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粮食储备

A+A-

    西南两郡完成接收,时间已进入了华夏45年2月。

    进入新年后,孙亮也好似从一介懦童成了青茐少年。经过几年来的奋斗,孙吴的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由于朝廷的坚决支持,近卫军的强力威摄,世家豪族也选择了隐忍。扬州各郡县新的官制顺利建了起来,也重新丈量了土地,建立起了新的地籍、户籍。大量被世家豪族隐匿的土地被清丈出来,隐民也重新入籍。

    光扬州之地,新增士地高达500万亩,新入籍百姓就多达0多万,竟管心中已有准备,但朝廷上下莫不惊讶不已。而原有户籍上,孙吴的总人口也不过24万。

    “陛下,据重订的户籍,现孙吴有民330万左右,田地千5百万亩。”昭和宫内,洛宏喜道。

    “照我看来,未入籍的民众起码还有几十万。”一旁的全尚笑道。

    “不管他了。反正现在又不收口钱,对我们影响不大。反而,只要生活在咱们大吴地面上,无论入籍不入籍,有钱总会买东西。这人,是越多越好。”孙亮笑道。后世人常人口红利,可不就是这样。

    “呵呵。臣今天有些明白陛下不收口算钱,减免田赋的道理了。原来每个人都交了税,只不为交了商税而已。”韦昭笑道。

    可不是这样,孙亮暗自得意。在后世,从出生就开始消费,也就开始交税,但也不会引人反感。若改成交口钱,人家一出生,你就去取钱,收税的不被人打骂才怪。

    现在以商锐为主,免了逐门挨户收,即隐蔽又便捷,不是挺好?最为重要的是通货膨胀,工农业剪自己也一个不拉,减点田赋又算什么!

    “只是据户部估算,这征收的粮食今年还会下降,恐怕只有去年的七成。”洛宏忧虑道。

    “市面上粮食价格怎么样?”孙亮问道。在另一个时空混在农业局,十分明白粮价的重要性,许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物资定价都是以粮价为基础的。

    “近两年,因为大规模推广曲辕犁、兴修水利,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市面上粮价逐年下降。现在石米一百二十钱。而三年前,百米少也得一百六十钱。这是少有的盛世啊!”韦昭叹道。

    “陛下,这粮价也不能再任其下降了。粮价下降并非好事,谷贱伤农啊。”全纪道:“臣近期看到有些地方,百姓垦殖、耕作积极性已有所下降。许多百姓都喜欢前往工坊做工,工坊中工人一月下来少的千钱,多的两三千,都能买到十条石米了。这将挫伤百姓种田积极性,长此以往,耕地又将荒芜了。”

    这其中道理,孙亮也明白?难道,要提前搞出个保护价、种田补贴什么的?可纵观后世,这些措施效果也十分有限。农民拋下田地,拥进城市,农村田地大量拋荒,政府只得从外面进口大量的玉米、大豆,行政措施远远不如市场规律好用。

    “是不能任其掉落下去,损害农夫种粮积极性。”孙亮点头道:“天有旱涝,岁有丰欠。朕看,朝适应加大粮食仓储,至少得储备得三月之粮,最好能备个半年粮。”

    “现在大吴各仓库可都是照着一年粮来储备的。仓库之中,足够官、兵食用一年有余。”洛宏不解道。

    “朕所的是全体百姓的一年消耗粮食的半成。”孙亮淡淡道。

    “这,这怕是太多了。以人一年食米6石计算,大吴总人口4百万计,一年耗粮2400万石,那不得储备200万石粮食?就是三个月,也得600万石”洛宏惊道。

    “粮食可不比工坊生产物品,得讲农时,还得有数月时间。若能存半年之粮,天有灾变,纵然绝收,也不至乏食。”孙亮道,“丰年多储,谷价不至下跌害农,灾欠之年放粮,粮价不至过高损民。”

    “好,陛下有此心,必开万世之盛世!万民必赖陛下而得生息。”寿昭赞道。

    “陛下,现各处储粮仅50万石左右,要储几百万石,又得新建仓城了。臣预计建仓城加购粮之钱,怎么也得需十亿钱。”洛宏估测道。

    听得竟需如此之巨,韦昭、全尚都默不出声起来。

    “钱该花还得花,仓中有粮,心中不慌嘛!”孙亮笑道。

    “那得建多少仓城啊。”全尚叹道。

    孙亮笑而不语。这也是时代限制了他们想象力。几百年后,隋朝修的洛口仓,就储粮2400万石,后糟瓦岗军、王世充连番糟踏也没取完,一直到贞观年间还有。

    “选水陆交通便利、宜储粮之地建两三个大仓。各州郡建些仓。尽量多储些。朕看,就在武昌、广州、钱塘各建一个,水远也挺方便。”

    “这好,只是这钱,不在预算中啊。”洛宏道

    “哦,预算之外不是预留了三十亿吗?先建仓城。现在幅收些粮,让粮价升些,也好促进农家多种些。大量收购还得秋收呢。”

    “陛下得是。这储粮也不是一天两天的是,钱也不是一下子花出去的。洛尚书你就不用过于吝啬了。”全尚笑道。

    “唉,这两年天天为钱发愁,本以为今年会宽松些,还特地多做了意外预算。可照这样下去,今年又得超支。”洛宏叹道。

    “呵呵,年年缺钱年年过。这钱哪有丰裕之时,该花的钱还是得花。”孙亮笑道。

    “陛下得是,储粮关系国计民生,这钱必须花的。”韦照点头道。

    “这建仓之事,就交给全世叔。建好后移给户部。户部下没粮食储备司,专司粮食储备之事。”

    “是。臣领旨。”全尚拱道。

    “全尚书,你那仓城,得给我建好些,道路也得配套好。不然,我户部可不接收。”

    “呵呵,建筑之事你尽管放心。但建在哪,怎么建还得你户部定夺。我工部负责建。”全尚笑道。

    “好了。这粮食储备事关重大,你们户部、工部慢慢去商议着办。下面,我们再议议广州之事。”

    孙亮道。

    “广州?陛下,广州有何事?”洛宏惊道。他可掌控着安全部,广州有事他竟未收到丝毫风声。

    “不是广州有事。而是二姐,滕公主身体不适,朕想把滕胤调回建业。”

    前年为了遏制在建业的诸葛,自己试着把滕胤一纸诏令调去广州,这同时也是试探滕胤之举。滕胤毫不犹豫地去了,而且还做得挺好。

    如今,荆州方向吕岱老迈,朱据又忙着寿春方向,朝中虽有韦昭、孙嘿和自已两位丈人,但还是差了位有份量的勋臣坐镇,协调各地关系,而滕胤远无诸葛恪般刚愎自用。

    “滕大人确实宜召回建业。只是今年广州将推广新政,陛下欲用兵交州,又需广州策应,陛下嘱意谁前去广州接任滕大人之位?”全尚问道。

    “众卿家以为何人合适?”

    几个都沉吟起来。现在朝中得孙亮信重又能出镇一方的人确实不多。吕岱、朱据不能动,洛宏、全尚更不可能前去。

    “陛下,不如由臣前往如何?臣自出仕以来俱在都城,如今正好前往郡县历练一番。”许久,韦昭拱请命道。

    “韦卿家能去广州,广州之事朕就放心了。”孙亮宽慰道。

    韦昭常年在中枢之地,到地方历练一番,也极是恰当。今后中央地方官员流通,也可防出现山头势力。

    华夏45年2月,孙吴朝廷正诏令,内阁大臣韦昭除礼部尚书,改任广州刺史;原广州牧滕胤回建业,任内阁大臣,中书令,吏部尚书。而原吏部尚书孙嘿,任内阁大臣、礼部侍郎。

    谢谢冥王、俊逸等书友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