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过往媚娘

A+A-

    杨清心“太后娘娘,怎么还不来,劳烦上官大人,去看看,是不是有什么事情,陛下忘了我还在这里等着呢?”

    上官婉儿见杨清心这样着急,而且这太后娘娘,到现在怎么还不露面呢?把人家杨大人放在这里还真是等的时间有点久了。

    上官婉儿笑道“杨大人,我就去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不是啊,太后不来的话我再回来告诉你”

    杨清心笑道“那就多谢上官大人了”

    武则天(624年-05年2月6日),自名武曌(zà),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处理朝政。然而也让武则天和李治出现了裂痕,也导致了武则天差一点被废。

    龙朔元年(66年)正月,武则天请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指演滑稽戏的艺人),李治采纳并下诏。四月,李治欲亲征高句丽,在武则天及群臣劝谏下才作罢。

    武则天最初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而李治力排众议,坚持立她为后。待到武则天得志后,“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李治不胜其忿。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仪请求废后,李治亦以为然,即命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左右侍从及时奔告于武则天,武则天立即到李治面前自诉,使其“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李治又担心武则天怨怒,因此哄骗她“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从此每当李治理政,武则天便“垂帘于后,政无大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

    由于李治在位时期国力昌盛,武则天积极劝其封禅泰山。封禅时本应先由皇帝初献,公卿亚献。但武则天认为,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所以她要自己充当亚献,好孝敬自己的婆婆,李治应允。于是麟德二年(665年)十月,李治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则天率内外命妇,从东都紫微城出发,前往泰山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首领和使节。

    武则天开凿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油画

    咸亨三年(62年)四月,武则天以两万贯脂粉钱,命人根据自己的形象在洛阳龙门石窟雕刻卢舍那大佛。此工程历时三年九个月完。

    上元元年(64年)八月,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十二月,武则天上建言十二事,被李治悉数采纳,下诏颁布施行。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她所编农书兆人本业,颁行天下,影响很大。而武则天执政期间,其宗教政策以尊崇佛教为主。

    上元二年(65年),李治所患的风眩症愈加严重,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则天摄政,因宰相郝处俊劝谏,这才暂时停议。武则天得知后,就召集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且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割宰相的权力,被当时的人称作“北门学士”。同年,太子李弘病逝,李治改立自己与武则天的二子李贤为太子。

    武则天蒙汉良篆刻

    调露二年(60年),李贤因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因此,李治又立武则天第三子李显为太子。

    永淳二年(63年),李治驾到奉天宫,当时武则天从封泰山以后,劝李治封禅中岳。李治因患病而终止。不久,李治命李显代理国政,宰相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协助理政。李治从奉天宫回东都,病得很厉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晋见。同年十二月,李治驾崩于紫微宫贞观殿,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则天)决定。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

    打击门阀,扶植庶族,发展科举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这对于武则天来,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武则天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扩大其统治基础

    一由朝廷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搜罗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亲自考试,这就是制举策问,如大唐新语所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城南门,亲自临试。”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

    二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准许官吏百姓自荐,以免荐举有所遗漏。

    三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增加一倍以上;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如天授元年(690年)二月,“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另外,长安二年(02年),还“初设武举”,扩大了选官范围。

    武则天选官范围广泛,不免有滥竽充数;但确实选拔了不少贤才,如新唐书所“太后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这些贤才不仅是当时加强武则天统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还是后来辅佐玄宗“开元之治”的名臣贤相,如姚崇宋璟等。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着名的贤臣均在其列。陆贽“(太后)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助。”

    此外,武则天在同高宗共同执政时,还下诏修订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更加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谈”的情况;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来,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于是从前士庶之间严格界限便逐渐消失,凡是姓郑的都自称荥阳郑氏,姓李的都自称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无从辨别其为旧士族还是新士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