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我想办个西式学校
“秦女士刚才所,请恕我愚钝,并没有听懂,你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利玛窦忍不住问道。
利玛窦的那两个年轻弟子也都目不转睛的盯着秦良玉,显然是完全无法相信,刚才这番论断出自一个青年女子之口。
虽然三棱镜在西方已经出现了很多年,但是他们也就拿来作为一个光折射的玩意儿来展示一下,目前还没有人试图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七色光。
而太阳的白光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白光通过三棱镜的分解过程叫做色散,这个事情的验证是牛顿在年做的。
距离这会儿还有半个多世纪呢。
秦良玉没有想过这一层,她以为三棱镜都拿出来了,七色光原理自然西方人也明白的,她又解释了一下:“太阳光是七种颜色混合而成的,它们都有各自的波长,经过三棱镜的时候,不同波长的光被分散了开来,所以就这样了。”
“太阳光是一种七色光,秦女士可有证据?”利玛窦难以置信的看着秦良玉。
在大明的这十几年,利玛窦的对中国的看法其实也经历了一个从高到低的转变过程。
最开始,刚刚进入了大明的利玛窦对中国文明非常称赞。
在他看来,这里除了还没有沐浴“神圣的信仰”之外基本是完美的,他写信评价道“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
他甚至发出过感叹“柏拉图在共和国中作为理论叙述的理想,在中国已被付诸实践。”
而且他还发现中国人其实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
但是,经历了一段时间,跟更多的明朝人接触过之后,利玛窦的思想产生了一些变化。
他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在中国人之间,科学不大成为研究对象。”
也就是明朝人不讨论科学,虽然掌握了不少,但是全国上下都没有人把钻研科学放在心上。
知识分子们只一心琢磨四书五经考科举,考上之后就成了官迷,专心钻营官场文化。
这种现象让利玛窦有些瞧不起,他也利用了这种心理,一个是改编了四书五经来传播基督教,还有一个就是号称学了就会有超级记忆能力的西国记法,但本质还是宣传基督教。
白了就是利用当时国人的心里来宣传他的宗教。
这是第一次,利玛窦发现大明朝竟然有懂科学的人?
该不会是信口开河?
因此他才继续追问秦良玉有没有什么证据,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沉吟片刻,秦良玉回道:“有啊,你看彩虹就是证据啊。下过雨之后,那些水气就是暂时的三棱镜,太阳的白光穿透水气组成的三棱镜产生了色散,就成了彩虹。”
对面的三个男人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跟大多数人听到一个全新概念的时候一样,本能的想反驳,但是又找不到任何理由证明秦良玉提出的法是错误的。
这时候,店家已经在他们的餐桌上摆放好了一只盐水鸭,还有几道风味时蔬,此外更是一人一碗鸭血粉丝汤。
闻着香味儿,秦良玉感觉肚子开始叫了起来,但是看了看对面三个呆若木鸡的人,又有些不好意思先动筷子。
“刚才利玛窦先生在国子监讲了半天,应该饿了,那就动筷子。不用客气。”秦良玉提起筷子,等着客人们先动。
然而利玛窦和他的两个学生都还沉浸在刚才所学的知识点上,他们反复推敲,试图找到思路反驳秦良玉。
但是,终无所获。
利玛窦慨然一叹:“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今日方知大明真是人才辈出,我还是见识浅薄了啊。”
一边夸赞着秦良玉,一边打算晚上回去把这件事一定要记录下来。
秦良玉心思敏锐,她果断的发现了利玛窦对她的‘知识’很感兴趣。
眼珠一转,便顺水推舟道:“其实这本不算什么,我对数学、天文、地理等都有一些了解。这只是我最近的一个发现,雕虫技而已。”
听到这话,利玛窦的那双碧蓝色的眼睛都开始发亮了。
“不知道秦女士可写有著作?如果有的话,方便给在下看一眼么?”
“著书立”秦良玉故意拖了个长腔,“那种事情不适合我。不过我确实随便记录了一些发现和科学知识,其实”
利玛窦的思路已经完全被秦良玉牵着走了,他追问道,“其实什么?秦女士有什么想的?”
“其实我在想,如果以后我办一个学校,允许你教授一些你们西方的知识,你愿意来么?”秦良玉发出了邀请。
利玛窦先是双眼闪闪发亮,旋即又暗淡了下去,他颓然道:“我在大明国,不管走到哪里都是要给地方主政的官员们汇报行踪的。恐怕,这件事情不是我答应了就可以成行的。”
秦良玉点点头,这一点她倒真没想过,毕竟怎么面对外国传教士,一直到了几百年后的螨清时期都没有个像样的办法,更何况现在了。
不过这件事情应该也不是特别难。
在重庆忠州,她的父亲秦葵应该还是可以得上话的。
应该能帮助她解决这些麻烦。
“如果我可以帮助利玛窦先生解决这些顾虑呢?重庆府忠州,你愿意去待一阵子么?”秦良玉诚恳的问道。
利玛窦左右看了一眼自己的两个学生。
两个年轻男子都轻轻点头,显然是很希望去一趟忠州。
“不知道秦女士有没有具体的行程,可否提前告知一下?”
利玛窦心里已经同意了秦良玉的邀请,反正自己一时半会儿也去不了京城,去一趟内陆的重庆府,倒也不是不可以。
“我还要去趟浙江,不如等我从浙江回来,再详细跟利玛窦先生商议行程问题,如何?”秦良玉笑道,“这也给了先生一些准备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