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8章 眼红
百里燕早就想在千岳山获得一处咸国的立足点,仅靠御客提供的放牧特权,依然不足以更好开发利用当地广袤的土地和自然资源。
千岳山地广人稀,一处主城的属地少则十万平方公里,多则几十万平方公里,到处都是高原草垫的无人区,地下的矿藏极为丰富,雪山融雪的水量异常丰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不仅能用于大量的放牧蓄养牲畜,同时作为咸国在千岳山的经济战略支点,建设经济重镇,更好的服务于金雪狄商业往来。
卫国在千岳山的土地产,出很大来自于牲口马匹,受到当下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制约,千岳山的多数物资无法以低成本输往内陆,内陆的物资也无法以较低的成本输往千岳山,卫国在当地的运营乏善可陈,更多看重当地的草场和养马的环境。
但卫国本土南方同样拥有大量草地,养马放牧足用,千岳山和平时期的经济价值较为一般,与金雪狄人开战反成经济包袱。百里燕此时提出换取一处城池,恰到好处给卫国一个会。
与楚业达成共识不久,咸王令薛钟照会燕国特使,就燕国所提要求做出正式回复。
诺一言年事已高,现今名义上挂着外执使的帽子,但已退居二线负责培养外交官员,由薛钟负责主要对外外交工作,由于是卤侯的人,姜蛰难以反对,同时越来越感到百里燕的布局之深,令他震惊。
薛钟是十一年前被百里燕相中培养的薛氏子弟,而后一直在外执府担任下级官吏,但经常安排出国和外事活动,诺一言一老,立即扶正上位,断了姜蛰插外交的触。
而且如果没有意外,百里燕百年后,薛钟正值盛年,还能再干二三十年,而那时他姜蛰早驾鹤西去,任内永远被压制在内阁的牢笼内。
燕国从咸国最终获得了丰厚的条件,消息很快传到梁国公使府,陌舂子对此颇感意外。
“真没想到,咸国竟给了二十万条枪,若是照此发展,其他诸侯所得恐怕是更多。”
这时相国贾宙接话:
“但都是两款老枪,65好枪只有寥寥数千支,后装火炮才百门而已。”
“但贾相国可曾想过,如此众多枪炮足以抗衡当今咸国之外任何诸侯,相国难道不觉其中有异?”
“掌门大师此言确实有理,只以为咸国只给三五万条枪敷衍燕国,现在想来,燕军一夜得二十万条枪,实力飞涨,莫非是百里燕有意为之。”
“不错,想来定是他另有计策。而且燕国便是给了二十万条枪,其他诸侯岂不要成倍给,这其中定有我等不晓之秘密。”
军火名义上是给,但并非是无偿援助,诸侯仍需要用资金、易货交换购买,当然,价格上要低得多。
以燕国的国力,按正常的市场价购买两型老枪也是买不起二十万支的,更何况还有一百门后装炮,而且买枪容易养枪难,打掉的枪炮弹药都是钱,如不以变通的经济策略,战争根本进行不下去。
64永兴步枪性能上虽然已经落后,伐卫一战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对纸壳弹药工艺改进后,可靠性已大幅提升,发火率基本达到九成五,大雨天气在七成左右,能满足多数情况下的战斗需求。
燕国得到咸国军火的消息迅速传开,自然也传到了西寰宫中:
“什么啊,二十万支枪,这么多!”
“是的,百里燕确实卖了二十万支枪,一百门后装炮,还有其他军需物资和工业品。”
季锦昇如实汇报,西寰细思后:
“王兄要三十五万条枪他不给,却给燕国二十万条,他怎么想的。莫非咸国中还有更多的枪。”
“即便没有更多的枪,但储备不会少。虽然不知咸国十年内造了多少枪,臣仔细推算过,各型枪支没有两百万支,也有一百五十万支,实际恐怕更多。
咸军目前有军五六十余万人,清一色65型的好枪,辎工营、铁道兵二十余万人,外籍兵三十万,约有三十余万支老枪,加上零零散散装备各地辅兵枪支,得有百万以上。
若是拿出二十万支卖给燕国,给他诸侯的枪支就只能在剩下的三十万支中出,但显然太少了。百里燕行事必有筹谋,故而臣判断,咸国目前的枪支储备至少还有一百二三十万支,给了燕国二十万支,剩下的才够诸侯使用。”
“那也不够啊,王兄要三十五万支,志国、卫国皆比我晋国大,岂能少,如此一分,一百万支枪哪里够用。梁国、徐国、歧国其他诸侯难道就不给了吗。”
“但再多,可就不太可能了。臣以为,此番诸侯索要甚多,会盟僵持至今仍无订立盟约迹象,百里燕断然不会等待战局滑向险恶边缘,定是有其他安排,王后殿下不妨静观其变。”
“若是王兄知道晋国还不如燕国,恐怕要给活活气死。”
“只怕王司马已将电话打到了平汤。”
“那按季将军所言,百里燕会做何安排。”
“尚不得而知,但定是对局势有利之举,因此还是静观其变的好。不要贸然挑起事端,打乱百里燕部署,否则伤及的不仅仅是咸国,而是整个中原大局。”
季锦昇善意提醒着西寰,不要在此刻做出不利大局的事,西寰也显然明白季锦昇的意思,她道:
“放心,本宫还不至于如此不堪。咸国终究是拓儿的基业,本宫怎能将其毁于一旦。”
“王后英明。”
其实早从十八年前开始,西寰的心态出现明显转变。
平灭黑巾让咸国声威大振,经济实力出现端倪,百里燕的改革获得了空前成功,方旦顺利进入咸国经济体系,让西寰有了窃据咸国的打算。而在此之前,西寰只是把咸国当成一个随时被晋国吞并的破罐子。
事到如今,咸国力压群雄,坐拥唯一工业基地,独揽天下经济大权,咸国称霸乃至实现大一统指日可待,而且很大可能在她儿子姜拓身上实现。如此天上意外掉下的馅饼砸在西寰头上,乃是她做梦也没想到的收获。
这种情况下,西寰自然是不希望咸国走上歧途,乃至被搞垮,其政治立场与晋王自然而然出现了裂缝。当西寰抱着此等心态看待咸国,无形中与百里燕达成了事实的政治联盟,而这也是百里燕希望看到的结果。
将敌人为自己所用,而不是党同伐异消除异己的血腥镇压达到目的,才是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
不偏不倚的折中调和,只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和目标,偏或者不偏,是达到目的段和策略。也许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但只要最终的态度不变,并以最的代价,使之达到目的,你就是成功的。
当日黄昏,王砺、高吉高人赶到永兴侯府,就燕国之事向百里燕讨要法。
“你给燕国二十万支枪,我晋国难道还不如的燕国吗。”
王砺怒问道,心里极是恼火,虽与百里燕有深交,然如今血肉相搏,晋军利益面前,他毫无可以退让的余地,更何况背后还站着晋王和太子,就是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自己外甥想。与百里燕的交情,此时早已淡漠。
“王兄若是前来责问于我,我只能告诉王兄,晋军暂无战事,这些装备到了晋军中也是闲着,燕国正值激战惨烈,燕军急需新军。我咸国虽然国力尚可,但枪炮也不足以满足诸侯所求,故而只能优先装备有战诸侯。
如晋军愿意出兵五十万,本侯当即挑拨五十万枪弹供应晋军,王兄意下如何。”
王砺结结实实被百里燕堵了个哑口无言,他非常清楚百里燕的秉性,五十万支枪他是做得出来的。
但如果答应了,晋军就得出兵开赴燕国血战,这不是晋王希望看到的结果。但如果不答应,自然拿不到枪,他也没有这个底气继续责问百里燕,毕竟他们不流血,又何必占着装备,于情于理都不过去。
见王砺愣怔在那,一旁的高吉接话道:
“永兴侯莫要误会,王司马是希望咸国能早日提供枪炮供我军操练,如此也能迅速凝聚战力,若真有大战,开赴前线也未尝不可。”
“呵呵。”百里燕冷笑一声,他:“晋王的诚意本侯还是知道的,素来没有准信,不谈也罢。”
“永兴侯言重了吧,人无信不立,更何况一国之君。”
高吉驳斥道,百里燕冷言道:
“是吗,长孙遭难数年,晋国作为盟国,为何不出兵呀。”
“这”高吉哑口无言,确切的他根本是不好意思反驳。
尽管因为长孙割地,晋国按兵不动这件事上,两国闹掰,但名义上的盟约还在。
但腋目入侵长孙之初,长孙谁也没求,第一个遣使向咸国求救,咸王未允,又去求梁国,最后才求爷爷告奶奶求到晋国。结果广信两次海战,晋王吓得够呛,咸国尚且够喝一壶,晋国哪里经得起折腾,也未同意出兵。
加之过去三十年间晋国骑墙倒,哪边风大往哪边倒,对外政策犹豫不决毫不果断,次次爽约出尔反尔,其他诸侯拍胸脯人无信不立,百里燕是信的,晋国他肯定不信。
就因为晋国延续了公叔阔一贯的政治风格,但是范涛却没有学到精髓,才落得今天这个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