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红袖添香
“人人都,要‘生在苏州、住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其实,起来,苏州菜,也是很值得吃一吃的,倒未必比那粤菜差”,酒足饭饱后,陆扬大发感慨道。同时暗道:只是过于清淡,如果天天吃,那也是会腻的。 “苏杭自不必,乃人间乐土,广州也不必,粤菜乃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等‘四大菜系’之一,粤菜更是清而不淡、鲜而不俗”,顾炎武年纪,懂得倒是不少,“不过,姐夫,死在柳州是什么意思呢?” “呵呵,死在柳州,是因为柳州盛产金丝楠木。金丝楠木,乃红木中的极品,若是用此等木材打造一副上好的红木棺材,也算不枉此生矣”,看着好奇不已的顾炎武,陆扬笑道。 “那红楼梦,写到多少章了呢?”看到顾炎武这子一不心就将话题扯远了,完全忘了请客吃饭的初衷,李玥只好自己出面问道。虎丘遇险后,她遭遇到了一个尴尬,就是不知道该怎样称呼陆扬。陆扬唤她“玥儿”,她自然也不好再叫他“陆公子”,那太生分了,当着顾炎武的面,她更不能这么称呼陆扬,毕竟顾炎武可不知道他们是假婚。可是,如果要她唤陆扬“夫君”或“陆郎”什么的,还真叫不出口,所以索性便不叫了。 “写了不少了”,陆扬似笑非笑道。正题来了,就知道他们姐弟俩请吃饭,目的没那么单纯,肯定是奔着红楼梦来的。 “能不能让我们先一睹为快”,李玥巴巴地问道。 看着李玥她那无限姣好的面容,还有波光潋滟的明眸,陆扬微笑道:“当然不能”。 “为什么不能?”顾炎武郁闷道。 “因为你们没有保密,书就是你们姐弟俩外泄出去的”,陆扬佯怒道。 “那我们保证这次注意些,一定不外借、不外泄,行不行?”李玥道。 “是啊,是啊,姐夫,我们一定注意保密”,顾炎武赔笑道。 “不行”,陆扬态度很是坚定。 “这还不行”,李玥气嘟嘟道,“那我们去你那看,不带走,就在你书房里看,总行了吧”。 “那”,陆扬一脸为难道。 “就这么定了”,李玥赶紧敲定道。 “好吧”,陆扬只好道,“不过,你们去了就得给我帮忙,比如铺纸、研磨啥的”。 “可以”,李玥、顾炎武爽快道。 “那一言为定”,陆扬眼里终于透出一丝狡黠的笑意,不把李玥骗过去,哪里能天天看到她呢,总不能让自己老是在园子里晃荡,“偶遇”她吧?这下好了,美人研磨、红袖添香,那红楼梦写起来,哦,不,是默写起来,更令人备感愉悦了。虽然,有个拖油瓶顾炎武,也不打紧的,让一代宗师,笔墨纸砚的伺候着,也是没谁了。 ~~~ 从此以后,李玥、顾炎武姐弟俩成天往陆扬书房跑,等着拜读当天新鲜出炉的红楼梦连载章回。这天,李玥一双柔荑,正拿着一方上好的徽墨,在一旁研磨着,同时,看着陆扬在那儿写的红楼梦。只见陆扬写道: “谁想秦钟趁黑晚无人,来寻智能儿。刚到后头房里,只见智能儿独在那儿洗茶碗,秦钟便搂着亲嘴。智能儿急的跺脚:‘这是做什么!’就要叫唤。秦钟道:‘好妹妹,我要急死了!你今儿再不依我,我就死在这里。’智能儿道:‘你要怎么样,除非我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才好呢。’秦钟道:‘这也容易,只是远水解不得近渴’” 看到“远水解不得近渴”云云,李玥脸都羞成了红晕色,声细如蚊地骂道:“你不是好人”,便放下徽墨,翩然逃去了。当然,走的时候,倒没忘记捎上,刚刚出炉的这一卷文字。 “这才哪到哪呀?!”陆扬笑道。摇摇头,便自己铺开一张新纸,接着写了起来。 ~~~ 一个多月的时间,很快便过去了,陆扬总算是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写完了,至于后四十回,他就不打算写了。因为前八十回乃曹雪芹原稿,文笔绮丽、情节跌宕。而后四十回,自己上辈子头次读时,就感觉不对味,后来才知道,根据胡适等名家学者的考证,后四十回,乃是高鹗等人的续作,或者是伪作,文字累赘、庸俗,完全没有了原稿的清雅、诗意以及情趣。陆扬暗道:这后四十回,不写出来也罢,至于怎么跟读者解释呢?难不成写到一半便“太监”了?不急,不急,陆扬暗暗笑道,到时自有一番词。 于是乎,陆扬将红楼梦高高束起,任李玥、顾炎武怎么催促,他就是不再动笔了,一心一意准备筹办报纸去了。直到顾炎武回昆山老家去了,红楼梦也没有再更新,始终停笔在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士胡诌妒妇方”。 又筹备了半个月,在范县令、寇知府那,都想办法得到许可后,姑苏早报正式出台。当然,为了回报县、府对早报的支持,头头条,是免费供官府使用的,主要刊登苏州府、吴县等官府节录的邸报,基本起到了官府的宣传式关报的作用。当然,这倒也方便了苏州人了解官府消息与朝廷动态。 早报还有一个栏目是“鹅湖论坛”,专门讨论程朱与陆王孰是孰非的问题,至于稿件来源,则是欢迎广大学者、先生自愿投稿,第一篇文章,便出自周顺昌的笔下,是一篇抨击阳明心学,捍卫程朱理学的文章,这自然是东林党的标准主张,顾宪成当年建立东林书院,便标明宗旨,坚决反对心学末流,而要捍卫程朱正脉。这一篇文章下去,自然获得东林上下一片叫好,也激起千层浪,引来心学师门的激烈反对,于是第二期报纸,便刊载了一篇论战性的心学文章,你来我往,双方唇枪舌战,在早报上打得不亦乐乎。而早报则始终保持学术中立,只是提供“鹅湖论坛”这样一个平台,作为本报主编陆扬,从不表明倾向性态度。 至于“鹅湖论坛”的名称,自然取自于“鹅湖之会”——南宋淳熙二年六月,朱熹、陆九渊应吕祖谦之邀,相会于江西鹅湖,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辩,成为理学与心学之间的一次标志性论争。以“鹅湖”作为论坛之名,那是最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