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匆匆而行
“怎么会差这么多?”
虽然高俅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王厚给出的这个答案还是让高俅忍不住皱眉。
马军四百人的建制不足百人,步军五百人的建制不到两百人,这样算下来,禁军的实际人数其实应该是建制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之间。即使马军所占比例较少,但是考虑到各个指挥下的缺额应该是不会相同的,王厚的还算是好的情况,因此禁军的实际人数能够有建制的百分之三十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人员少还只是一个方面,剩下的这百分之三十还能有多少保持常规战斗力的,这就更加难了。上层的人员都已经吃空饷吃到了这个地步,想必对于军阵的操演也绝对不会上心的。如此来,现在的禁军能够有规定之中一成的战斗力就可以是宋太祖在保佑着大宋朝了,不过想来这也是不太可能的。
“其实吃空饷这种事情是免不了的,从太祖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这种事情,不过因为规模太,大多数时候大家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不过这几十年来,朝廷法度几次变更,对于禁军的管理却是一天天松懈了下去,日积月累,才会到如此地步的!”
王厚出身将门,他的父亲就是曾经献上过平戎策,因此对禁军中的事情,他还是比较了解的。
“这样啊!如果我们想要动禁军的话难度有多大?”
之前没有发现禁军的问题,高俅自然不会多什么,但是现在知道了,如果不管上一管的话,那高俅也就不是高俅了。
“难度有多少?难度很大啊!”面对高俅的这个问题,王厚虽然显得很是忧心,但是却比之前好了不少,“首先军权是一件在朝中很忌讳的事情,哪怕是皇上首肯,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禁军是我大宋首屈一指的军队,留守汴梁的禁军更是作为天子之卫兵,担负着守卫京师的重任,还要随时准备出征。因此想要动禁军的话,必须要考虑到如何维持现有禁军的作用,至少不能让番邦外族趁搅乱我大宋的天下。再有就是吃空饷涉及到的一应官员,这方面的阻力实在是不,想要动他们可不是件事。”
“也就是皇上、武将还有禁军三方面的压力是吗?不过我觉得好像还应该再加上一条,那些文官的态度对这件事情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就现在的情况看来,其实这些文官的态度才是最要命的。”
大宋朝文武对立,文官的地位在武将之上,高俅活了这么多年,自然不会连这么点事情都不明白。
至于王厚所的那三个方面,其实在高俅看来是再简单不过了。只要给辽国一个会,让他们对上现在的禁军,到时候赵佶没有可能会不同意的,而这些渉事的武将就一个都别想逃了。至于在整顿禁军期间的方位问题,这个倒也不难办,就算不能调外军戍卫汴梁,只要分批次整顿,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唯一的问题就是那些文官的态度了,虽然文官之中有一些开明的人,但是这一部分人实在是太少了。很多时候敌人都已经攻打过来了,但是那帮文官还在抢夺武将的指挥权,这是一件让人觉得十分无奈的事情。而且吃空饷这件事情,背后未必就没有那些握重权的文官在操纵,毕竟京师之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拿得出的将领,大多是一些二流三流的人在撑场面。
好在赵佶才刚刚上任,这一切都还不是那么急切,按着高俅的估计,他至少可以有二十年来解决这件事情。不过话又回来,做这些事情根本就用不了那么久的,所以高俅也就不用太过着急了。
想明白了这一切,高俅自然就放松了下来,朝着王厚招了招,道:“好了,事情我都知道了,你先坐下吃点饭,然后沿路回去找你的家眷去,记得要跟他们一起慢慢来京,除非皇命急催,不然你自己可不能着急,明白了吗?”
王厚一路上紧赶慢赶,所以才会来的这么快,他的自然不可能跟他一样马狂奔,现在应该还在路上。
“是!我明白这其中的厉害。不过,大人您不吃点吗?”
眼看着高俅站起了身来,王厚忍不住多问了一句。
“嗨!天生的操劳命,哪里有功夫多待呢?”
自嘲地笑了笑,高俅也很是无奈,赶上这段时间了,任谁都没有办法的。
“您是要去皇上那里禁军的事情吗?那我”
以为高俅是要解决禁军的事情,王厚立刻就停住了筷子,满含期待地看向了高俅。
“踏实吃你的饭吧!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禁军的事情是要解决,但不是现在,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你明白吗?”高俅自觉能够理解王厚的心情,只不过现在真的不是时候,“你就踏实吃饭,吃完饭就给我走人,也别想着再找我了,如果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可能今天就要离京了。”
“离京?大人您这是要去哪?”
不自觉的,王厚多问了一句。
“去哪?去当官啊!”
留下了一句无头无尾的话,高俅绕过了餐桌,往外面走去了。
这句话无头无尾吗?当然不是!
这件事情究其根源其实已经快有半个月了,就在刘仲武那边传过来了捷报的同时,赵佶派召高俅入宫,让他快些启程前往河州。当然对于赵佶的心思,高俅也是十分的明白的,因为要是去的晚了,刘仲武那里若是打完了,高俅想要借着吐蕃反叛这件事情镀金就没有任何的希望了。
当时高俅觉得这样行事比较冒险,所以并没有答应赵佶,而是准备等王厚来了之后再看看情况。不过今天从王厚这里得到的消息来看,高俅已经不能再等了,不然错过了这一次出去镀金的会,往后想要入朝为官顺带往上爬可能就不好找会了。
因此高俅不陪着王厚吃饭,而是立刻起身入宫去找赵佶请求出征去了。
高俅的请求自然是直接就被赵佶通过了,毕竟这件事情早几天前赵佶就已经催过高俅好几次了。不过因为高俅本身并无官职在身的缘故,仅凭着‘童子举’的那个功名,赵佶没办法直接委任高俅官职,最后思来想去,赵佶给了高俅一个印信,让高俅以监军的身份去往河州。
虽然自从唐朝之后开始启用宦官作为监军,但是文官监军也从来就没有断绝,因为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所以高俅也就接受了。
只不过这一次刘仲武那里情势大好,高俅这是去蹭上一份军功的,所以就不可能从东京汴梁带人了,毕竟大军开拔,那可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到的了。
为了方便行动,快速赶到河州,这一次高俅就只能以监军的身份孤身前往了。当然这个‘孤身’,只不过是他只带一批人走,而不是他一个人去。不然这一路上别遇到个山匪、路霸的,就算是走个山路高俅都应付不来的。古人都‘百无一用是书生’,即使高俅这样算不上纯粹的书生的人,如果是离开了现代化的器设备,其实也是做不了任何事情的了。
赵佶守卫皇城的侍卫之中调出了一整队,合计四百零一人,全部划归为了高俅的护卫,这一路上的诸多事宜基本上就要靠这些人来完成了。
当然在这四百零一人之外,高俅自己也是要带上一些人的。首先是武松,这个水浒传里面数一数二的人物在高俅的人士当中也是少有对,这种事情不带武松自然是不过去的;然后是尤勇和吴谋,两个人虽然人如其名,脑子不是特别的管用,但是双人联,就算是武松那不可能讨的好去;最后高俅是想要带上几个使唤下人,虽然人不少,但是之前的那些人个顶个的都是粗人,让他们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使唤下人最终是没有带上,反而被花想容等人塞了一个丫鬟上车。
有一个丫鬟在,高俅的生活起居自然是不成问题了,当然这个丫鬟其实平日里也是陪着花想容她们读书写字的,因此高俅需要写点什么东西丫鬟也能帮着准备。不过带丫鬟的直接后果,就是那些行伍众人可能要对高俅‘另眼’相看了,当然想想自己是个柔弱的书生,这个好像问题也不是很大了。
这次带的人里面没有张千,不是高俅忘记了,只是偌大的府邸不能不留个看家的,赵佶再大,他也不可能天天派人看着花想容她们几个人,而在高俅能够调动的人里面,只有张千这一个办事是最为稳重,因此高俅这一次才会决定不带他一起走。
高俅不适应车马的劳碌,因此这一路上也没有办法走的太快,等到了河州边界的时候,时间上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