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四章 私货
“各郡县的难题有些是存在已久的,也有些是一时之间难以解决的,只不过战事一起会加重困难的程度罢了,因此宫认为青兖两地依然是不改发展的势头,继续发展。这样一来,再想从各郡县之中抽取兵源就比较难了,毕竟少了青壮恐怕会导致各郡县的复兴。”
“而讨董势在必行,主公可以先在声势上面做做文章,比如向大汉各地发矫诏,声明青兖有心讨董,请天下有志之讨董之士皆到兖州汇合,共同讨董。这样一来,那些有感主公忠义之人,肯定会前来投奔主公,一起讨董,或者早对董卓心中存恨之人,也会响应主公的号召,哪怕不来青兖两地,也会起兵附和讨董。”
“如此一来,不但加快了我青兖两地的繁华,也为主公能够招揽到更多的人才助力,最为重要的还提高了青兖两地的名声。且到时大汉各地都起兵反董,那主公率先青兖两地大军,只要一支偏师即可,些许兵马就能和天下英雄一起前去讨董。”
“兵马贵精不贵多,况且董卓不得人心,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根本不用太多兵马,依宫看来,只要五千兵马即可,若是想在讨董大军之中独占风头,那只要一万兵马,宫必为主公筹谋,势必不失主公的厚望。”
陈宫像倒豆子一样,一下子就连讨董方案都给各人呈现了出来,各武将听到陈宫也赞同出兵,皆纷纷阴转晴云,脸有喜色,而各文官想不到陈宫居然才思如此敏捷,诸葛亮这个主公刚刚才提及这个议题,陈宫已是将讨董方案都想好了,最为难得的还是顾及了在坐各人的感受和难处。
陈宫的方案里面完全可以看出并非是站在武将这一方,相反隐隐有帮助各文官的内涵,毕竟陈宫向诸葛亮进言,那是首先先发矫诏,看看大汉各地的讨董反应再。要是讨董热闹,那青兖理应顺势而为,多少也得出一些兵马,不然领头号召的人是诸葛亮,名声赚到了,真到了讨董的时候,却是不见诸葛亮的人,那就惹人耻笑了。
况且一旦矫诏发布之后,大汉天下有志之士,能人强将是忠臣的都会称赞诸葛亮的作为,也许就会不远千里前来投奔诸葛亮了,而内心阴暗想从中渔利之辈,只要有些才学估计也在寻思着如何利用这一次地会投入到讨董大军之中,混出一些名声,捞一把好处。
听到陈宫支持兴兵讨董,刚才诸葛亮又将此次会议最后的定夺都交给军师们,也就是陈宫和郭嘉,现在算是定下了基调,于是武将们不再闹腾了,皆静心等待,聆听诸葛亮和军师们的安排,不定等下就会有直接的军事任令,再闹下去,万一惹人不喜,那就算起兵讨董也有可能没了份,落得个镇守的差事。
武将们一消停,文官们又若有所思,会议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诸葛亮示意陈宫接着,毕竟诸葛亮的本意也是兴兵讨董,而且诸葛亮当然也不愿意青兖两地在讨董之中将兵马当成大头都拿了出去。
既然陈宫已是有了腹稿,虽有些仓促,但趁着现在人才济济,共事一堂,了出来也好,让各人都帮助参详一下,不定就能商议出来一个完美的方案。
陈宫无奈只好接着道:
“主公,刚才宫能想到的就是先发布矫诏,看看大汉天下人的反应,再临应变,更多的安排,宫倒是一时之间没想好。不如就让奉孝来,看宫这提议还有什么缺点,或者是需要注意什么?”
陈宫出身贫寒,而郭嘉同样是寒门士子,陈宫对郭嘉那是欣赏有加,自然不愿意在主公面前将个人的风采展显无疑,毕竟和郭嘉争宠抢风头,陈宫觉得没必要。相反,陈宫往往还提点郭嘉,让郭嘉注意一些工作的方法方式和话的态度,以往得罪出身世家豪强的子弟,弄得彼此不好相处。
郭嘉知道陈宫有意帮忙,也不推辞,毕竟郭嘉大病初愈,无论在军中还是在地方,根基都没有陈宫来得稳固,况且现在谋士之中,诸葛亮只有郭嘉和陈宫,郭嘉明白诸葛亮的下早晚会有一些世家望族的子弟,而和同样寒门出身的陈宫就是天然的盟友,自然不会拒绝陈宫的好意。
“主公,公台所不无道理,董卓逆贼恶行盈天,但讨董一事不可随便,嘉也觉得先传矫诏至大汉各州郡,号召天下有义之士共同讨董,方是稳妥之举。此外,一旦对外宣布讨董,青兖两地的军队不适抽调,兖州没兵,则青州不稳,青州没兵,则兖州没底。因此这两地的兵马不要轻举妄动。”
“可在矫诏之中,明我青兖两地愿意招揽天下英雄一齐前去讨董,无论是何出身,只要愿意为大汉效忠出力,都可前来青兖投入我等,到时在青兖两地会有大汉各郡县源源不断赶来的义兵,只要招集起来,自成一军即可。”
“我等只要在青兖两地待传诏之后,选择各郡县显眼之处,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想必属于我等的讨董大军即刻可成,我等无非就是提供军兵的兵器、战马、粮草和辎重等物资罢了。如此一来,兵源一多,再精心挑选一番,也能组成一支精兵,多余的人还能补充到青兖各郡县之中,发展劳力。”
郭嘉相当于在陈宫的讨董方案里面又锦上添花地挟带私货,毕竟矫诏之上明明是讨董,但却是给大汉各郡县所有人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怎么讨董,当然是前去青兖两地投名从军,这样无疑是替诸葛亮在名声之上捞完之后,还能在大汉各郡县顺便招募一次兵源。
郭嘉不愧是鬼才,天纵英资,短短时间之内,不但领会了陈宫讨董方案的重点,还能权衡利弊之处,在其中增加一些能够给青兖两地带来巨大利益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