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崇祯的早朝

A+A-

    次日昧爽时,天色依旧一片漆黑,京城内外都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放眼望去,漆黑天空之下的午门上点点灯火,将午门内外照得通亮,但午门下的雪地里,却是灰蒙蒙的另一种暗白之色,却有种置身苍茫旷野的感觉。

    准备早朝的百官早已经在午门外聚集,大明朝在京官员并入京述职官员九百八十二人陆续到齐。

    午门有五道门,其中中间的那道门为御道,只有皇帝能从此出入,御道两边的左,右两阙供当值的将军,校尉等保卫仪仗人员进出。剩下两道不易被人发现的左、右掖门,分列两边,便是供官员们出入的。午门上的楼名“五凤”设立钟鼓,由宦官掌管。

    少时午门楼上,三通鼓毕,开左,右掖门,官军旗校先进入摆列还依仗。待鸣钟之后,列好队伍的文武官员由左,右掖门进入。

    进门之后,便有当值宫中卫士检验官员牙牌!对于上朝的管理,明代有特殊的方法,那就是牙牌和注籍,牙牌只发给在京官员,用于出入皇城,牙牌管理十分严格,丢失或者是损坏牙牌都要受到处罚。牙牌字号,公、侯、伯以勋字,驸马都尉以亲字、文官以文字、武官以武字、教坊官以乐字、入内宫以宫字。大内森严,无牌不许擅入,宫廷门卫认牌不认人。

    验看牙牌之后,便有宫门卫吏按牙牌登录官员上朝情形,唤作注籍,便是明代的早朝签到表。这注籍在京衙门各置办一册,写明官员职衔姓名,送东西长安门,每天早上有吏员从长安门领门籍,按照官员出入情况予以填写,六科言官们可以通过这个查到官员的早朝情况,对于失朝的予以弹劾。

    验看牙牌和注籍之后,文武官员进入午门,便在金水桥南按照品级站好队伍,等待鸣鞭,按次序过桥,知道奉天门丹陛之前,此时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两队相对而立,站在御道两旁。

    少时,内侍朗声宣道:“皇上驾到!”四下肃静,却有乐声而起,便是崇祯皇帝的龙辇到了。

    一众宫娥、太监簇拥龙辇到了奉天殿后,崇祯皇帝下了龙辇,直至奉天殿廊内正中坐定,只有亲信太监随行入内,其余宫娥、太监皆随龙辇退下。

    崇祯坐定后,乐声渐止,此时再鸣鞭,鸿胪寺官吏高声唱道:“入班!”

    便有当朝首辅温体仁当先而行,率左右两班走进御道,行一拜三叩头礼节,方才到了殿外站定。

    此时司礼监大太监曹化淳站前来,用他那特有的尖利之声道:“皇上有旨,雨雪天色,众卿辛苦,摆驾皇极殿,百官有事入奏,无事自回衙署!”

    明初的时候,对上早朝的威仪要求极严。朱元璋要求遇到雨雪大臣可以穿雨衣,但仍旧是在殿外站着早朝。朱棣迁都北京后由于太冷,早朝见官员行礼完,就摆驾右顺门的便殿,百官有事入奏,无事就去办公。

    后来万历多年不上朝,这早朝的威仪早已经不复存在。崇祯继位后,一心想中兴大明,于是重拾大明早朝威仪,便先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拜后,摆驾皇极殿,在那里听政。至于为什么在奉天门举行,是因为周礼中天子“内朝”在路寝门之外,明太祖这样正是兴复周礼,而崇祯则是恢复祖制。

    但皇极殿容量有限,是容纳不下大明朝在京官员的,因此一般早朝礼仪之后,便是首辅、内阁、六部九卿、各部言官等重臣前去皇极殿奏事议政,其余人等便可早早回衙署办公去了。

    折腾了一个时辰,在大雪天里,崇祯摆够了皇家威仪后,来到了温暖的皇极殿,天气寒冷,殿内四角都升了温暖的炭炉,内里是上好的无烟梨木冰炭。殿上更有香炉内点起了沁人心脾的香料,提神醒脑,香气四溢。

    崇祯摆驾皇极殿后,先至偏殿等候,奉茶一碗,待得首辅温体仁领重臣百官到殿内排班站好后,值殿太监前来通禀,崇祯这才放下茶碗,来到殿内。

    三拜九叩之后,崇祯坐在龙椅上,他很享受这种万人敬拜的感觉,叩拜跪礼,这似乎是大明朝唯一从蒙古人那里承袭下来的规矩了。

    “平身,有事起奏,无事退朝!”曹化淳照例朗声道。

    班内便有吏部尚书闵洪学轻咳一声,随后从班内走出,至御前跪下奏道:“臣闵洪学有本奏!”大明朝奏事的规矩,要奏事前,预先咳嗽一声,从班末行至御前,跪奏,奏事不使用口语,而是大声的朗读奏章。如果官员要承旨,要回答“阿”声音要拉长。

    见是闵洪学出班来,崇祯眉头微微一皱,昨天已经上了一本,今天又来?但早朝殿上,岂有不让奏事大臣话之理?当下崇祯还是耐着性子朝曹化淳点点头,曹化淳便拖长声音道:“奏”

    闵洪学当即打开奏折,将奏折上的内容念了出来,还是和昨晚参劾复社的奏折一样,弹劾复社十宗罪状。

    方才念了一半,崇祯终究是按耐不住,抬打断,曹化淳急忙道:“停!”闵洪学愕然停了,只趴在地上聆听圣训。

    “你这折子昨天已经递上,朕让留中不发,今早你又来。闵洪学,朕问你,你这张溥字号天如,便是大不敬之嫌,那天下人中,名字里带天字的也都是大不敬喽?”

    闵洪学呃了一声奏对道:“皇上思虑极是,臣下所思欠妥。”

    当下崇祯便将他那奏折所逐一驳斥了,群臣听了都觉得新鲜,一般臣子上奏弹劾,都是群臣商议,或支持或驳斥,却不想今趟乃是皇帝亲自驳斥,看来老闵这份弹劾多半是凉了。

    大明朝自嘉靖年之后,整个早朝议政就开始变味,党争日趋激烈后,参人和被参,上折子骂人和被骂,占据了议政的大部分篇幅,而在党争中间穿插商议一些军政大事,就算是把国家大事商定好了。

    好的议政变成了议人,政事成了党争的一种工具,可以用来攻击对方,也可用来保护自己。于是乎,崇祯朝的早朝也延续了这种味道。

    最后崇祯驳斥了张溥的九条罪状,却留下最重要的那条,把持科场没。这条罪状,不适合他一个皇帝出口来驳斥,于是便希望有个聪慧的臣子出来分忧。

    果然不负圣心,站出来一人上奏道:“臣温体仁有奏!”

    崇祯轻轻嗯了一声,面露喜色,还是首辅贴心,每次都能站出来分忧。

    见是温体仁出来,跪着的闵洪学都有些惊诧,其实这闵洪学乃是温体仁一党的,这篇弹劾复社张溥的奏折也是他授意所写,怎么他会站出来?是支持附议,还是会驳斥?

    “臣以为,复社把持科场一节,太过玄妙,因此出来驳斥一二。”温体仁先立了个主题,微微抬眼看了崇祯一眼,果然见得崇祯面带微笑,微微颔首。

    得到皇帝肯定,温体仁尖瘦的下巴上的山羊胡须微微一抖,继续道:“本朝科举,自崇祯元年以来,每次科试后,皇上都下旨复核案卷,更是每次殿试均亲自主持,风雨不改。是以区区一介复社文士,丁忧在籍的散官张溥,又有何德何能把持科场?这岂非是笑话?”

    未等众臣回过神来,崇祯已经开口道:“温阁老得好,不愧是朕的肱骨之臣。”好吧,你皇帝都金口开了,众臣哪里还敢再?殿上支持张溥的大臣自然不会附议,而温体仁一党见老大亲自出面自打嘴巴,当下也都闭口不言。

    曹化淳则眯着眼睛打量了温体仁几眼,心头只想到两个字:“佞臣!”

    不错,温体仁就是极善揣摩圣意的佞臣!闵洪学所上的奏折乃是他所授意,乃是投石问路,先看看风向,再决定是否招呼后面的弹劾梯队跟上。但今早上朝,闵洪学才了一半,就被崇祯打断,温体仁便看出不对。

    听崇祯驳斥了几条之后,温体仁已经汗流浃背,心头只有一个念头:“皇帝还不想收拾复社,但关键在哪里呢?”接着听下去后,温体仁心头逐渐敞亮了起来,崇祯亲自驳了九条罪状,惟独没驳把持科场这一条,所以他立刻明白过来,关键在这!

    若是智商不够的人,见崇祯惟独没驳斥这一条,或许还会以为这条可以致复社于死地,定会出来扣住这一条大肆参劾,希望能反败为胜。但温体仁却立刻明白了,要是张溥把持科场成立,那岂不是崇祯朝最大的科举污点了么?皇帝这般爱惜羽毛,岂会自污?只是这一条皇帝不好亲自开口罢了,于是他温体仁站了出来,亲自驳斥,自打嘴巴,同时也是给同伙的一个信号,后面的弹劾梯队不要上了,时未到!

    赞许了一番之后,崇祯却又道:“你们都没到点上,听闻这复社在虎丘办什么诗会,弄得满城风雨,有辱斯文,当下旨训斥一番才是。”

    温体仁一听,便知道了崇祯还是对复社不满的,只是投鼠忌器罢了,但不代表不可以收拾复社,眼珠一转,心头另一个整人的主意便又开始酝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