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广宁会战第三十四节高邦佐的气节

A+A-

    天启二年正月二十三日未时,右卫营开拔,方向松锦。

    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汇集了监军张进贤的亲兵队和大量辎重,以及一些随行入关的士兵、家眷。

    一团浓烟从大凌河堡升起,这座城堡陷入到一片火海之中。大凌河堡,这个从辽西走廊前出到广宁卫下属的要塞,作为突出部,或者是桥头堡,是大明进攻及防守的战略支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现在放弃了,在历史上,明军试图收复这个城堡,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离开平坦的河套平原,很快就看到起伏的丘陵和远处的山峦。在那片起伏的丘陵里,有一个人,他再也不想离开这片热土。

    锦州南部的松山堡,一间官舍里,广宁兵备道高邦佐伏在案头,奋笔疾书。

    第一封信写给他九十岁的老母。在信中他怀着深深的歉意明了自己殉国的缘由。

    第二封信写给他的君父。在信中他没有抱怨也没有指责,只是告诉他年轻的君父,臣唯有一死以殉封疆。

    两封诀别信写好之后,向西方跪拜,叩谢君恩,然后又向南方跪拜,叩谢母亲养育之恩。

    房梁系着一根绶带,绶带打着结,两名仆人匍匐到他的脚下,痛哭流涕,他们想不通,为什么其他官员都跑掉了,而他们的主人要在此自杀殉国。

    他们知道无法劝阻主人回心转意,于是,年长的仆人决定陪着他的主人一起上路,年少的仆人收拾尸骸,回到老家报信。

    一根绶带,主仆二人,挂在了房梁之上。

    有些人死了,但却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但却已经死了。高邦佐离开了这个世界,带着他的信仰,带着他的悲伤。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

    这个完美是他自己认为的完美,许多人会认为他是个迂腐的人。也许吧,每个人有不同的信仰。信仰是各不相同的,当一种信仰不构成对他人伤害之时,至少,我们应该尊重他的信仰。

    值得庆幸的是,那个年少的仆人背着高邦佐的遗书和骨灰,一路受到接济,历尽艰辛回到了家乡,并让这段故事流传到了今天。

    ~~~~~~~~

    出了松山堡就进入辽西走廊,经过杏山驿、连山驿,天启二年正月二十六日,右卫营护送方震儒和张进贤抵达宁远卫。

    在事先接到辽东巡按御史大人的谕后,熊廷弼和王化贞的队伍没有焚毁宁远卫。

    完整的宁远卫与广宁卫相比,即狭又破旧,如果广宁城是个土财主,那么宁远城就是个扛长工的。

    经过嘉靖年间的一场地震,原有的外城震塌,仅剩周长五里的内城。因为地处防御内线,朝廷不甚重视,也没有修复完善。

    从南门而入,穿过破旧的城门,城内的街道建筑却令人一惊,青砖铺路,店铺林立。

    谢富贵目不转睛的看着这些空无一人的店铺,啧啧的眨巴着嘴。

    “乖乖,你看这家绸缎庄,两层楼,比右卫城的还大啊!”

    并马而行的李云璐撇了一下嘴,夹下马肚,追上王俭。

    “大人,卑职恳请大人下令,关闭四门,清查奸细,划分防区,严明军纪。”

    得到王俭的认可后,军法队的士官和参谋队的士官们开始传达各项军令。

    送御史大人和监军大人进入城内的指挥使府邸后,右卫营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

    根据清查的结果,宁远城内尚有米八千石、米五百石、黑豆二千石、高粱五百石、共计一万一千石。

    火器库竟然还有六千斤的火药没有被祖大寿搬走,城墙上的各类火炮也一应俱。

    城里的军队,有右卫队的七百多人、张进贤的五十名亲兵队、还有沿途收拢的一千多辽兵。这些辽兵即不打算投降,也不想进入山海关,群龙无主,正好为王俭所用。

    收拢的一千多辽兵,编成五个千总队,王俭计划等孙有光赶到后,将这些队伍交给孙有光统领。

    李云璐在会议上宣布了城区的防守划分、军纪要求和执法巡逻队的组建。

    刚刚通报完毕,曹变蛟进来禀告,孙有光、裴俊抵达广宁卫。

    接到裴俊消息的孙有光,一刻也没有犹豫,率队离开广宁 你现在所看的大明之末日守护第三章广宁会战第三十四节高邦佐的气节只有半章,要看完整本请百度搜:进去后再搜:大明之末日守护

    免费,无弹窗,tt下载,请记住蚂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