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寒冬中的行军

A+A-

    冰河如带,四处雪花纷飞,淄青军过了徐州北面的南四湖以后,远处的蒙山已经在望,皑皑白雪,峰峦起伏。

    王洵带着王彦章和高郁一起,立于泥道边一处亭子间,看着在雪地中行军的队列长龙,四万人大军和辎重物资,分成了数路行军队列,还是拉了十余里长,军中的先锋已经到了费县,可是后军都还在滕县一带,士卒们带着斗笠将兜鍪挂在腰间,持各种兵刃,在骑马将领的催促下踏着泥泞的道路匆匆的前行,四野之中游骑、探马遍布。

    旷野之中北风呼啸,带起无数飘扬的旗帜。

    王洵和王彦章两人铁甲冰凉,北风吹得二人的背上厚实的披风,都是时不时的飘飞起来,亭子外边王洵侍卫们整整齐齐的带着斗笠立在泥地里,执旗们中的大旗被寒冷的北风刮得‘哗哗’作响。

    经过一天多、快两天的行军时间,王洵的军队也是到达费县以北一带。

    但因为天寒地冻的原因,王洵就是站在草亭中,依旧时不时的能看到行军中的士卒,走着走着就忽然倒下了,而倒下的人就会被军士抬到路边伙头军设置的一些帐篷中,灌上一碗热乎乎的姜汤,如果能缓过来的人就归队。

    要是一时间缓不过来的人,就会被运到军中郎中的营帐里休息一下,而如果士卒生病严重的话,那就只能去路上军中设立的几出营寨养病了。

    当然要是有人敢浑水摸鱼偷懒去营帐中休息,一经军中的郎中医官查出,轻则挨军棍,重则是直接杀头示众。

    王洵为了培养自己军中的郎中军医,从徐州建军时,就一直在军中选灵的军士,让他们跟着军队里高价聘来郎中一起医治军中受伤的将士。

    一开始因为这时代的郎中,不管什么药方子都是抱着家传的态度,基本不肯教授军中的军士,后来王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上又用重金不断的收买治疗刀疮的药方,这才慢慢的有了自己的军中的郎中医官。

    这两行军天下来,王洵也是知道生病和冻倒的人,各军报出来的人数足足有二千多人。

    这还是因为王洵赶在寒冬大雪来临前,为了军中的将士发放了冬衣和鞋袜,又在军中准备了很多生姜,一路让军中的伙夫分成数十个点熬制姜汤,为军中的将士一路准备热乎乎的姜汤暖身。

    草亭中高郁穿了好几层衣服,又裹了厚厚袄子,还是被冻得蜷缩着身子,而王洵和王彦章因为正值壮年,倒是并未觉得有多冷。

    正在这时一名侍卫端着一碗军中烧好的姜汤过来,他来到亭子中后,躬身行了一礼,双将端来的姜汤递给亭子中的王洵。

    王洵接过侍卫中冒着热气的姜汤之后,向身旁的蜷缩着身子的高郁道:“来高先生先喝上一碗热汤,在这天寒地冻的天气中行军,真是辛苦你了!”

    高郁没有推辞接过热汤后,吹了吹,然后喝了一大口,这才回道:“多谢使君,臣下做轿而使君骑马,如此恩宠真是让臣下感激涕零!”

    王洵怕把高郁冻病了,所以一路上都是让一队侍卫,用轿子抬着高郁和他需要处理的军中文书行军,现在看着喝了姜汤,脸上好看不少的高郁,王洵笑这宽慰道:“不妨,高先生年纪大了,自然比不得本官与王将军壮年!”

    在这种天气中行军的,确是真的考验军队的耐力和纪律,虽然王洵有充足的准备,但在这种物资齐备的情况下,依然还是每天都有很多非战斗减员的士卒。

    “子明大哥,你张骁勇的徐州军会不会把萧县的宣武军都给吃了!”王洵望着正在观看军队行进的王彦章问道。

    “节帅,在萧县的宣武军的大军都是精锐,况且朱温和许多宣武军的大将都在军中,全部被剿灭倒是应该不可能,但宣武军在如此天气中作战,又物资短缺,大败怕是在所难免了!”王彦章回过头向王洵分析道。

    高郁听完王彦的分析,端着热汤点点头道:“只要徐州军扼住宣武军的粮道,就算不对其进行攻击,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宣武军的日子怕是不会好过,所以宣武军大败在所难免,此非人力所能挽回。”

    王洵同样也是点点头,其实他不希望张骁勇一口气将朱温的这些宣武军给收拾了,因为那样的话,徐州就有可能攻取宋州,又或者直接攻打亳州、宿州、颖州。

    到时候张骁勇携带大胜之师,去打亳州的张筠和宿州、颖州宋成戊,两人不一定不是张骁勇徐州军的对,特别是宋成戊那人,他有几斤几两王洵还是非常清楚的。

    正是因为如此,王洵才不希望张骁勇太过迅速的坐大,不然张骁勇的辖地又在自己淄青的南边,加上又有军事重镇徐州,随时可以进攻淄青镇的腹地各州,真的是太危险了。

    至于冬天行军减员大的原因,王洵知道现在这时代没有用于冬天保暖的棉花,很多人在冬天只能多穿些厚实的麻布衣保暖,而且较为保暖舒适的丝绸和缎子,以及暖和的袄子都是只要上层人才能穿得起。

    现在在淄青军中,同样也是只有官员和将领才配发保暖舒适的袄子,而普通的士卒都是一般加厚的布衣,这也是王洵军中短短两天就减员这么多人的原因。

    经过这次冬天的行军,王洵已经决定派人去找棉花来治下之地种植,到时候只要是冬天行军和作战,王洵麾下的军队的士卒有了棉衣保暖,一定可以比敌军能抵御冬天的严寒,以达到增强军队战斗力的效果。

    而且要是等海船造出来了,王洵觉得他还可以直接从莱州往建安州(营口)、营州(辽东一带)以外到夫余府(今沈阳)的东北地区迁移民众,同时多设置一些州县,而现在这那一带虽然土地肥沃,但是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天气太冷了,而民众又没有住够的御寒衣物,这才导致那一带基本没有什么民众,只有一些游牧的部落。

    如果王洵有了棉花就可以制作棉衣,到时候往那一带屯军移民,凭借着用棉花制作的棉衣、棉被,民众遇到严寒的天气就可以安全的度过寒冬。

    而最那营州一带如果汉人的人口增多的话,就可以压制那些地方异族的崛起,毕竟契丹和女真就是从营州与安东都护府一带起家。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中国的棉花的传入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西域一带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是在宋末元初,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这也是从为什么明代开始,东北一带和长城以外气候寒冷的这些地区,人口开始慢慢增多的原因,棉花对于这些地方的发展绝对是功不可没。

    王洵经过这次寒冬中的行军,发现冬天对于军队战斗力的影响,那真是大大的超过了他的预期,难怪这时代打仗的将领,都会想方设法的避开寒冷的冬天。

    所以王洵觉得推广棉花的种植还是很有必要的,能提高军队冬天的战斗力不,对以后自己跨海经营安东都护府一带也是必不可少,同时这也是一个利国利民,又利族的大好事情。

    &p;lt;!:22340492:24:20--2202:45:55&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