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英国人澳奥不分
在帝国国防大学的第三学期来临之际,奥地利维也纳也发生了和之前伦敦这边差不多的恶性事件,示威者因不满法庭的判决和警察起了冲突,示威者死亡过百,受伤近千,维也纳警察的伤亡数字也超过了五百,其中有5人殉职。 这边的学院老师无意中提了一嘴,由于这名老师的口音有点问题,加上的有点快,福克斯和很多学生都把奥地利听成了澳大利亚,除了澳新三人组有些懵比外,其他的人听错的基本都把目光看向了福克斯他们这边。 鬼知道奥地利这翻译是怎么来的,英语读着不像,德语读着也不像,大概是当初翻译为中文的学者是个不会官话又明显某些音节不发音的人,毕竟单单长江以南就是十里不同音,鬼知道什么情况。 有时候不单止要怀疑一下中国的蜜汁翻译,也要怀疑一下英国人乃至欧洲人的蜜汁翻译,正常来讲,应该某国人自称他是国,即便自己不会对方的语言,应该也跟一下他的发音,比如俄罗斯的话俄语差不多可以听出来是俄罗斯,英语的话不懂的人听出来的则是“罗刹”,而不是什么俄罗斯 “要这维也纳啊,那可是音乐之都”台上的老师仍旧在黑板上一边画图一边讲解这次的奥地利事件,台下的学生们才反应过来原来的是奥地利而不是澳大利亚。 “真不知道奥地利这个词怎么传到英国这里读音就变得和澳大利亚差不多了,没留心听还真没听出来。”新西兰人莫罗两一摊,苦笑道。 柯林斯啧啧两声:“嘿,那边的美国人也是这么叫奥地利的吗?那边的牛仔们不会以为我们当时在欧洲是分开两拨人自己打自己吧?一拨人是战友,一拨人是敌人?” 福克斯笑了一声,考虑到是课堂,没太过分,他接着道:“有这个可能,他们那边的记者可是跑的比所有国家的记者都快,抄写员可能抄的时候也当成澳大利亚了,又或者反过来,谁知道呢。” 这年头跑的最快的不是某岛行政区的记者,而是美国记者,特别是纽约时报的记者。 当年纽约时报的老板没有选择当时盛极一时的黄色桃花新闻,坚守底线,受到了国内国外的一致好评,销量逐年增加,既然销量增加了,那增加人挖掘新闻就不是什么坏事了,而是好事,当然,如果想要变得更好,记者们就需要跑的更快一些,这样才能追的上新闻。 在清楚了老师的是奥地利后,学生们把注意转移到了上边去,他们倒是很乐意聊一聊奥地利,毕竟也是一个当年的下败将,还是分了家的,所以都蛮有兴致的。 由于学校暂定是一年一届学生,除了每天固定的课程和实践演练外,剩下的大部分课程其实都是选修课,可以不用来的,因为也没什么可以教的,大部分时间是以类似于研讨会的模式来上课,大家有什么看法的,出来听听别人的回应,总的来,学习过程是比较轻松的。 很快就到了中午时分,大家正打赌着食堂今天有什么吃的,这都成惯例了,谁都能猜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要出一份钱请对方开灶。 尽管澳大利亚那边已经把麦等农产品的关税提高了很多,以至于英国本土最近都几乎没有进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这个缺口基本上都是从美国进口补上的,虽然美国的关税不高,但农产品单价不低,只是路途较近,可以省点运费而已。 所以就算整个伦敦都没有白面包,学院这里应该也是有白面包供应的,学院在这方面还是舍得花钱的,怎么这里也有一个由22人组成的厨师团呢,才00来学生,算上老师什么的也没50人,一个厨师只需要照顾个人的饭菜就可以了。 学院的日常饮食一般是以两荤三素组成,不算简单,也不算奢侈,这年头的伦敦市民一天有一顿有一份肉已经是很好的生活了,一天两顿都有两份肉,已经不是什么康了,而是大富大贵级别的。 从大航海时代过来的英国人乃至欧洲人这几百年来都或多或少改变了一些饮食习惯,他们学会了膳食平衡,营养结构的基本维持,他们几乎知道了肉可以少吃,蔬菜水果要多吃,这样才不会有坏血病之类的烦人疾病。 现在的民众有点钱的一般会把钱花在购买新鲜水果,蔬菜,果酱,黄油,精细的面包糕点上,他们认为这会让他们更加健康,而作为交换,肉类的购买就相应减少了。 可帝国国防大学是什么地方,学院不愿意花钱,内阁可是不差钱的,他们花钱建学校,是一种投资,就是起码期望0人中有一人以后会在选举中支持他们,让他们继续执政,虽然这在民主国家中获得某一人的支持并没有什么卵用。 学校都建好了,差那几个买肉的钱吗?可能吧,有时候钱不是万能的,比如现在。 “我猜他们这次应该没多少人会猜对。”福克斯乐呵道。 “这话怎么讲?你选好了吗?” 荤菜的话一般就六种鸡肉鹅肉鱼肉鹿肉牛肉猪肉,少见其他肉类,素菜一般是罗马花椰菜,西洋菜,胡桃南瓜,红菜,西洋蓟,大葱叶,甘蓝,生菜 反正都是奇形怪状的蔬菜,要不是在澳大利亚呆了那么久,脑袋里还有这些名词的话,福克斯一个都叫不出来名字。 因为蔬菜种类比较多,所以打赌都是仅仅猜对了肉类就可以了的,六种猜两种,不难啊,平均下来也没有0个人会猜对,一顿酒而已,只是这有些单调的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已。 “没有选,不过我觉得会是在鱼,鹿,鸡中间,其他三个可以排除了。” 柯林斯有些明白过来了:“你是可能以后都没有了其他三种肉类了吗?” 新西兰人莫罗狐疑道:“我怎么感觉你的东西十八九是真的呢?你不会” “只是个简单的推理你没发现前几周的时候即便有那几种肉类,但却没有我们刚进学院的时候那么多了么,甚至有了快有慢无的法。” “我不觉得英国有多余的地方养猪养牛,可能有地方养鸡养鹅,但明显的养鸡的收益比养鹅要好一些,可能饲养主会有所不同,但鹅在英国市场是一直没有鸡多,所以我认为以后有的话也是有鸡的可能性比较大。” 莫罗装模作样的鼓起掌来:“哎呦,不错呦,但是你怎么知道他们猜到的人不会多呢?” “你天天可以吃到肉,却吃不到牛肉猪肉你会觉得遗憾吗?” “牛肉的话确实有些遗憾,猪肉倒是不怎么样,我不怎么喜欢吃猪肉,除了猪蹄。”莫罗有些赞同。 “所以食堂也会人性化的安排猪肉牛肉啊,你没发现其实一周有4天是不是有猪肉就是有牛肉的吗?” “这倒是没留意到。” 大家走到食堂里边一看,好家伙,还是鱼肉和鹿肉,这回连鸡肉都没见着了。 就像福克斯的,如果有一天没有大猪蹄子或者炭烧牛排,这群英国佬非要闹事不可。 他们已经在食堂里边嚷嚷起来了,质问分发饭菜的厨师为什么今天连鸡肉都没有。 厨师也很少无奈地告诉对方,食材都是上边的人准备的,他们只是做饭的厨子而已。 即便知道自己找错人了之后,一些人还不依不饶地一边骂着厨子,一边大口吃着嘴里的鹿肉,一口一个,就差一句“真香”了。 福克斯一边叉起一块鲑鱼的鱼肉往嘴里送,一边起一件事:“听当时的新教徒都是不吃鱼的。” 柯林斯吃完一口餐盘的食物,用餐巾擦了擦自己的嘴巴,这才到:“我也是新教徒,我怎么不知道我们不吃鱼,再了,你不也是新教徒么,那你刚才吃的是什么。” “或许你祖上是天主教徒”福克斯笑了几声,也引起了先生莫罗的,两人笑作一团。 爱尔兰南北信仰什么的不一致一直是欧洲各国人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之一,柯林斯作为爱尔兰后裔,自然也避免不了被福克斯来上一两句玩笑。 “真的,这鲑鱼真的是太好吃了,真不知道当然的新教徒怎么想的,竟然放过这等美味。” 莫罗跟着笑道:“印度那边的人好像都不吃猪肉的,牛肉也不吃,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过下去的。” 柯林斯看着莫罗的身后,指了指:“或许你身后就是答案。” 莫罗回头一看,一名看上去就像是个印度佬的人正在对着他面前的那盆鹿肉大快朵颐,吃的吧唧吧唧作响,看样子是吃的津津有味。 “他也没在吃鱼啊,不是都拿两份肉的吗?喂,你是逊尼派的人吗?”莫罗顺便问道。 那名印度佬看上去有点儿生气了:“什么逊尼派,别以为印度就只有逊尼派”莫罗也知趣没有问下去了,他们被冠着澳新三人组的名号,这名号可不是用来无聊搞臭的。 用完午饭后再次上课,大家发现还是同一个老师,老师有些抱歉的告知大家,这门课的老师临时有事来不了学院,学院要求他帮忙上完这门课。 是这样,但是不一样的老师怎么能代课呢,于是又是一阵吹牛皮,这回倒是真的吹到澳大利亚了。 这老师澳大利亚目前看来像是有着走向美国的步伐,美国独立战争到美西战争,通过买卖兼并土地,战争豪取强夺,美国拥有了4个州,取得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照这个老师的法,目前澳大利亚如果继续发展下去,等到了拥有和当初的美国差不多的实力的时候,他们就会去谋求真正的独立,不定会把新西兰,英属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兼并在一块,重复当年美国走过的路。 虽是老师在吹牛皮,但是新西兰人莫罗仍旧有一些不开心,没有想自己的国家被第二个国家吞并的,虽然新西兰也只是自治领而已,但是如果澳大利亚真有这个野心的话,那么他可就危险了啊,结识了这么两个澳大利亚人。 北美十三州算是英国当时最发达和最有价值的殖民地了,在输掉美国独立战争并承认美国后,伦敦的人发现其实事情也没有那么坏,因为分割出去的自治领虽然很有价值,倒是往年每年的维护费用越来越高昂,已经超过了殖民地能带给国家,带给人民的效益。 换句话,其实继续抓着北美十三州,就是个赔本买卖,还不如趁着正好打输了承认也好,这样既不用继续给维护费用,也不用再在这上面花多余的钱了,这还是挺划算的。 这就是资本主义,他们摧使殖民地的独立自治,控制殖民地的关税到一个很低的水平,让自己的产品进入殖民地市场,然后从殖民地市场拿走自己看上的农产品等原料。 比如从澳大利亚拿走的羊毛,麦,矿产,从印度拿走的棉花,加拿大拿走的木材和皮草而带来的只有那些产品,一些在本土已经基本被抛弃了的旧时代产品。 澳大利亚现在是越来越看不清英国本土每次带来的那些玩意了,那些玩意现在基本联邦内都能弄出来,还远渡重洋弄过来,这不就是想赚钱吗? 现在的情况是英国还把工人的工作时间减少了,在不考虑加班费的情况下,工人们只需要工作6*时,即一周4时,但是工资却没怎么变动,而且又因为澳大利亚高关税的情况导致物价有些上扬。 所以这位老师在最后了一句:“澳大利亚目前有点抛弃了自由资本主义,感觉又回到了那个重商主义的时代,他们给自己的原料制订了高额的出口关税,而进口原料关税低的可怜,工业产品的进口关税也很吓人,可出口关税却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