,约六十,负责管理梁氏的针线房,刘娘子是她下。出了这档事,老妪难辞其咎。
纵然大舅母不忍,也要保障全府上下的安危。
大舅母暗暗叹气。“苏婆子,刘娘子在你下办事,你却一直没有发现她的异常,这是失职行为!甚至我们怀疑你包庇!”
“没有啊!大太太,老奴真不知道刘娘子不干净,老奴绝没有包庇!如果大太太要罚,老奴愿意不要工钱,求大太太让老奴留在司马府!”
苏婆子老泪纵横,顶着炎阳俯首磕头。
其他奴仆见状也磕头,哭泣和砰砰之声回荡天井。
“你们全部起来!”
奈何他们不听大舅母的话,欲以诚恳磕头换取留下的会。
动静惹来家眷,为首的梁氏头戴两朵橘黄茼蒿,眉眼略显憔悴。“怎么回事?为什么都在磕头?”
听见梁氏的声音,苏婆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爬过来。她知道老夫人脾气好,一定心软让自己留下。
但伺候梁氏的老仆率先拦住苏婆子大喝,见势不妙的苏婆子声泪俱下“老夫人!老奴在司马府四十年从没行差踏错,而且刘娘子一事与老奴无关,为什么要老奴走!为什么要不相关的奴仆走!”
大舅母来气,不顾情面指责“刘娘子是你的下,当初她进针线房后由你亲自教导,你不但没有发现她可疑,还不承认失职,你要害死整个司马府才甘心?如今付双倍工钱要你离府已是念了旧情,不然拉你去见官控告你包庇内鬼!”
苏婆子哆哆嗦嗦,见官了她别指望能出狱。她六十了,很难再找一份差事养活自己,何况是被赶走,哪户人家敢要她!
她拼死要留在司马府。
她试图越过伺候梁氏的老仆,爬去梁氏脚下,然而她的衣领被老仆提着,前进不得。
“老夫人,刘娘子把老奴骗了,老奴才没发现她的身份。求老夫人开恩!求老夫人开恩!”
看着年迈的老人家痛哭乞求,司马景明和司马慧于心不忍。
司马景明悄悄对大舅母低声“娘亲,不如就让她留下吧,她年纪大了。”
大舅母怒瞪儿子,“你懂什么!如果她和刘娘子勾结,下次司马府就没了!你别插,这是女子处理的事情!”
司马景明悻悻闭嘴。
这时,家眷身后的一名丫头跪下为苏婆子求情。“老夫人,苏婆子对针线房的下人很好、并且尽心尽力,求老夫人开一面让苏婆子留下!”
又有两个丫头跪下求梁氏。
梁氏眉心紧锁,“失职就是失职,而且这次的重大过失足以令司马府掉脑袋。苏婆子,念在你为司马府劳心劳力四十年,老身为你安排一份新差事,算是报答你多年奉献。”
“不——老奴愿意继续留在司马府!老奴一定尽心尽力,求老夫人不要赶老奴走!”
与此同时,其他待赶走的下人哭哭啼啼,惹人心烦。
二舅母呵斥求情的三个丫头“你们起来,再为苏婆子求情把你们也赶走!”
闻言,三个丫头战战兢兢地站起来。
苏婆子晓得求情无望,眼眸数转,阴晴不定。围观的燕瑶发现她头顶黑气笼罩,甚至遮挡脸部看不清五官。
燕瑶猛然扯了扯燕珩的袖子。
下一刻,苏婆子突然挣脱提自己衣领的老仆,冲向边上结实的墙壁。所有人措不及,眼睁睁看着她一头栽去。
千钧一发之际,蜻蜓点水般的燕珩闪身到苏婆子跟前,推开要撞墙的她。
苏婆子四脚朝天仰望碧空,头脑一片空白。
家眷这才反应过来,一直默不作声的老爷子怒喝“珩儿拖她过来!竟然敢在司马府作乱,马上赶她走!”
原本哭哭啼啼的下人不敢做声,看着愠怒的燕珩拖着苏婆子回来。
老爷子的拐杖狠狠笃地。
“大媳妇,要分发什么赶紧分发!而你们,拿了该拿的就赶紧走,若不要就净身出户!谁再敢帮他们求情一并赶走!还有想死在司马府的,别敬酒不喝喝罚酒,老夫有一百种方法令你们在汴京无立足之地!好聚好散,等会你们在后门离开!”
从后门走不张扬,这是司马府最后的仁慈。
苏婆子两眼被泪水模糊。
大舅母命人给他们分发双倍工钱和卖身契,这次没人敢哀求留下。末了,一干人背着包袱,抽泣着到后门。
他们陆续离去,与司马府再无瓜葛。
尔后,剩下的下人召集至天井,老爷子愤概陈词。
“司马府发生何种大事大家都清楚,这次乃老天爷保佑,司马府才不用掉脑袋。今天起,任何人不得再谈论与内鬼有关的事宜,一旦发现或有人外传必然逐出司马府!”
一众下人提心吊胆,忙不迭地点头。
训完下人,老爷子跟梁氏低声商量“夫人,暂时不要招纳新的奴仆,多事之秋啊!”
梁氏深有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