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回帝都
这幅画我画的是乞颜毕力格和李沐云。
那日我看到已是暮年的李沐云毫无顾忌的奔向一头银发的乞颜毕力格时,我就一直想为他们俩做一幅画。
画里,也寄托了我对自由自在的草原生活的一丝向往,但绝对不是李元治的那样。
此刻,李元治看我的眼神狠戾,我知道李沐云的没错,这个时候我不应该和他冲撞,可我的肩膀被他抓的很疼,疼的我几次想开口,却不出话来:“我我”
“不解释?”李元治修长的指攀上了我的脖子。
“”
“默认?”他眼神阴冷的俯下身,薄唇霸道地压上我的唇。
“不”他明明身边美女如云,夜夜笙歌,为什么还要来招惹我,我惊得直往后退,想借此拉开和他的距离,他却不给我逃离的会,抓住我的一缕黑发,粗暴地向后一扯,疼的我不得不望向他。
“即便如此,你也只能待在朕身边,没有朕的允许,你哪里也不能去!”他的大开始撕扯我的衣襟。
“”我遇到要发生什么,我拼命的挣扎起来,但是他不给我挣扎的会,将我的紧紧的按过头顶,我望着他罩向我的高大身形。
他的目光定在我左肩狰狞的疤痕上。
我知道,他从来都不缺女人,更不会饥渴到需要一个满身是伤的女人:“陛下已经让奴婢无路可退,如果陛下只是想来宣誓主权,真的没有必要”
“”他没有话,只是用他好看的眼眸纠缠着我。
此刻,门外突然传来侍卫的声音:“五爷,人到了。”
他闻言蓦的松开了我,转身出门。
我跌坐在冰冷的地板上,身上还残留着他淡淡的好闻的龙涎香味。
那副几案上的画,不知什么时候已被他揉做一团。
我无论怎么舒展它,也舒展不开它的皱褶。
我怔怔的望着画,它像极了我和他,即便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回到从前了。
雨一直没有停过。
带着秋的薄凉,将本就清冷的卧房晕染上一层寒意。
不知道是肩膀上的伤复发,还是夜里着了凉,醒来后头便昏沉沉的,我刚刚洗漱完,薛新龙便来知会我用完早膳即刻启程回帝都。
我不太舒服,也不想吃东西,浑浑噩噩的坐上了车。
坐上马车,薛新龙看我眼色不好,有点担忧:“姑娘你没事吧?”
“没事。”
路上,我好奇昨天侍卫的“人到了”,指的是哪个人,为什么李元治见了那个人就突然要回帝都,于是趁着闲暇无聊,问薛新龙道;“昨日可是来了什么重要的人?”
“陛下派去南境赈灾的钦差池昌卫大人,回京路过此地。”薛新龙回答我道。
“陛下在这里待了这些日子,是为了和池大人一起回帝都?”池大人是庶出,只封了正四品,按他的官职,即便才华再出众,也没有理由让李元治等他。
“不是,池大人昨日已连夜回了帝都。”
我闻言心下疑惑更甚,李元治绝不会因为乐城官员备的宅子和花魁,便乐不思蜀。
难道,他真的是在等池昌卫?
既是在等池昌卫,而且还等了好些天,为什么不和池昌卫一起回去,而是让池昌卫连夜赶回?
唯一可能的是,李元治有事情要和池昌卫交代,却又不想被帝都的官员知道。
所以李元治故意做出留恋花魁温柔乡不愿回帝都的样子,这样池昌卫路过时于情于理都是要拜见的他的,如此神不知鬼不觉的交代了事情。
可究竟是什么事情,需要这样遮遮掩掩?
猜不透,也想不明白。
马车颠簸的厉害,我本就舒服,只能紧靠在车厢上闭目养神。
乐城离大宇不远,我们很快便进了帝都,估计李元治是算好日子的,特意赶在了中秋节的当日回帝都。
和薛新龙结束了同乘的日子,他临走的时候偷偷塞了个羊皮囊给我:“姑娘的酒,薛某一直偷偷给你收着。”
“谢谢。”
“姑娘不用和薛某客气,姑娘的救命之恩,薛某都还没报呢,以后只要用得着薛某的地方,姑娘一声薛某定当肝脑涂地。”
我望着薛新龙的大胡子,总是不能把他和十七岁的年纪联系到一起,不过他虎目中的诚恳我是可以看的出来。
只是我以后多半是要老死在深宫的,没想过有什么是需要他帮忙的地方,但出于礼貌我还是淡淡的回复了他:“我记下了。”
和薛新龙分别后,我便随着鸾驾回宫了。
宫里张灯结彩的准备中秋晚宴。
嫔妃们自然是早就接到了李元治回宫的消息,都出来迎接,霎时间午门前一片姹紫嫣红。
人群中,最显眼的是肚子已经明显池雨蝶,她还带了公主李媛,李媛已经近一周岁的年纪,嘴巴甜的很,远远的就喊父皇,闻婷没有抱皇子李玄峰来,李元治问了才知道是感染了风寒。
李玄峰是长子,虽然李元治没有立刻立他为太子,但是依着闻家的势力和长幼有序的规矩,李玄峰迟早会是太子。
李玄峰的身份地位在李元治的心中自然是不一样的。
听李玄峰不舒服,李元治下了马车没有休息便直奔闻婷的寝宫,于是,一群嫔妃便又随着李元治去看皇子李玄峰。
这一折腾便到了午时,闻婷留李元治用膳,李元治太极殿的折子要赶在中秋晚宴前批完,不留。
我本以为终于可以回二姐的寝宫了,我也好久没有见到二姐了。
出了闻婷的寝宫,二姐便拉住了我,温柔的抚着我的脸道:“你都瘦的脱了形了,这一路很辛苦吧?”
“”我本来想还好的,可是她那么温柔的目光,让我莫名的就想依赖起来,眼睛也跟着湿润了起来。
二姐见状握住我的,拉我回去:“我那里有新得的蒙顶甘露,还准备了你爱吃的玫瑰酥。”
我刚跟二姐迈进她的寝宫的院子,李元治身边的权公公,却来喊我跟他去太极殿,给李元治磨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