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龙凤会4

A+A-

    薛博林收敛自己的仪态,很是平静,他道:

    “咸国二十余年间战事不休,真正的太平年月不过最近六七年,这六七年的太平细究起来,仍得益于二十年前土地新政与工商解禁之举。

    因而在下以为咸国当下盛于外,而非盛于内,真正之强盛当是先国富民强,后国强民富,最后兼济两者,图强中原指日可待。”

    百里燕原本已无继续听的兴致,不想薛博林一席话激起心头千层浪,这让他想到二十年前与咸王曾有此番谈话。他忙问道:

    “那请问薛公子,可有具体治国之道?”

    “回永兴侯,侯爷二十年来兴教化,昌工商,扶农桑,深入人心普惠天下,此举当坚定不移继续推行,直至永久。再者,民乃国之本,咸国人口仅一千七百余万,老弱频多而精壮劳力骤少,此乃我国三十年内之大患。

    窃以为侯爷修生养息不轻易言战乃是上策,与之对应的便应该鼓励生养,广推教化普及医所,减少幼儿夭折与孩童疫病,待二十年三十年后,人口元气恢复,人才层出不穷,籍此再回哺农工商三业,继而往复循环生生不息。可收国富民强之效。”

    薛博林侃侃而谈深得百里燕心意,此人虽黑瘦貌不惊人,但铿锵有力的谈吐,紧密的语言组织逻辑,给人以颇为强大气场的深刻印象。

    百里燕不禁蹙其眉头细思他之所言,而后再次问他:

    “那又如何国强而民富,最终又如何兼济二者呢?”

    “回永兴侯话,国富民强是因当下国体使然无法改变,而要想国强民富势又必再行新法,以革国富民强之积弊。”

    “哦,薛公子以为当下国富民强之法仍有大弊端?”

    百里燕好奇问他,卤侯只觉得薛博林话没有分寸,遂是沉声道:

    “博林,永兴侯新政世人有目共睹,如此妄言新政积弊,成何体统,还不住口。”

    这时百里燕摆了摆与卤侯:

    “卤侯且请息怒,暂且听完薛公子所言再做评论也无妨。”

    “嗯,永兴侯大量,博林,你且继续吧。”

    卤侯收敛起不快,薛博林壮着胆子继续:

    “永兴新政以低保田分于百姓,不分男女老弱,人人生来可得自属土地,一改以往土地集中于权贵,而权贵荒驰兼并,乃至私自蓄养隐户屯积粮草,拒不纳钱粮等弊端。

    百姓因人人得享自家田亩而勤于耕种,加之先进农作之法积肥法普惠全国,农业产力大为增加,此举富国了,也强兵了,民也得以果腹。而人人得以满足,却不知其中所隐之巨大弊端。

    普天之下,土地虽大,却不会增长,土地虽多,田亩却少,粮田更少。然人口却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只要有人便会一直生养。

    待日后国富民强天下归于一国,天下太平了,人人不断生育儿女,朝廷不断将田分给百姓。一年两年十年三十年并无大碍,然若百年之后两百年之后,人口不断增长,这天下的土地却是不会增长,到那时,人比田多,又该如何。

    进一步,咸国一统天下之前,此隐弊尚且可除,倘若天下一统,各股势力竞相私分利益,分的无不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到那时再推土地新政以代之,恐再无可能。

    甚至那时举国上下志得意满而忘乎所以,继续以当下新政推而广之,若干年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必成内患,还请永兴侯明鉴。”

    要这么些年来百里燕市面也见得多了,北半球的文明也好,宗伯泰的易算之法也罢,无不是令人大开眼界,却从没哪一桩事能给他以如此震撼的冲击。

    薛博林提到了最根本性的两个人问题,既人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资源,二是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增长却是无限的。

    此外薛博林已经看到土地政策应该在人口较少时,普遍教育程度不高时,利益团体尚未大量繁殖之前,解决土地的分配问题,这个见解是超越时代,乃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述。

    当年所推新的授田法以低保田的形势规定了农民终身享有自留地的权利,并不得交易,此法其实是均田法的变相措施。

    只是严苛制约了土地交易的权利,以及农业技术的完善。税法的有调整,至少不会出现均田法颁布中后期天灾人祸引发的土地颗粒无收,而国家和地方权贵横征暴敛,令农民卖田,进而恶性循环,最后演变成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局面。

    新的税赋和土地法有结合,辅以赈灾、粮储和农业技术,即便灾年,百姓赋税只减少不增加,加之国库充裕,能充分调动国内市场富人中的囤粮和国外的囤粮,只要国家构理论上是有效的,便不会存在大规模农民起义。

    但均田法的弊端是人人分有土地,但允许一定条件下买卖和兼并,而百里燕的授田法人人享有土地,死后收归国有重新分配,而生前不得交易,因此人口如若无限制暴增,土地终有一天是要分配完的。到那天,没田的人怎么办。

    因此百里燕在订立授田法时,在序章中指出均田法了这一问题的潜在风险,但并没有提出解决措施,因为在二十年前的技术条件下,以及目前的环境,降低人口增长并不现实。

    但百里燕留下了后门,既低保田,而不是均田。低保田充其量让人饿不死,而均田法是给予每户足够的土地,足够的土地便能供应农户足够的开销,其中也包括副食品、生活开销,甚至勤俭一些子女可以读私塾。

    而低保田的数量非常少,仅限于口粮上的饿不死,其他副食品、生活用品不足以由低保田供应,因此需要向国家租赁,如此朝廷分配的低保田要比均田法少得多,只有均田法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

    而且当初订立授田法时,百里燕明确写入,全国粮食亩产平均达到五石后,个人分配低保田的数量会削减,始终让底层百姓维持在饿不死的水平上,籍此刺激农民租赁朝廷土地的积极性,而不至于因为科学技术进步,亩产暴增,令农民丧失劳动积极性。

    因此授田法中长期内没有均田法和人口增长的尖锐矛盾,但时代在发展,人口会暴增,有限资源和无限人口确实是未来的主要矛盾。

    尽管当下战争频发人口死亡率高,这个局面暂不会出现,然天下一统之后,天下从此太平,人口恢复增长,不加以控制生育,土地迟早要分完。

    均田法之所以能在历代王朝早期建立起强力的秩序,是其满足了老百姓安稳度日的基本需求,后期由于人口的增长,农业技术的落后,天灾人祸的不断,权贵倾轧以及朝廷横征暴敛众多因素叠加一起,最终促成均田法走向终结。

    授田法同是当年为解决人心和粮草的强力举措,同时今天看来也是临时举措,并不能最终解决土地的分配问题。

    想到此处,百里燕又问薛博林:

    “以薛公子所见,若干年后土地当如何变法,如何消除积弊?”

    “回永兴侯,在下以为,当加大农业植物研究提,以升种子产力,同时以村为一个单位,以已分配的低保田做股,不论新添多少人口,减少多少人口,已经分配的低保田,划归本村共有财产,以一个户口为单位平均分配,而村外的没有分配的土地则作为朝廷所有土地,以长期租期租给百姓耕种。

    如此村中自留土地所得粮食归村民所有,亦可适当征收赋税,而朝廷土地则按先行税法征税,依据每年光景好坏与国情适当上下浮动,如此日后无论增加多少人口,朝廷便不再需要分配土地。

    不过如此亦有弊端,如若村中人口大增,租用朝廷土地农民必然增多,长此以往又将陷入授田法人人有田之弊端。

    因此加大良种培育的同时,亦应集中高效使用土地,研发比耧车成为高效的播种,增加城镇工商规模吸纳农民做工,最重要的仍应是继续大力推行教化,提曾百姓见识,如此便不用整日耕作而不会做工。

    唯有多管齐下,疏导人口,提曾田产,扩张产业,集中屯田,多措并举方能解决人与田,田与国力的根本问题是国富民强与国强民富兼济并举之措。”

    薛博林一番细致论述逻辑严谨见解入木三分,堪称世间精辟大论,百里燕被其所论深深折服。

    鉴于其论述过于超前,暂不具可行性,但他不能在态度上加以做任何的肯定,遂口气平淡道:

    “薛公子之意,本侯明白了,请坐吧。”

    “谢永兴侯。”

    但凡与土地有关的改革,都必须慎重。

    薛博林的措施大致归纳起来为四条具体化措施。一,集约使用土地。二,扩大基础教育与技能培养,增加工商业就业岗位,实现城镇化。

    三,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升亩产,推广械化自动化播种与收割,延迟城镇化缓慢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四,最后天下太平,适当控制人口规模,实现资源经济与人口的均衡发展。

    要这四条,基本上不都不符合当下国情,却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