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劝谏言官与摄政王7
不知道他们在讨论些什么的林鸣之,当然只能沉默了。林鸣之周围的官员们都在窃窃私语,分明是准备看好戏的样子。
“林大人沉默不言,是何用意?难道是觉得本王的提议不好么?不知道林大人有何高见呢?愿闻其详。”齐琅还是看着他,发出一连串的反问。林鸣之抬起头,对上他的眼神。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齐琅的眼睛,看起来有点眼熟。也许,他在什么地方看过他的画像吧?
“下官觉得殿下得有理,并无什么意见。”林鸣之企图蒙混过关,微笑看着齐琅。
齐琅却不打算轻易放过他,又继续追问:“哦?本王刚才的是什么?本王都不太记得了,不如林大人来复述一下吧,也好让各位大人记得更清楚一点。”
林鸣之:“”
他就知道,那篇檄文的仇不可能就当没事发生过一样。原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啊。
没想到,是皇帝亲自给他解了围。
“林大人今日第一次上朝,想必还未适应这样的朝会。舅舅可以另找一人复述。”皇帝淡淡地道。
“陛下得是。”齐琅点点头。
倪大人倒是很仗义,主动站上前:“殿下,下官听得很明白,您刚的,无非就是希望能够开粮放仓,予百姓一个生,然,国库并不充裕所以”
林鸣之仔细地听了一会儿,总算是明白这些人在讨论些什么了。
原来今年的桓朝,正在面临着一场旱灾。
现代人很难切身处地地感受到旱灾,因为农业技术的发达,所以现代人几乎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享有充足的粮食。但是在古代,可就不是这样了。
在科学技术尚未发展的时候,人们只能凭借自己的双播种,丰收与否全靠今年的气候如何。
粮食是民生之本,所以每当旱灾发生,都是帝国最重要的问题。在被关进王府大牢之前,他也听今年大旱的事情,看来,现在这个问题越发地严重了,所以他们要讨论的首要问题就是它。
林鸣之对农业这方面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凭借自己印象中的一些知识,他觉得要超越这些古人,问题还是不大的。
认真听了一会后,他在心里开始默默地回忆自己所知的知识,决定也要发表一下自己的高见。他就不信这个齐琅不感兴趣。
“臣有一些意见,不知可否容臣进言。不过,臣的意见可能与摄政王的想法相悖。”
齐琅微微笑着看着林鸣之:“哦?本王倒想听听你的想法。”
林鸣之也微笑回应。
皇帝默许了他进言,林鸣之于是开始发表自己刚想出来的点子。他关注着齐琅的神色,希望能从他的表情里看出什么来。
不过齐琅在他话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露出不一样的神色,他一直面无表情地听着林鸣之的叙述,像是思考得很认真的样子。
听完林鸣之的叙述,整个大殿寂静了一下。
林鸣之还沉浸在自己刚才的高论之中,没发现大家的表情都有些凝重。
终于,皇帝先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爱卿刚才所的,可是有什么依据吗?”
依据
这件事,倒是被他忘记了。林鸣之一愣,依据当然是有的,可是那都在遥远的未来啊。
林鸣之摇了摇头,但是坚定不移地道:“暂且没有凭依,但是,这世上的所有事情,都是从无到有的,希望陛下能够给臣这个会,试试臣提出的这个方法。”
皇帝沉思了一下:“那么,不知爱卿是怎么知晓的这样的方法呢?如果没有凭据,那要如何证明这样的方法确实有效?百姓已经无法继续承担这样的旱灾了。”
林鸣之提出的建议听上去确实有理有据,但是实际投入使用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谁也不知道。
一时之间,朝中窃窃私语,似乎刚才对林鸣之不赞同的意见就很多,只是不敢出来。
“臣倒是认为林大人的这个举措不错。”齐琅却站了出来,对皇帝道,“即使这个方法不行,终究还是颗粒无收,臣也依然可以开粮放仓,有所补救。”
齐琅的这个意思,倒是愿意为他做担保的样子。
没有想到,他竟然会这么。林鸣之看着殿前的齐琅,眼里满是诧异,不过心里倒是一乐,这下总算是引起他的注意了吧?
皇帝当然不能驳了摄政王的意见,只好答应下来:“既然舅舅也这么,那就拟旨吧,传令下去,就按林大人的法办吧。”
齐琅转过头来看着林鸣之道:“林大人,接下来,可务必要督促好接下来的举措啊。百姓,可就靠着你了呢。”
林鸣之深深地点了点头:“是,臣遵旨。”
散会之后,林鸣之悠哉地随着人流走出大殿,拐角处,却看到齐琅一个人站在那里。
“摄政王殿下,您怎么还不走呢?”林鸣之马上出现在他面前,眨眨眼睛。
齐琅冷冷地看着他。
林鸣之继续微笑。
“不知道,本王府上的狱室,林大人觉得如何呢?是不是还希望再去住上几天?”
林鸣之面不改色:“只愿民生康健,下官去殿下府上住上几天,也未尝不可。”
“那就这么定了。”
林鸣之:“?”
“陛下,林大人提出的这个建议固然不错,但实施起来还需要很多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就由本王和林大人共同商议了。所以林大人,去我府上住上几天,如何?”
林鸣之:“不是住大牢里就行。”
齐琅含笑点头:“这一次,肯定给林大人最好的待遇,就住我的院子旁边的那个院。”
林鸣之坦然地点头:“那就这么定了。现在就可以出发!”
齐琅诧异地看着他:“林大人就真的一点不担心在我府上,出什么事吗?”
“又不是没出过事,下官可真是一点也不怕呢。”林鸣之摆摆,“下官回去收拾一下东西就去叨扰殿下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