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 西行考察记3

A+A-

    当世各朝图得以如此扩张,百里燕也曾费解过,近些年头的资源渐多,大量典籍资料的流入和收藏提供三点可信依据。

    其一,与中原核心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中温有关,中原文明早期的发源地在如今的咸国西北,以及长孙接壤的东南一带的大平原。当地气候温湿物产富饶,为繁殖人口提供了大量可承载的土地。

    同时中原以平原森林为主,大范围的原始森林与原始森林间有大平原,而非丘陵,因此迁徙人口得以沿着平原发展,从而跳过了开山伐木,争夺土地的过程。

    另外有一点是中国所不具备的,中原江河湖泊河异常发达,大致形成五纵四横九条大江的格局,大江之间相互以大河水系连同,水系之间又有大型湖泊与不计其数的水河道接通,大河湖泊两岸多数是肥沃的广大平原,而中原人基于河流湖泊继续向外扩张。

    其二,外部土着少少,海岸线长。

    中原文明发自北海,而中国文明发自黄河、长江流域内陆,距离海岸较远,直到夏商时期,势力范围也才抵达山东半岛。

    而中原人得以更早的认识海洋,利用北海、西海的漫长海岸线,向东、向西扩张。加之老天眷顾,海岸线的内陆地区八成以上是温湿平原。

    如此扩张不需三四百年,便能全部海岸线以内数百里的土地纳入势力范围,继而由海岸向内陆,经由平原、河流全线推进。

    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与当地土着发生冲突,然有关典籍中却鲜有开疆拓土遭遇大规模的抵抗的记载,这意味着中原人开疆拓土是较为顺利的。

    不似中国夏朝开始,岭南地区的百越夷人阻碍了中原南下步伐,直到秦始皇发兵五十万南征岭南置郡县,由此一扫百越,从此将长江以南全部纳入中国图。

    其三,中原文化包容性强,生产力在当时较为先进,制度完善,军队常备化,组织正规化,弓箭远程武器和马匹的驯养,出现了动力量,军事上占有全面优势。

    即便遭遇土着部落,先礼后兵,多以粮食牲口为诱惑,然后设立据点,将之纳入归化民,不从者,再以武力征讨直到降服。

    经过两千多年不断扩张,中原王朝统治力已达分封制的极限,甚至封国图都过于强大,封国之内再分封,继而越分越。如此往复循环,而通信落后,中原永远也走不出分封的怪圈。

    当国家实力和精英阶层被大量分封,国家的技术进步被极大削弱,这也是为什么早期金雪狄人全面落后中原,而后又能全面超越的原因。他们的图相对更,而铁矿又极为丰富,多重因素叠加之下,中原也就落败于下风。

    进入梁国已是九月下旬,抵达都城津邺是十月初二,路上走了两月半月,这还是骑马坐车的常行军速度,如果步军常行军,得需半年以上。

    梁国以贸易起家,都城津邺亦建在海边,城池国模达到了惊人的围长六十里,城高五丈,与千岳山主城有的一比。

    百里燕入央的消息一早传到了津邺,天子安排安泰侯姬通之子姬康,景尚公之子李懿出城相迎,一起出城迎接的还有咸国常驻梁国使节刘伯勋。

    虽早有准备,但津邺城内与陔陵简直大相径庭,不免有些失望。

    百里燕此前知道,曾经盛极一时的津邺城如今远逊于陔陵,乍入城中却没想差距会如此之大。

    百里燕主政期间大刀阔斧规范了市政建设,将陔陵以诸如唐长安城一般,尽可能规范成一块块的坊市、街坊,但不做夜间封闭禁街。并通过局部拆迁、城区合并,兴建功能性设施等举措,在格局大体不动的前提下,加宽了道路,规范用地,创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

    反观津邺,充其量比三十年前的陔陵略好,主干道依旧狭窄,勉强能容两辆普通双轮马车并行,或是一辆普通四轮车辇,咸国四轮马车上街十分吃力。

    道路两旁嘈杂的店铺与街市无序的到处开店,爆炸的商业发展又挤占了本就不大的接到,脏乱差随处可见,流民更是三五成群,乃至成群结队穿行而过,到处乞讨,乃至引发治安混乱。

    陔陵商业的崛起,城西与城东庶民权贵的界限便不复存在,城西大量的平民阶层或是接受拆迁,成为城内雇主的伙计雇工,或是经营本生意盘活生计,也有差遣后选择下乡务农的。

    总之现在的陔陵几乎看不到成片的平民棚户,取而代之的无不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宇和商铺,成为新贵和富人们争相获利的资产。

    津邺也算是中原大陆首屈一指的大型商业都市,从姬康口中不难听出,这些年梁国也不断效法咸国,鼓励私有商业发展,整体有些效果的。

    然百里燕看来,梁国的商业发展本质上仍是形而上学,其依旧没有摆脱贵族对市场以及资源的的基本垄断。

    并不能像咸国那样逐步推行政治改革,开放中下游市场资源,调动市场和人的积极性,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自由市场制,合理配置资源。因此梁国的繁荣是表面上的繁荣,根本的经济结构和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实质的变化。

    此外管理和行政措施的保守,错失了利用其表面的繁荣,使之回哺农业,深化种植业向高效养殖业发展,相反表面繁荣带来的收益,都进了权贵阶层的口袋,逐步丧失了继续拓展的积极性,而民众从中没有得到多少的实惠。

    入城时已是下午,根据官方安排,百里燕应下榻此前辟出的咸国公使馆。百里燕只将随扈与财货运往公使馆,看押起来,自行带着家眷去见姐姐百里燕。

    津邺是天子都城,因此有个很奇特之处,各国都城与城池均以坐北朝南布局,唯有梁国都城是坐南朝北,因此权贵居所与天子宫均在城南,这大致与中国皇帝坐北朝南是一个考量。

    中原地处南半球,冬季太阳在北,夏季太阳越过赤道线往南运动,北半球坐北朝南,到了南半球相应的该是坐南朝北,以正帝王之气。

    而南半球坐北朝南,便有个很大的麻烦,冬天背着太阳,夏天迎着太阳,所以冬天冷的要命,夏天热的要死,为此民间能工巧匠发明出双层瓦。

    利用两层瓦片间的孔隙产生空气对流的现象,在屋顶上铺上一层双层瓦,当瓦片下层气温低,而世外温度高时,既开始对流,产生送风效果。

    得知百里燕的到来,姐姐百里娟极是高兴,备下了宴款待远道而来的弟弟。

    李埭与百里娟婚后夫妻是恩爱,李埭终身未再迎娶妾侍,二人共生一子一女两个孩子,长子李懿,次女李璇,二人婚后和美,在梁国传为佳话。

    “景尚公”封爵出自号朝末代相国李括之后,距今也有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梁朝灭号,号朝相国李括力排众议,以半壁江上投降梁朝,后被梁朝开国天子封于景尚城,赐公爵位,是目前已知传承最久的爵位。

    历代景尚公极少参与政治,但不乏人才,子弟也有从军的。其在梁国地位稳固,与姬氏关系密切,虽不参政,却也是接近核心统治阶层的权贵,在梁国也是能的上话的贵族。

    百里燕在咸国轰轰烈烈推动改革,李埭因百里娟的姐弟关系,景尚公的地位已远胜往昔,话的份量自然也不一样。

    不过李埭为人较为老实,到了李懿这代更为差劲,握得天独厚的行政、经济资源,这些年却没经营期像样的利益集团,依然是自顾自的经营既有的生意,丝毫不知争取生存空间,如此安于现状,倒是让天子姬氏很是安心。

    翌日,百里燕携咸王国书,随刘伯勋觐见新任天子姬焘,并吊唁了天子衣冠冢,献上咸国的“金印拓”。

    “金印拓”是诸侯玉玺的拓片,用金子雕刻的一块方形金板,但凡天子驾崩,诸侯国必献金印拓以示臣服。

    与中国古代还不太一样,古代中国历朝历代以收缴玉玺为推翻前朝的最终标志节点,当下以获取前朝玉玺金印拓象征一个王朝的终结。

    “衣冠冢”则是天子身前着装置于半身样模的仪仗,而天子棺椁早于四十日前下葬,诸侯使节未及吊唁者,可向衣冠冢行拜谒礼,以表达哀思。

    不过大都是形式上走的过场,真正的重头戏是天子死后新君登基。姬焘名义上已正式接过治政大权,然尚未举行登基大典。

    一是天子丧期为期三月,丧期过后方能择吉日登基。于是新君登基,万国来朝,免不了要恭贺新君登基,然后是一大笔“供金”的支出。

    当然,也可以不出,但后果很显然不会太好,既不给先帝脸面,又给新帝难堪,自古以来还没几个诸侯敢于这么干,哪怕是明天要造反,今天还得装孙子。为此,咸王准备了一笔供金与珍宝,多也不多,少也够镇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