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零章 项上人头
陷阵军的前军变后军,刚刚变阵,陷阵军的折损瞬间就翻倍了,毕竟陷阵军崇尚的本来就是一往无前,何曾有过后退的战术。况且想要逃离也没那么容易,被激发了血性的西凉铁骑看到陷阵军居然正在缓慢撤退,内心更是欣喜。
西凉铁骑又是骑兵,能够紧紧地咬住陷阵军,给陷阵军以最大的伤害,陷阵军一退,一下子就折损了近半的兵力,高顺是成功逃出去了,但陷阵军仅仅还剩下不足三千的兵马,且大多身上负伤,恐怕短时之间难以再有以往陷阵军的战力了。
高顺的这一支陷阵军除了军魂尚在,其余的各方面都可算是被西凉铁骑给打废了。这一切的原因皆是丁原引起的,无论是吕布还是高顺,内心都在暗暗埋怨丁原,明明尚未显败,只是略显颓势,只要丁原将荆州大军放进去,胜负尚在两。
可这丁原却是怯战了,居然下令鸣金收兵,这才导致大败。吕布和高顺回到荆州大军之中,已是半夜三更了,吕布派高顺负责安顿好陷阵军,自身却是不顾天色已晚,径直走丁原军帐之中,准备向丁原问个清楚。
吕布将方天画戟扔给亲兵,急忙得连身上的盔甲都没有除下,提着腰间的宝刀,就那么脸色愤愤地冲进了丁原的军帐。
吕布进帐一看,丁原竟然还没入睡,军帐之中灯火通明,丁原正秉烛观书,毫无倦意。丁原听到动静,放下里的书,抬头一看,发现是吕布。
丁原并不意外,朝着吕布善意的一笑,道:
“我儿熬战一日,为何还未去歇息,恢复气力,深夜来这是有何要事?莫不是因为今日鸣金收兵之事?为父就知我儿肯定会气愤在胸,前来相问。”
“今日一败,罪在为父。为父未曾料到青州大军也会掺和,那董卓的西凉铁骑大军虽是号称二十万之多,但战将不多,且皆不如我儿奉先。故而为父才故意忤逆董卓,并一举荆州大军,以我儿为先锋,主动进攻西凉大军。”
“可惜被那诸葛儿给破坏了,诸葛亮猛将如云,斗将如撒豆,以西凉军和青州军联,对付我荆州军,明眼人都知道这一回是我荆州军吃大亏了。这都是为父未能料敌先,指挥失误,为父难逃其咎哪。”
丁原也不任何抚慰吕布的话,只是深入简出地替吕布分析这一战的利弊与得失。事实上,丁原并非没有儿女,只是儿子不成材,丁原也能看出乱世将至,怕儿子守不住荆州的基业,只好招收吕布为义子,丁原是真的将吕布视如己出,一心对待。
不过吕布并不领情,毕竟吕布再怎么出色,也只是丁原培养的守疆之臣,不可能入主荆州。尤其是吕布觉得丁原不通武事,却又不愿放权,让吕布执掌荆州大军,全权独揽。
哪怕丁原放软了语气,将此战大部分的责任都自归其身,吕布还是觉得被丁原给耍了,就像是在吕布背后捅刀子一样,再难重新建立信任了。吕布只好愤愤地朝丁原道:
“义父统领荆州大军,却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导致荆州大军现在左右为难,骑虎难下。依布看来,当务之急,乃是由布来掌领荆州大军,负责统领指挥,在西凉军和青州军的对恃之下,速速突围,先回到荆州再。”
“如此方可休养生息,重整旗鼓,待他日兵甲犀利,再来向青州和凉州找回公道。若是义父仍是多虑,思之不决,那就莫怪孩儿了。孩子本是堂堂大丈夫,认刺史为义父,一心服侍,要是义父不信孩儿,孩儿也就没有必要继续当你的义子了,免得徒惹世人耻笑和诟病。”
吕布的动很清楚,洛阳城外输了这一战,虽不是全军覆没,但也伤及荆州大军的根本了。若是丁原还像以前一样,只让吕布统领本部兵马,那这仗根本就没法打了。
吕布想逼丁原放权,将荆州大军的兵权紧紧地拿在上,这样一来,吕布有信心在诸葛亮和董卓的眼皮底下,带着荆州大军突围逃走,回到荆州再重新招募新兵,训练成军。
荆州一直以来都是大汉的产粮大州,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若想兴兵,不出三五年就能有像董卓这样的规模,练出个二三十万大军不是难题。
况且这种紧要关头了,要是丁原还是不愿放权,那吕布也觉得这义子当得没意思,还不如彼此恩断义绝,各走各路了。高挂着荆州刺史义子的身份,却落得连荆州大军都掌领不了,吕布觉得这比刚刚打输了一战,还令吕布感到心寒、难受。
丁原哪里还看不出吕布的野心,不过丁原虽然不是武将出身,但丁原对于人心的把握,可比吕布强得太多。丁原知道一旦将兵权给了吕布,也许真如吕布所,能够带领荆州大军逃过此难,顺利回到荆州。
可丁原并不想这样,要是得胜回归那还好,丁原依然能够控制住荆州,将吕布这种猛狼拴在身边,但一旦落败,又将兵权交给吕布,就算真的好运,逃回荆州,估计不用多久,丁原和一家老恐怕就得无疾而终了。
毕竟,吕布掌权之后,为了名正言顺,哪怕吕布没有任何加害的想法,吕布的下也不会放任丁原一家活得潇洒。顾及于此,丁原决定断然拒绝吕布的无理要求,道:
“我儿奉先,且莫心急,如今落败,我等更不可自乱阵脚,先前为父曾听闻那董卓派人前来军营之中,招揽我儿前去投奔,不过我儿重情,却是拒绝了。如今为时未晚,尚可一试。”
“为父已是年老无用,今又指挥不当,唯有将项上人头取下,正好赠与我儿,为作进见之礼,替我儿铺一铺脚下的路。至于荆州大军,则一并送与我儿,作为我儿将来征战四方所需。”
“我儿无需自责,为父能收奉先为义子,乃是上天眷顾,为父并不后悔,一直以来都将我儿引以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