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移民

A+A-

    郑芝龙对这次的移民行动极其重视,并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跟马丁来自后世的关于旱灾的记忆不同,郑芝龙完全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年初时便已察觉气候的异常。不管后来他如何蜕变成一个怯懦无脑的投降派,但在这个时候,他还是一个目光锐利,头脑清醒的枭雄。 首先,在今年三四月份的时候,他就已经敏锐地察觉,今年闽南区域根本就没有降雨,而往年同期的降雨量还是蛮大的。干旱的持续时间越长,他就对此越发的留意。 到了四月底稻谷抽穗的关键时刻,旱情对于收成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官府也加大了关注的力度,胡建巡抚熊文灿下令闽南各地官府组织抗旱,但由于缺乏专项资金,官府干预的程度十分有限。 这个时候,郑芝龙根据遍布闽南各地的眼线传回来的情报,加上搜集到的官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预判此次的旱灾,可能会造成整个闽南地区出现数万流民。 数量如此庞大的灾民,即便是放在经济实力雄厚的江浙地区,对于官府而言也是沉重的负担,更何况是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闽南官府? 泉城府和漳城府根本无力解决这个难题,由于受灾比较严重,甚至连募捐也只是杯水车薪,连维持基本的粥棚施粥都做不到,只能坐视大批的流民出现。 这个情况对于郑芝龙来,是一个难得的会。 很早以前,他就想要跟荷兰人争夺台岛的控制权,以便在今后的对日海贸中,占据绝对主动权,把大部分的利润囊括于自己里。 但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实力雄厚,虽然他们的重心放在东南亚,但是对于日本国航线也是相当重视。 想要跟盘踞在台岛打狗港的荷兰人对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不郑芝龙的海上实力不如荷兰人,就算胜过对方他也不敢孤注一掷,他怕刘香或者官府趁在背后捅他一刀。 于是,郑芝龙想到了从陆地上蚕食对方地盘之计,决定运送大量的移民到岛上扎根,逐步加强岛上居民的实力,然后一步步抢占地盘,最后东风压倒西风,将荷兰人挤出台岛。 不过,中左所本身人口有限,不可能再进行分流,只能是想办法从大陆方面拉人。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规划,此前郑芝龙已多次组织沿海居民的对台移民。 这年头老百姓的乡土观念比较浓郁,轻易不愿离开故土。若是大陆上的迁徙,老百姓还能勉强接受,因为有随时能回老家的盼头,哪怕这个希望也很渺茫。但隔着茫茫大海孤悬海外的台岛,则会让人产生浓重的抗拒心理,总觉得去了那里,就再也无法落叶归根。 因此,中左所前几次的移民计划都不太成功,基本上都是打闹,不成气候。 时至今日,郑芝龙把大批量移民的希望,寄托在这次的大旱灾后。 当忧心忡忡的熊巡抚,对于闽南即将出现大规模流民感到极为不安之时,因协商招安事宜跟他一直保持联络的郑芝龙,给他写了一封信,表示为了感谢熊巡抚的关照和一以贯之的招安诚意,自己愿意为官府排忧解难,不需要官府花费一分一厘银子,就能够帮忙官府解决灾民问题。 郑芝龙在信中抛出了自己的大移民计划,自己愿意在闽南各州县设立琉球善堂,收拢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然后分几次用海船运到琉球岛统一安置去处。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在海外的琉球岛上,拥有大片的私人土地,容纳十万人生活都不成问题,那里的气候非常适合耕作,灾民到了那里,一定会比原来生活得更加的舒适惬意。他表示自己愿意付给每个人二两银子的安家费,用于购买农具和必要的生活用品,到了台岛后,免费提供口粮和种子,此外还每三人提供一头牛用于开荒耕地,而他将非常仁慈地收取田产的一半,作为投资的回报。 可笑熊巡抚压根就不知道郑芝龙的战略规划,还以为他为了讨好自己,愿意花几十万两银子帮自己摆平此事,以免朝廷怪罪下来,影响招安大业。 熊巡抚虽则内心颇为感激郑芝龙知情识趣,但他其实并不关心灾民的去向,只要他们没有大批饿死或者暴乱,对于官府而言就足够了。郑芝龙愿意把他们都送走,那真是瞌睡遇着枕头,正中熊巡抚下怀。 至于郑芝龙是把他们送去劳什子的岛上去开荒,还是丢到爪哇国去当苦力,那就不关官府的事了。 熊巡抚当即发文给闽南各地官府,由于郑芝龙的招安还未最终定论,不方便以他的名义出面,只是各地会有义民成立琉球善堂,专事聚拢灾民,并将其移居外地,敦促各地官府务必全力配合善堂的工作,不得无故推诿、干涉和生事。 于是闽南各地官府纷纷划出指定的场所,以供临时成立的琉球善堂使用,同时在城里城外热闹之处张贴告示,指引灾民前去善堂报到。 不过为了消除灾民的顾虑,告示上的文字语焉不详,根本没有清楚移民台岛之事,只一些不着边际的场面话,让人读了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但是不管怎么,有人愿意免费提供三餐饮食,在饿得心里发慌的人眼里,那就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到了六月中旬,夏收基本结束之后,马丁特意带人去南安城里城外转了一圈,发现无家可归的乞丐已经随处可见,其中很多是拖家带口的人。 其实整个闽南地区的灾民情况都不容乐观,各地都出现大量的流民,这其中尤以南安为甚。 跟左邻右舍泉城府和漳城府相对比,南安地方的百姓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低了一个层次。 在旁边两个府城还能勉强维持粮价波动幅度之时,南安城的粮市已经乱了套了,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一点口粮,失去了自己的半生积蓄,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最后还失去了自己的房子,拖家带口露宿街头。 南安的郑鸿飞郑员外当然也得到了中左所的指令,他派人接管了县衙门指定的夫子庙作为临时善堂,每日上门的灾民络绎不绝。有些灾民饿得头昏眼花,或不知此事,或无力行动,郑员外又派出不少家丁,每日去各处巡视,看到这种人就将他们领回善堂。 所有进入善堂的灾民,郑员外的下就会拿出一份契约,只是要组织灾民去开荒种地,让他们在契约上画押,然后一日三餐不给他们吃饱,只用稀粥吊住性命,以免这些人恢复精力多生事端。 此番是几十年不遇的大旱灾,太多走投无路的人,为了有一口饭吃,根本不管不顾契约的内容,只要能够进入善堂,叫他们干什么都行,等于无条件接受中左所提出的任何要求。 不只是南安城,这样的情形,在闽南的每个州县都能够看见,郑芝龙的触角,早已密布各地。 各地收容灾民的具体数据,每天都会汇总到泉城府的据点,然后用急件传递给中左所。 中左所给出的指示,是每个善堂当人数凑足两千人之后,就派人将这些灾民运到泉城港,通过船只移交给中左所,在那里休整几天后,再分批前往台岛。 对于这个时代来,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极为惊人,反正以白马庄目前的实力,绝对无法做到,也就是郑芝龙仗着自己抢劫走私样样精通,拥有数百艘船只,而多年的发展也让他财大气粗,才能够完成这样的壮举。 坐镇中左所的郑芝龙,看着收容的灾民数字每日都在急剧攀升,不禁喜上眉梢。 不过他的心里也有些隐忧。 别的地方倒也罢了,只有在灾民众多的南安城,白马庄的崛起让他有些担忧。 此前由于白马庄一直在吸纳人口,郑芝龙生怕事到临头马丁会搅黄自己的计划,于是命令郑鸿飞前去试探对方的口风,后来郑鸿飞回报,马公子答应不插此事,也不跟中左所进行抢人口大战,只是要求从中分走两千个左右的灾民,准备将他们迁往闽西尚杭,官方的续和路上的费用都要由中左所承担。 马丁想要把两千人送去哪里,郑芝龙对此不感兴趣。他提出的这些条件,对于郑芝龙来都是菜一碟,两千人相对于几万乃至十几万的总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官方的续请熊大人写张公文即可,至于路上的费用,两千人的开支简直就是毛毛雨。 眼下郑芝龙最为担心的是,马丁看见数目众多的灾民,会不会临时变卦,或者暗地里从中作梗,破坏自己行动计划,导致自己辛辛苦苦拐来的灾民,一转眼就被对方截胡。 其实这是郑芝龙杞人忧天,马丁自认为以白马庄目前的实力,能够维持两千人在尚杭紫金山种地挖矿已是不易,暂时无意增加太多的人数,因为挖矿是一项技术与体力并重的活计,挖金矿着容易,但即便他知道大致的矿脉所在地,想要成功出矿也还需要一定的运气。 因此这回马丁并不打算毁约,他只是命老杜和万科每日下午轮流去郑员外的临时善堂跑一趟,挑选一些看起来比较吃苦耐劳的青壮年,将他们带回白马庄,短短两天就挑走了几百人。 郑员外对此虽然颇多怨言,却也无可奈何,他可不想因为这点事跟白马庄起了争执,然后马公子一怒之下干脆翻脸。 李浩南和沙海正在加紧训练新兵,抽不出时间,马丁便让他们抽调几个老兵,对这些灾民进行基本的队列训练。 跟郑员外的策略不同,被挑选到白马庄的灾民,都能够吃饱饭,然后进行一些团队训练,毕竟相对于农民而言,矿工需要更多的合作精神。同时马丁也希望通过短期的训练,让他们拥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马丁经过与老杜等人的商议,决定等两千人都到位后,综合各方面因素,将这些人大致分成三种,分别是开荒队、采矿队和护矿队。 其中,开荒队住在山下,开辟一个村落,大约一千人左右,主要是为了采矿队和护矿队的后勤保障;采矿队涵盖了挖洞、采矿、运矿、选矿、提炼等各个环节,优先选用有相关经验的人,总人数大约九百人;护矿队则是保护矿场及所有人员的安全,人数暂定一百人,主要装备冷兵器。 等金矿开始正式出矿后,白马庄会从保安营里抽调兵力加强矿场的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