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王知县的难题

A+A-

    “知县大人!知县大人!”同席的所有人一同起身,迎接王知县。

    “坐!都坐!各位都坐!”王知县热情的招呼道。

    “今日中秋夜,除邀大家来一起赏个月,还有一件要事要和大家商量商量。”王知县道。

    “大人有什么需要我等效力的可尽管出来,我等定尽全力为大人排忧解难!”本县最大的士绅仇令仇员外带头道。

    仇令仇员外家里家财数十万贯,光良田就有五千亩,还经营着从九鼎渡到西京再到东京的这一路的漕运生意,仅货船就有一百多艘。

    其他四名士绅唯仇令马首是瞻,也附和道:“大人尽管,人们定尽全力为大人排忧解难!”

    王知县点了点头道:“既然这样,本县就直了。你们也知道,这几日,汝州那边逃难过来的百姓成千上万。这些逃难百姓大多无房可住,无粮可吃,饥饿驱使下,这些流民搭帮结伙吃大户,已经有好几个大户人家被这些流民抢掠一空,这样下去,迟早会发生匪变。”

    仇令仇员外道:“此事我等已有耳闻,听已有好几个大户被匪民抢了。还望朝廷可以尽快发兵,将这些匪民捉拿归案,以正律法!我等当尽全力筹集钱粮,支持朝廷剿灭匪患。”

    其他士绅也应和道:“望知县大人禀告知州大人,速速剿灭匪患。”

    “大人,不可!老夫有不同看法!”一个五十多岁,穿着灰色长衫的,胡子已经有些花白的儒者站起来阻止道。

    “额?”王知县定睛一看,原来是本县最有名的大儒刘治。

    这刘治乃本地大儒,自幼好学,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只是性格耿直,在官场沉浮了十几年,厌倦了朝廷派系的争斗,几年前,辞官回归故里,除了著书立作之外,还办起了学堂。在本地的学子之间很有威望。

    “刘大儒,请指教。”对于刘治的意见,王知县不敢轻视。

    “百姓乃朝廷之根基所在,对于几千名百姓,岂能一杀了之。更何况,老夫听闻此次匪变另有隐情,朝廷的罪过,怎能让百姓承担?”刘治义正辞严的道。

    “那刘大儒的意思是?”王知县问道。

    “应立即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助百姓度过一时之难关。”刘治出了他的解决之道。

    “请大人立即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其他三名才子也附和道。

    那仇令冷笑道:“刘大儒可知三四千号流民,每天需要多少粮食?冬季马上就到了,三四千号流民又需要多少御寒的衣物和取暖的薪炭?不是本员外吝啬,人们可以济一时之危,却解不了一世之难!”

    刘治哼了一声道:“剿匪难道就是长远之计?老夫听,那杨戬不但在汝州实行公田所,还要在京畿﹑京东﹑河北等地也实行公田所,到那时”。

    王知县吓了一跳,这等隐秘之事岂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言谈,这刘治一大把年纪了,性格还是这么耿直,忙打断那刘治的话头:“刘大儒,远的先不谈,远的朝廷自有对策,咱们还是先眼下究竟如何是好?”

    众人一时都沉默不语,马上都想不到有什么万全之策。

    王知县见商讨不出什么好办法,一时心急如焚,看到周少飞坐在一旁并不言语,就问道:“不知周都头有何良策吗?”

    那仇令一看,原来王知县在问那个厢兵都头,这周都头听是炭场的一个装发兵都头,好像是制作出了一个什么物件,让那渗水的炭场起死回生,才得到王知县的赏识。

    可是,一个装发兵都头,既不能冲锋陷阵,又不能筹集钱粮,王知县问这个都头,恐怕是死马当活马医了。

    而另一边的刘治,同样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都头毫不抱什么期望,以为王知县这样问纯属浪费光阴。

    周少飞想了想道:“仇员外所的剿匪,只能惩办首恶,其他被裹挟的良民难道也要当匪徒剿灭?杀几千个流民,恐怕没人敢担这个责吧!”

    周少飞又道:“至于刘大儒所的确实可解一时之危,但长远来,怕是再多的钱粮也无济于事。”

    “周都头此话怎讲?”那刘治见自己的建议被否决,气呼呼的问道。

    “先不这几千流民要多少钱粮和过冬的衣物,如果我们一旦开仓放粮,恐怕周边的流民都将蜂拥而至,到时候,我们河内县怕不是几千流民了,而是一万多甚至两万流民,请问刘大儒,这将如何是好?”周少飞答道。

    周少飞的意思很明显,几千个流民都让河内县不堪重负,更何况上万个几万个流民。

    “周都头,你这么和没有什么区别?难道你有什么高见?”一个年轻的学子挖苦道。

    “周都头,道理谁不懂,知县大人要的是一个两全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听你在这里长篇大论!”另一个士绅讽刺道。

    周少飞不理这两个质疑者,继续道:“要想解决此事也不是没有办法!”

    王知县一听,眼睛一亮,急问道:“周都头快快道来!”

    “冬季马上就要到了,人的炭场马上就要招收大量的矿工,人粗算了一下,光挖石炭的矿工就要招二千余人,这几千流民只要到人炭场做工就行了。”周少飞娓娓道来。

    众人一听,大惊失色,这周少飞的炭场竟然要招两千个矿工,这是多么大的笔呀!

    “周都头莫不是笑吧,这几千流民老老少少岂能都干得了矿上的活?”那刘治刘大儒问道。

    “人的炭场一人一个月,普普通通都有十二贯的工钱了。只要一家子有一个壮劳力上工,一家子五六口人也不会有人饿着。”

    “什么??”其他几个学子还没有什么深刻感触,可几个大士绅却大为惊讶,一人一个月就有十二贯钱,这比普通商家出的工钱要高出好几倍呀!

    “那住的地方呢?冬季马上就要到了,没住的,这些流民恐怕也会冻死的!”王知县大为意动,但又有点担心,就接着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