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竹林诸贤的震惊(一)
全尚与长公主出海闹出的动静,自然瞒不过有心人的眼睛。海外发现大岛,而且被朝廷实封给的全尚和长公主的消息迅速被传了开来,引得孙吴上下一阵哄动。自前汉以来,中原大地已经很少出现实封,既使有好些封国,但都是名义上的,一直被朝廷所控制。如今封在海外,朝廷力所不及,不啻于周王之分封诸侯。
华夏44年七月,孙亮正式改封长姐孙鲁班为汉兴公主,采邑为海外汉兴岛,改封国丈、工部尚书全尚为全兴候,采邑为全兴岛。
当了解到了,两个岛的面积,不亚于几郡之地时,许多不不觉深吸了几口气。
另一个消息也传了出来,朝廷决定,华夏大陆之地,不得实封,但海外大岛屿,不在其列。一时,宗室、勋臣都动起了心思。更有些人,听海外有许多无主之地,干脆准备造船出海,自已去寻属于自己的一块土地。一时之间,能航海的海船供不应求。
孙亮对由于分封之事掀起的航海热不置可否,对众勋贵世族组船出海甚至隐隐鼓励。
为了造出更多海船,孙亮下令,在扩大候官的造船场同时,在钱塘、番禺开建新的造船场,一方面建造更多海船,一方面也方便航船的维修。新的造船场将采用股份制形式,欢迎民间资本入股。
候官造船场所造俱都是新式海船,航海舰队的老式楼船,将逐渐淘汰或用于内河动输。
昭和宫中,朝会之后,孙亮又召韦昭、丁奉、孙嘿、洛宏等全几位勋臣殿饮茶,并商议些国事。
“如今建业城中,蜀、魏两国都有好些学子前来,这文会该如何举行?朝廷是否有什么章法?”韦昭问道。
“这自古以来都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还能让那些名学大儒动拳脚不行。”孙亮笑道,“让那些大学们去讲学,让人记录,刊刻出来。若受更多人欢迎认同,自然名声远扬。”
“陛下得也是,有才没才,还得拿出来看看。不过,依臣看来,可让那些人自己决定讲学内容,也可定些主题。”孙嘿笑道。这老夫子也是个素有名气的学者。
“这个,讲学也可,辩论也可,你们征询一下蜀、魏学者意见,再行决定。韦爱卿,这次文会就由你负责,你领着礼部、教育部做好安排。”
“臣尊旨。”韦昭拱道。
“蜀魏两国学者还远万里前未,咱们大吴要做好东道主。当然,有本吴国学子,若有因难,也要帮助一二。”
“这个自然。不过就得有劳洛尚书慷慨解囊了。”韦昭笑道。
“户部拨钱倒不是不行,不过仅限于饮食住宿,实用实销。以三月为期。多了户部可吃不消。”洛宏道。
“三个月够了。”韦昭点头道。现在世道,能学有所成,且能跑来建业的,哪有穷人。大吴只是尽个东道主之谊而己。但是大吴各地不少寒门学子前来,倒要接济一番。
已经有了不少学者到来,不少还带着大群大群的徒子徒孙一起前来,他们谢绝了武昌大学、礼部的安排,有的包座雅舍,有的干脆买间庭院住了下来,只有少数随礼部安排,或住于武昌大学,或住在专业接待的宾馆。
由于大量学者学子的到来,建业城中好似又热闹了评多。城中人也好似多了些书卷气,连商铺老板伙计有一事没事也喜欢拿柄扇子,话也文雅了许多。
建业石头城码头,几个人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间下了楼船。码头原是孙吴水军的专用码头,因近来来往客商渐多,水军遂前住别地另设码头和兵营,石头城的城塞也只留驻了少量的近卫水军,用以保障码头的安全。
靠岸的楼船是水战船改建而成的,船分三层,往来于大江之上,最大载客可达千人,这次,楼船上载客起码有五六百人。
看着熙熙攘攘的下船人群,几人不由咂舌。几人带着一些随从下船来到码头,打量着周边的风景。见在后面大江汹涌,江岸不远处,是大大的丘陵,码头所处江岸唯一一处平坦空阔的所在,但在不远处,又有两山相夹,两山之间,驻有一座城塞,想必就是有名的石头城了。石头城门,拥挤的人们随意地进进出出。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想不到石头城这种孙吴重地,竟也不禁进出,若派几艘兵船前来,只需千余人,这石城要塞就能到。这建业门户也洞开了。”一个年约二十余的年轻人指着前方人群进进出出的城塞道。
“几艘船?呵呵,濬冲笑了。现在自江陵以下,这大江两岸俱为孙吴所有,大江上遍布孙吴水军。兵船怎么闯进来。就算拿下石头城塞,没有后继兵力,还能打得下建业?”一个三十余岁的中年人笑道。
“最啊。前年,征南将军十余万人过人,又达孙吴叛臣接应,还被打得全军覆没。唉,就算能取石头城又如何?唉,想不到孙吴之兵竟如此善战!一而再,再而三败我大军,据我疆土。这次来建业,王某得好好探究一番。”这少年叹道。
“阿咸,濬冲,走,咱们还是早些赶去建业,这天也不早了,若误了进城就坏了。”一年年长些的中年人叫道。
“是。叔父。”那个叫阿咸的人应道。众人正欲举步向前,旁边一个客商打量了下诸位,笑道:“呵呵,各位是从北地过来的。诸位就不用担心,这建业下午5时才会关闭城门。这里距建业不到三十里路,坐轨车不消半个时子就到了。”
“时?这位兄台,敢问时是什么?”
“哦,咱大吴规足,一天分24时,正午为2时,再过两个半时辰为下午5时。下午5时,就是5时就是刚到辰时了。”那客商看了看前面,耐心解道。
“哦承教了。”
“几位是魏地来的学者。那也有建业大学迎宾学子,你们往那也去。”
“哦,多谢。”
客商点点头,指了指路旁,径自走了。
这才发觉路边有一些路牌,上面标有箭头,上面写着:迎宾。
几个走了沿路牌走了一会,果见面有个木棚,木棚前摆着一些案桌,还有好些青年男女。见几人过来,几个少年迎了过来,把众人请到棚前案桌上坐下。
诚挚地问了几人姓名,籍贯。年级稍长的叫阮籍,其余的叫刘伶、向秀,阮咸、王戎,还有三五个随从。若孙亮得知,一个会大吃一惊,这几位,正是后世得享大名的竹林七贤中的人物。接待的少年却平静地问了问,有个少年在一边细细地订记。
“诸位还请稍待,一会专接待的轨车就会到来。”
“哦,无妨。哥还请自便。”阮籍淡淡道。
有几个少年上了些点心与清茶上来,五个在一个大桌上落坐,阮籍随端起清茶喝了一口,茶水清淡而稍有清香。
“不错,不错。这茶汤是怎么做出来的。”阮籍赞道。
“先生谬赞了。这个,是建业最为流行的泡茶之法。茶叶经清炒后,直接用沸水冲泡即可。”一个少年侍立在边上,恭敬地道。
“哦。哥是哪里人,好象不似侍者。”
“承先生动问。我们都是建业大学的学子,那边一些女子,是女子大学的学子。这次,我们是学校专业派出迎宾的。”
“哦,那些娘子也是学子。这孙吴,怎么还有女子学堂。”看了看那边一些女子,刘伶奇道。
“我们东吴,女子也要入学的,建业大学也有些女生,但不多。大多女生都在女子大学就学。怕有些女学者前来,故而女子大学也派了些女学子来迎。”
“这建业大学,就是孙吴的太学。现在学子有多少人?”王戎问道。
“建业大学不是太学,孙吴现在还没有建太学。现在建业大学,内有学子四千余人。女子大学也约有近一千学子。”
“哦,竟有如此之多的学子?看来孙吴挺注重文教之事,那怎么不设太学,为国肓才?”王戎奇道。
“近来,倒有好些儒士要求朝廷兴办太学。不过,以学生愚见,这太学就是办起来,恐怕也难以招到学子就学。现在孙吴学子,大多都在大学读学。以后,诸位先生就知道了。”
见这个少年对太学并不是太热情,众人也不再多问。
“哥,你们不看我们身契吗?”阮籍想了想,问道。这次的文会,他本不想来,没想孙吴竟持国书到洛阳,并妄言华夏之文教大统,朝廷上下十分重视,特意点名,加之几个平时相处的年青人都跃跃欲试,故而带着几个年青人前来。
“不需要。若诸位有公事,等会到建业会有礼部之人前来接待。”
“你们孙吴,就不查身契?”王戎倒很是诧异。这自秦汉以来,行走各处都需携带身契,路引备查。若境外之外前来,有时还需前往官府备案。不得随意走动。但在孙吴,看来并没有执行得这么严格。刚才的学子,也仅是问了问几人而已。
“也不是不查,巡捕营还是偶尔会看看的。但我大吴也不是人人有身契的?”
“哦,没有身契也能在城中走动?”
“自然可以。在大吴,只有入籍之民才有身契。但朝廷早有诏令,无论入籍与否,俱是大吴之民,任何人不得岐视未入籍之人。是以,未入籍者也得以随意出入。只是近年来,未入籍者渐少了。”
“哦,这事何故?”
“任何入籍之民在大吴都可申请0亩口田,且不需缴纳任何赋税。是矣,许多未入籍的山野之民,也有好些人登籍授土。”
“竟有如此好事?你也授有土地吗?”
“也一般。这口田不能继承,不得租售,也不得拋荒。学生家中父母俱在建业城中谋生,也不方便耕种,故而虽然有户籍,但没去申口田。至今,依然也有一些人不肯入籍,”
“哦,即有口田,怎么还有人不入籍呢?是不是这口算之钱、赋役繁重?”刘伶奇道。
“咱大吴早已停收口算之钱,虽朝廷明令,所有人都有义务服兵役,但已几年没征兵役了。徭役也一般乜征召在本乡亭修路、整修水利。”
“那为何还有人不入籍呢?”
“都是些山野之民,好些不信朝廷好意,怕朝廷骗他们出山。另外,这入籍之后,十四岁以下未成年人必须入学,山里好些人家十二三岁就是家中主劳力了,可能不愿入学。”
“哦,会否是入学费用较高,有些家庭承受不起?”阮籍问道。自古以来,入学的费用可是不菲。
“先生们没听过?在大吴,学、中学都是的?不仅不交束脩,学校还提食宿。有些地方还有些补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