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换郡?
建业大初宫昭和殿内,孙亮和召见了出使西蜀归来的薛珝和岺昬,韦昭、丁奉第一干勋臣参与会见。
“陛下,西蜀自大将军费祎病故后,蜀主将军事尽托于卫将姜维,在内,蜀主十分信重尚书令、镇军将军陈祗。”
孙亮点点头。想不到郭修这个毒剌拔了,这费祎还是死了。只不过较历史上被郭修行刺多活了近半年而已。
“原来费祎一直不赞成北伐,卫将军姜维三次北伐,三次带兵都不过五千。理在费祎去世,朝中镇军将军陈祗也支持卫将军,卫将军已积极准备,恐怕会领大兵北伐。”
以后世的角度看未,费祎的策略无疑是最为正确的。在无法战胜对,部袭拢打乱敌军部署,让曹魏一时集中不起西下的大军,无疑是蜀国最佳策略。然而随着费祎死去,这种策略眼看要改变了。
“蜀国卫将军姜维现屯兵何处?”丁奉问道。
“卫将军姜维一直屯兵汉中。前几个月回到成都,不久后又将返回汉中。”
“在成都,你没见过姜维吗?”孙亮问道。
“臣只是在蜀主朝会时见了卫将军等一干朝臣。”
“哦,杨卿家,你继续。”
“是,陛下。蜀主如今自掌军政大计,在内甚是信重一个叫黄皓的宦官,朝中大臣甚是失望。而且,蜀主甚是奢侈,近年大造宫室,而乡野之间,兵役傜役征发过密,税赋甚重。臣经过一些地方,见地方十分破坏,百姓贫困不堪。蜀吴交界之处,许多蜀民欲迁入我大吴境内。蜀主已令边境守将严守关塞。”
“唉,西蜀以一州之地北于曹魏抗衡。如今良臣尽去,加之蜀主昏馈,岂有不困顿之理。”韦昭叹道,“陛下,我大吴还要有所准备,以防不测之变。”
“这是当然。不过不需急在一时。”孙亮道,“丁爱卿,你怎么看?”
“西蜀民虽困顿,但地势险要。当前诸葛丞相多次北伐,意在防治之余,欲图希翼之幸。姜维用意与前诸葛丞相差相仿佛。若一力防治,则处处需防,面对魏早毫无还之力,倒不如以攻代守。不过,以臣之见,蜀国之希望甚微,以攻代守,保境安国,还有能够支持下去的。”丁奉分析道。
孙亮点点头,在刘备称汉中王,蜀国户数不足三十万,人口仅九十余万,军队十万。后遭夷陵之败,损失惨重。之后虽有稳定发展,但诸葛亮连年北伐,也颇多损失,总人口再怎样也不过百万。在这个时空,什么最重要?人口!没有人,就没有粮食,没有兵员。但蜀国占尽地力,加之还有姜维等一干尽心的优秀将领,还是能支持个十年八年的。
“希望能长些。也让我们大吴多些准备。”韦昭叹道。
“杨爱卿,蜀主可了些什么?”
“回陛下话。蜀主希望扩大两国互市规模。蜀主愿以蜀锦、锻钢来交换吴国货物。据臣了解到情况,我大吴的一些货品,如玻璃镜、琉璃、白沙糖在蜀国各地甚受欢迎。甚到有一些物品已从甘陇远走西域。”薛珝道。
“这个,你可以与蜀使谈,我大吴不限互市规模。另外,如果可能,可多开互市地点。”
“臣尊旨。”薛珝拱道。
“辛苦杨爱卿了。这次出使,成效极大。你且退去,在家歇息数日。三日后,朕将宴请蜀使,兼为爱卿洗尘。”
“多谢陛下。为陛下效力,臣不敢言辛苦。”扬拱施礼,“臣告退。”
有黄门过未,引着扬出殿去了。
“岺昬,你。”孙亮淡淡道。
“是。陛下,奴婢在成都,先后会见了大将军密使及蜀主近臣黄皓。”
“哦,你细细来。”
“是。卫将军姜维将三月后大举北伐,希望我军策应。同时,也希望我军提供更多的军用物资。”
“哦。”姜维的要求,不外就是这些,没什么新鲜之处。
“那黄皓怎么?”
“一是希望与大吴扩大互市。蜀国將向大吴提供大量的钢铁、蜀锦,甚至是兵器;另外,蜀主还希望我大吴助其收得汉东三郡。”
“汉东三郡?”孙亮不解道。
“陛下,不可。如今我军已占襄阳,新城,取上庸,魏兴两郡如财探囊取物而已。”丁奉立刻上前奏道。
“取舆图来。”孙亮未置可否,淡淡道。
丁立急忙从殿中一个木柜中取出舆图,在案桌上铺开。孙亮起身,与丁奉等人围在案上桌旁。
“陛下,我襄阳近卫军取今已取的新城。如今上庸、魏兴魏军兵力不多,我军可随时渡汉水取之。”丁奉指着舆图道。
“那蜀主为何又惦记起东三郡之事?”孙亮道。
“蜀国若不困居益州,大体有四处出川。一路自南中至交州,一路沿江而下,顺江出川。这两路,都是前往我大吴。另两路,则是翻秦岭北上甘陇、司隶;另一路,若有东三郡,也可由此北上了。蜀先主之时,孟达反蜀归魏,这东三郡再非蜀有。故而,蜀汉出川北上,俱是翻秦岭而出甘陇,路途极是艰险。前蜀国大将军蒋琬已有造舟取东三郡北伐之议。可惜朝中多有阻力。”丁奉道。
“哦。”
“陛下,这汉中顺流而下,到东三郡倒是挺方便,但自东三郡逆沔水回汉中却是极不方便。是矣,蜀国大将军之策,蜀汉朝廷中反对之人极多。这后主,倒把主意打到咱们大吴头上来了。”韦昭笑道。
把东三郡给蜀汉,让蜀汉多一条作死的出路。情况有变时,自已再从淮南、豫州北上?孙亮对着地图沉思了良久,不由笑了笑。
“这事,以朕看来,也不是不思量。”
“陛下,岂可以利予人!”丁奉急道。
“丁爱卿勿急。朕看这上庸之地,对我大吴意义不大,对蜀汉意义则极大。我大吴要北上,一是自襄阳向南阳、洛阳,二也可从寿春经汝南北上。上庸之地,让予蜀汉也可。但蜀汉也需以地换之。”孙亮淡淡道。
“陛下,那让蜀汉以何地来换。现在蜀汉与我接壤之处,永安他们是绝不可能弃的,其它多的蛮夷荒僻之处。”韦昭道。
“蛮荒之处,不是蛮荒之处,那蜀汉怎么舍得。这世上哪有什么蛮荒之地。但据朕所知,蜀南中之中,永昌、古柯等地,山高林密,用来垦耕,确是差了些,但其地,金、银、铜、铁、玉石等矿藏丰富,若能取之,则当是我大吴富蔗之源。”孙亮笑道。
“陛下,那边,真是如此多的宝藏?”洛宏问道。
“应该有。蜀国为什么能以一州之地与吴魏并列,虽益州历来为天府之国,但还是不够的。这南中之地,对蜀国支持非同可。据报,蜀汉每年自南中各处取得金银也不是数。而且,自永昌郡西南不足千里,就是大海。这片大海,与广州、交州面对的大海不同,乃是另一片海。这片大海,向西与天竺接壤,据西方波斯、大食也不远了。若能具而有之,乃我华夏民族万世不拔之基。”孙亮认重道。
“这里,也能前往天竺?那些托钵僧不是从西域而来的吗?”韦昭惊道。
“呵呵,韦爱卿,这大地是个球,你没听过吗?”孙亮笑道。
众人恍然,一齐笑了起来。
“若如此,这永昌郡确实十分重要。若能取之,再西南拓地到大海,则我大吴之货,可不经西域之地直达西方啊。此地,我大吴非取不可。”洛宏喜道。
现在大吴国内,土地的产出远远落后于产业的收益,而各产业,最大的问题是售卖。这也是朝中勋贵对孙亮的海外拓展支持的原因。
“这东三郡,让蜀国拿去也无所谓。以蜀汉之力,就是拿到东三又能怎么样,还能北上与曹魏争雄。咱们早晚再拿回来好了。若能得到永昌、兴古,那比什么都值得。”丁奉这时也明白了过来。
见大家意见基本都统一起来,孙亮道:“好。岺昬,你可以送信息给蜀汉。这事,咱们可以谈。大吴现在已占房陵,我大吴可助蜀汉收取上庸、西城两郡之地。不过,我大吴需要补偿,就让蜀汉拿兴古郡、永昌郡还交换。”
“是。”岺昬躬身道。
“陛下,我看蜀汉未必答应。我们不如早作准备,自行取之为好。”丁奉道。作为一个军人,自然信奉武力征服。
“准备还是要做的。等交州发展好了,这些地方自能收归囊中。”孙亮点头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