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 伺机

A+A-

    公良修口中的幕僚,正是指的宗伯泰、赵安陵二人,百里燕此前已是问过二人。

    “实不相瞒,宗伯先生与赵先生皆言要看卫国派往晋国使节,与长孙驻晋国使节二者如何斗法。你也知道,晋国平汤距离陔陵甚远,一来一去最快也得二三十日,消息最快得正月里才到,现在哪里等得到正月。”

    “那你是担心晋国不出兵?”

    “我想晋王还不至于无耻到撕毁与长孙盟约拒不出兵,但即便出兵不会卖力,卫国游与否似乎都不重要。但卫国还是派出了使节,故而我想其中定是另有端倪。”

    晋国位于东海之滨,与卫国隔着咸国、志国,晋国没有卷入与卫国直接冲突的道理。眼下的态势反更像当年秦国远交近攻之法,以重金结好并不接壤的齐国,以武力震慑魏、韩两国,趁楚国疲弱之际攻赵,待赵男丁尽丧元气大伤,再灭韩、魏。

    如今的形势咸国更像是当年的韩、魏,不考虑技术和内政,至少地理与外交层面与韩、魏两国并无不同,卫国东进扫除北翼,再攻咸国,一举奠定北海霸主地位。最后剪除志、晋两国,天下基本可定。

    然当下图和局势远比秦一统中国复杂得多,晋国宰相是范涛,范涛不会愚蠢到中了远交近攻之计,更何况范涛师从公叔阔,当年近交远攻之法正是公叔阔所创,范涛不会中计。

    有鉴于此,百里燕只能相信晋国定会出兵,但晋国出兵不出力,与不出兵的结果在军事上没有任何差别,那卫国为何还要费尽心的游晋国呢,这明显又不合常理。

    一行人边走边,这时隐约从身后传来响铃,回首定睛看去是一匹快马正风驰电掣扑向马队,马上一骑士背上插着三面红旗,竭力驱赶着胯下的健宝马,口中高呼着:

    “鸿翎急件,闪开!”

    马队闻讯径自向左右退开,让出大路放行通过,骑士一路飞驰继续驱马赶赴陔陵。

    见此状,公良修忙问:

    “这是何处鸿翎急件?”

    百里燕心一沉,缓缓:

    “发自甘府郡的鸿翎急件,应该是卫国动了。来的真快,不等与各国谈妥,便先动了,看来卫国定是还有其他后。走吧,回城就知道了。”

    鸿翎急件是中原通行快件,各国均有常置制度,受马匹和道路以及理念不同,各国鸿翎急件的形式不尽相同。咸国得益于多年的道路修整和健宝马,每四十里置一驿站,骑背插三面三角红旗,驿马佩挂铜铃,沿途关隘均不得拦截,日夜通行无阻。

    冬季无雪封路能做到日驰一千五百里,夏季一千里至一千两百里,从甘府郡发出消息,没有意外,四天之内就能送达陔陵,传递之快前所未有。

    冬季之所以能比夏季多三五百里,关键仍是气候。南半球是北方热南方冷,因此越是南方马匹耐力越久,越是北方天气越热,马匹高速狂奔容易掉膘乃至生病,天热又是如此。

    健宝马本是一个怪物,匀速奔袭日驰可达五六百里,一百里置一处驿站换马也是合理的,然必须兼容其他驿马的使用,只能四十里置一驿站。

    此外邮政开通之后,驿站又多了邮局的功用,驿站的马匹和人力明显增多,单独为健宝马置驿站,成本并不划算。

    当初开通邮政的目的便是减轻驿站给财政带来的经济负担,使之从负资产变为正资产。

    驿站多数时间都都是闲置的,四十里置一处驿站,全国需要养数百个驿站,每个驿站少则两人多则三五人,每驿还有七八匹马匹,一年的开销是相当惊人的。

    通邮之后,不仅各地驿站的容量增加,邮递、物流业务的增加产生的收益不仅养活驿站,每年额外微薄收入反哺邮政用于采购永兴的四轮辎重车、船舶、马匹、口粮用于参与物流转运,也能拓展更多驿站和邮政,将国家后勤实力藏于民间,减轻财政负担的同时,也激活了一潭死水的驿站经济,好处还是挺多的。

    事出突然,百里燕先行赶回陔陵,进宫时消息已经传开,卫国于十一月十八日起兵,消息传到甘府正是卢贾抵达陔陵的前后。

    咸王对此又气又恼:

    “要卫国实在太张狂了,等不及与诸侯谈妥,便先发制人,着实可恶。”

    “父王所言极是,卫国根本未将诸侯放在眼里,日后恐会更加目中无人有恃无恐。”

    “那太子的意思是出兵教训卫国一番?”

    咸王质问太子,姜蛰惊疑不定咸王何意,遂做两可:

    “轻开战端实属不义之举,儿臣以为有备无患的好。”

    咸王不满太子回答,沉声道:

    “哼,自古寻战者焉有义举,太子如此仁义,寡人担心呐!”

    “父王教训的是,儿臣知错了。”

    太子点头连连,此时一旁高勋道:

    “大王,卫国既已出兵,太子提议早作准备还是有道理的。卫国乃西海虎狼,晋国好歹心有收敛,还不至于心生吞天之欲。但卫国心却比天高,自恃武力天下第一,渐生吞并天下之野心。而今卫国以无理之词对长孙发兵,难保今日后不会对我咸国用兵,还请大王明鉴。”

    “卫国宵寡人自不屑与之为伍,然眼下大局为重,用兵之事当慎之又慎,还是等等再吧。”

    咸王话音落下,焦木华进殿来报:

    “启禀大王,永兴侯到了。”

    “请他进来。”

    “诺。”

    少时百里燕进殿欠身行礼道:

    “臣参见大王。”

    “爱卿免礼,金雪狄使团南行可都安排妥当。”

    “回大王,由我禁军和御客一同护送,出境后将由御客护卫,一路将畅通无阻,绝无闪失。”

    “如此寡人就放心了。难得贵客远道而来,开了好头,不能烂尾呀。”

    “大王所言极是,此番交易得成,日后定会拉近两国关系,为我咸国带来更多好处。不过臣方才入宫时听闻卫国已经发兵了,大王可有应对。”

    “寡人已责成诺一言与卫使交涉,命卢皋与永兴君与长孙、晋两国使臣商洽,尚未有果,爱卿那里与公良修谈的如何?”

    “回大王,公良修并未透露底细。但臣猜测,卫国定是分别向志王与公良氏同时派遣了使者,籍此以分化志国。眼下局势诡谲,也不知长孙打的什么主意,依然如此镇定从容,臣建议再次责成我驻长孙使者打探虚实,同时派遣特使去往长孙。”

    “准。此事由爱卿与诺一言商议,选派使臣报于寡人。”

    “臣遵命。”

    是明眼人都看得出卫国战力远强于长孙,但偏偏卫国强势如虎,长孙国还慢慢悠悠一副漫不经心的姿态,不免让人看不透长孙国的打算。

    至少百里燕不认为长孙国如何没有自知之明,不会不清楚卫国是不讲理的的暴徒。总不能抱着中原诸强出头调解的心态,坐等大难临头,一定有被忽略的细节未被发现。

    退出广渊殿去往国政监,迎面碰上回宫的诺一言,见其一脸晦气,百里燕旋即问他:

    “诺大人为何如此脸色?”

    “那卢贾狂妄至极,本官责问卫国为何发兵,他却反我王不识时务,简直胡搅蛮缠毫无道理可言。”

    “这卫人一贯如此,不仅嚣张,而且从来不讲理。诺大人若是抱着讲理之心与之交涉,必然被其所败,日后切不可如此。眼下大王正在广渊殿等候已久,大人可去见驾,向大王阐明原委。”

    咸国还是正统的中原诸侯,外交的准则依然遵循教化礼法,其他诸国也大致如此,但卫、陈、赵、歧、燕五国早年是一个诸侯,是梁朝分封于西海大陆抵御西蛮人的屏障,多年与蛮人交战,自然也养成了蛮性。

    之后五国解体,卫、陈、赵三国与蛮人战事频频,继承了蛮性衣钵深受影响至今,所以卫国人长期被排除在中原的边缘自成一体,其外交风格较为强硬,没理拳头就是理,遇到长孙这个软包子,动先给一巴掌,抽出个肉馅也是理所应当的。

    卢皋、赵逊陆续回宫,带回的消息大同异,长孙、晋国均未收到本国指示,仍在等待当中。然百里燕很清楚,外交官置身在外,都有预置应对策略,事件发展到不同程度,均有应急预案。此时两国仍不松口,不禁让百里燕怀疑长孙和晋国间也做了什么猫腻。

    卫国出兵的消息抵达陔陵的第三日登载于报刊,一来刺激一下卢贾的反应,二来试一下舆论的水温。

    尽管封建君主集权制下战或不战由不得ny决定,但陔陵和都郡地区盘踞了大量的富商和权贵。战争根本上打的是人,更是钱粮,咸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已非是传统农业经济,动员层面多数情况下来自农业,而今农工商三产业已成雏形,工业尚在起步阶段,商业却极为发达,过于发达的商业,对于频域战争的政治格局并不是好事。

    即便战火不会烧向本土,商人投资避险的情绪仍会促使商人出逃,逃往没有战争和强势的政体,如晋国,宋国这等远离战火中心的地区。亦或者咸国一朝战败,富有的商人会逃往卫国寻求新的商和政治地位,这对咸国是不利的。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蓝色中文”,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