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动荡
“浅儿,浅儿我在!”单律臣紧紧地抓住陌浅白的,心疼的看着在苦海中苦苦受着煎熬的她。
“臣哥,臣哥”
陌浅白呢喃着,躁动不安的身躯又平静了下来,紧闭的双眼眼角处,落下了两行泪,打湿了枕巾。
单律臣将陌浅白的,紧紧地贴在唇边,眼底是化不开的愁绪和温柔。
那日陌浅白晕倒后,宋千略和宋星并没有将陌浅白直接送回将军府,而是不动声色的将这个“烫的山芋”交给了单律臣。
陌浅白重伤晕倒,这样的事情若被人传开,若是在太平时节,倒是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但现在楚国正处在动乱中。
若陌浅白这样镇守一方的将军倒下,暗藏在四方,蠢蠢欲动的势力想必也不会藏着掖着,一股脑的都跳到明面上来。
到时候,就算楚王在国内有如何?楚国照样完蛋。
现在,能照顾好陌浅白,且能将消息封锁下去,还不让国人和军队众人起疑心的,不是太子,不是宋千略,更不是楚国境内的任何人,而是秦王孙单律臣。
“都三天了,为何人还不醒?”单律臣接连在床边,日夜不眠的陪伴了陌浅白整整三天,床上的人时常惊异,在梦中都不得闲,表情十分痛苦和煎熬。
单律臣每天也同样处在煎熬中,他恨不得代替陌浅白受伤受苦。
陌浅白每皱一次眉头,单律臣的心便像是被刀子割了一样难受,在向外冒血。
“公子,陌将军久经沙场,原本就有沉疴在身,现在又遭受了重击,正好打在心肺上,一时半会儿气血不通,难免生梦魇,想要恢复,恐怕还得看自身造化”
大夫战战兢兢,一边观察单律臣的脸色一边道。
单律臣阴沉着脸开口道:“你的意思是,浅儿的病,要看天意?”
“是”大夫艰难的从嘴巴里蹦出了一个字,将头深埋,不敢看单律臣。
“荒唐!大夫的职责,便是从天的里抢人命!况且,浅儿的命握在她自己里!就算是天要阻拦也不能!我要你不惜一切代价,治好她!”
大夫吞了口唾沫,苦着脸,战战兢兢的应下。
“公子,那大夫已经是秦国第一名医了,他都摇头,恐怕陌将军的病”
“别了。”单律臣满面忧愁的坐会陌浅白的病床边,深情又深沉的看着陌浅白苍白的面庞。
“公子,您已经三天没有合眼了,这样下去,若是陌将军醒来了,您却倒下了可怎么办啊?”五谷见单律臣眼下两团淤青劝道。
单律臣贪恋的看着陌浅白的面容,半晌后才道:“好,我去休息。”
“我一定会找人治好浅儿,前提是,我不能让她醒来后,我却不在了。”
单律臣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是强弩之末,之前的病还没有好完全,如今又熬了三天,怕是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了。
他不能让自己倒下,他坚信陌浅白一定能熬过去,她那么勇敢,那么聪慧,那么大义凛然,为天下担道义,一心为了楚国,这样的人不该因为血蛮子的一枪而了结生命。
他一定要让自己的身体养得好好的,这样才能让陌浅白醒来之后看到完完整整地自己,他想成为她的依靠。
于是单律臣开始规律作息,每日的吃食都在陌浅白的房间里完成,一晃眼,又是一周过去了。
秦国第一名医柳刀期间用了不少方法,也耗费了不少天材地宝,都没能让陌浅白的状况好起来。
单律臣虽然吃得多,睡得多,可肉眼可见的瘦削了一大圈,眸中的光也越发的黯淡,整个人变得更加阴沉了。
每日盯着床上紧闭双眼的人,单律臣便会懊悔,若是那天直接将苏情拦在门外,不让他进来通传消息该多好?
不,保护浅儿明明是他的责任,他却没有做好,这不应当怪在别人的头上。
若是自己能早一些看出来血蛮子和公子凯之间的关系,不定就能提前将这个祸害杀了,以绝后患,这样浅儿也定然不会受伤。
在陌浅白昏迷期间,宋千略曾来过两次,每次都是唉声叹气的走的。
单律臣知道,陌浅白的下、亲卫们见不到陌浅白,想必楚军的军心已经有所动荡。
而太子则是一次也没有来过,若陌浅白消失了,太子恐怕会非常高兴,这样他便能顺理成章的接管陌浅白中的军队,将军政大权全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中。
做王,还不就是太子一句话的事情?
“公子,现在外面的情况如我们所料,现在楚国已经谣言四起,甚至不少住在秦楚边境的百姓已经开始携家带口,带着全部身家,往秦国方向逃离了。”
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这个时代,最关键的因素,不是军,不是朝堂,也不是每年的赋税收入,而是这个国家的人口。
有了人民,便有了充足的兵源,便有了劳动力,只要不逢着天灾,不逢着**,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动员百姓劳作,那这个国家必然会富庶,军队富强。
楚国四面环山,国内植被与河流交错相生,任谁见了都会夸赞一句:这真是天选之地!
然,再好的地也要有足够的百姓来开拓。
谣言四起,百姓流失,军心涣散,楚国离彻底乱起来,不远了。
“继续加大力度,收买各国商人,就当日血蛮子在地牢中所做所为,务必要让楚国百姓知道,赵国已经打入了楚庭内部,楚国危矣!再找几个书人,将洛凯和洛旬之间的恩怨散布开来,务必越离奇越好。”
“我要让楚国,从上到下,彻底,乱成一锅粥。”
五谷立刻点头道:“属下明白,另外近日周如的住处似乎有些异动。”
单律臣点点头笑道:“若是没有异动才不正常。洛凯被血蛮子的人救走,血蛮子就代表了赵王的态度。想来,洛凯帮助周如在楚国安家之前,便和赵王私下里签订了某种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