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斯人已逝;碧海潮生江湖绝迹。

A+A-

    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白马啸西风

    遽闻先生仙去,有些彷徨,驻足在夜色里的公园,望着发亮的屏幕,似乎周遭灯光、疏影都变得不真切,或许消息也是假的,一如早年情况。

    然而眼前的空间并没有扭曲,里的消息却瞬间爆了,先生走了,那个江湖结束了!

    幼年因为家境原因,知晓先生较晚,知晓先生的著作反而要早些时间,先生一十五部作品,多数都翻拍出多个影视本。

    那时,在的荧幕上,对先生的作品一见倾心,不自觉的迷恋上灵古怪的黄蓉、能打出降龙十八掌的傻子郭靖,以及豪饮美酒、重情重义的乔帮主,痴恋‘神仙姐姐’的段誉,等等人物不一而足。

    先生笔下的人物总是刻画的活灵活现,让人见之生喜,再难忘却,无论是正派,或是反派,都让人感觉的那么真实,或痴爱,或怜悯!

    记得学的时候,总会和伙伴沾沾自喜的介绍,宋朝有一个大侠,叫郭靖,那是“为国为民”的英雄,他老婆可聪明了,他能使出“降龙十八掌”,尤其是打出‘亢龙有悔’的时候,龙影翻飞,老帅了;听大人们清朝的时候,会很不识趣的凑上去,虽然不是很明白,仍旧会趁上一句,乾隆是汉族人,他有个孪生兄弟,叫陈家洛。

    这种现象直到后来上了初中,对历史有了了解,知道金庸先生其人,那一刻,稚嫩的脸蛋瞬间就红了,滚烫的,赶紧用双捂住,生怕同学察觉。

    这些往事,每每想起,总会莞尔一笑,偷偷暗乐。

    从那时候起,开始痴迷于先生的武侠,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当时正在上初中,学校是私立的,闭校的军事化管理,没有时间去买书,只得求走读的同学帮忙购买,就是购买到了,也不敢带到教室,偷偷的压在寝室枕头下,每日睡觉前,用电灯翻看几页。

    每次都对自己只看几页,每次却都会多看几十张。

    初中三年,尤格外喜爱语文,除了自喜欢国学,也是因为很崇拜语文老师李龙。

    李老师上课基本不带课本,和其他老师的照本宣科相比,他总能从课文标题开始侃侃而谈,纵横古今,谈笑风生。

    谈笑风生实在并不夸张,李老师的课我们总能踊跃发言,错了也不会挨骂,笑声更是迭起,那时候经常抱怨语文课时间为何不设长一些,因为和其他相比,它并没有四十五分钟,仅仅是短短的几分钟,甚至是要更短。

    有一次,记不清李老师在给我们上什么课文,聊到了武侠,聊到了金庸先生,老师,他当时在看先生的时候,一不心看了个通宵,犹不过瘾!

    起金庸先生,以及他的,老师讲的愈发津津有味,有些经典段落,老师能随口背上几段,譬如黄蓉女装初现、黄蓉为七公做菜等场景。

    着实惊为天人!

    自此,更加敬佩老师,也愈发崇敬先生!

    先生十五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以及越女剑,都买来看过,如今放在家中,随时翻看。如此犹不解味,知晓先生已修订多个本,开始搜集各个本来看。

    先生的文章熔历史入武侠,真真假假,好似那就是史实,再加上先生妙笔,字句生花,真是文章天成,妙偶得!

    就如黄易先生所:“金庸就像一个‘黑洞’。把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任何人靠近他,就会化为乌有,根本没法比”

    先生的,是从射雕三部曲看起,尤爱笑傲江湖连城诀和白马啸西风。先生笔下武侠世界,每一部都足以令人陶醉,都值得老师那般秉烛夜读,但或许个人性格的缘故,更喜欢令狐冲和水笙。

    而白马啸西风则更喜欢时不时的吟诵结尾,初、高中的时候,喜欢那句:“如果你深深爱著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后来渐渐爱上:“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此刻,先生骤然仙逝,去了另一个我们也不了解的世界,武侠的魂走了,属于武侠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或许后来,还会有更好的武侠,更优秀的武侠家,但我心中的武侠大师,武侠的魂,唯有金庸先生!

    武侠世界,先生是无可替代的,就如先生在白马啸西风结尾所写的那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最后,鞠躬,送先生——

    侠之大者斯人已逝;碧海潮生江湖绝迹。

    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