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劝谏言官与摄政王10
第二天,果然像齐琅昨天的一样。
原来,让齐琅烦恼的事情,是一场发生在西北边疆的疫病。
早朝上,一位来自西北的官员匆匆赶来,上报了黎县的一场疫病。这个黎县,是个县,所在的地方十分偏僻,和京城的距离也很远。疫病原本只在一个村落中,当地官员已经尽力地隔离了村庄,但也许是医疗水平的问题,疫病还是传播了出去。当地的官员并没有隐瞒灾情,但是这件事传到京城的时候,疫病已经传播到了整个黎县,数万人的生命岌岌可危。
瘟疫,若是真正传播开来,会是怎样的灾难,林鸣之心里划过一个又一个的可能,每个可能,都让人不敢仔细想下去。
史书上记载的一个个案例,所有人都很清楚,所以,这件事一传到京城,就成了朝会上讨论的重中之重。
皇帝坐在上面,沉默了片刻,问道:“在朕的国家,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可朕直到今日才知道。那么,摄政王有何意见?”
齐琅马上站出来,沉声道:“臣以为,黎县应当整个封闭起来,不让里面的百姓进出。只有彻底隔离,才能阻止疫病传播。这是最好的方法。”
林鸣之愣了愣。他没想到,原来这些古代人也知道隔离的方法,可是怎么能这样隔离呢?
齐琅没有明白,但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意思是,把整个黎县看守起来,让黎县的百姓自生自灭。只要整个黎县灭亡,那么黎县的瘟疫自然不可能再传播出去。
下面的官员们都在窃窃自语,许多人都不太赞同齐琅的想法,认为这个做法枉顾数万人的性命。
“这么做的话,那黎县的百姓,岂不是”
“这恐怕”
“摄政王果然”有官员声道。
林鸣之也皱了皱眉。即使是在现代,一场瘟疫的代价,也不是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承受起的,更不要医疗技术落后的古代。大夫们要想找到瘟疫的源头,是件太不容易的事情,也就很难对症下药。
这样的隔离,当然是最简单的办法,能够彻底地抹去瘟疫带来的一切可能后果。但这,是用整个黎县百姓的性命来换的。一旦选择这样的做法,整个黎县的百姓就相当于被抛弃了,再无活路。
皇帝皱着眉头:“摄政王言之有理。疫病难以应对,隔离是最好的办法。可,若要这么做,那黎县的百姓岂不是”
齐琅沉声道:“不过一个黎县的百姓而已。陛下需以天下为重。”
“这”皇帝迟疑着,虽然他知道自己不能影响摄政王最终的决定,但,至少要反对一下。
“牺牲一县的百姓,却可以让整个桓国免遭疫病之害,如何?”齐琅道,“陛下,不必担忧。无论什么样的骂名,总归都在臣的身上。”
“臣以为,摄政王得有理!黎县本就是偏僻县,如此牺牲也未尝不可!”
朝中原本就是摄政王党的官员们,也纷纷站了出来,表示支持摄政王的这个提议。
林鸣之一直默默地听着,但却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这个齐琅,如果当了皇帝,一定会是个暴君吧。他根本不考虑别人的看法,也不在乎普通百姓的性命,为了能够达成目的,他可以不择段。
他昨天晚上,大概就是在想这件事吧?然后,就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
亏他昨晚还觉得齐琅不错,没想到他这么狠心。数万的人,在他的几句话之间,就被匆匆地定下了生死。
林鸣之抬头看了一眼齐琅,却看到齐琅也轻飘飘地往这里瞄了一眼,那眼神仿佛在,我倒想听听你有什么看法。
“臣以为,不能枉顾黎县数万百姓的性命。这是有违大义的行为,怎么可以因为这样的原因,就让数万百姓活生生地等死?黎县百姓何错之有?”林鸣之当然不能辜负齐琅的期待,于是干脆地站上前去,坚决地反对他。
齐琅悄无声息地摇摇头。
林鸣之也看着他。
齐琅马上道:“那么,林大人又有何高见?本王倒是记得,前些日子的旱灾林大人提供了不少的建议,没想到对于疫病,林大人也有见解?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林鸣之质疑道:“我虽对疫病了解不深,但我也知道,有些疫病,并不能是封闭村子就能够隔离。若是屠杀了黎县数万百姓,却仍让疫病传播了出去,摄政王殿下认为应当如何?”
“那么,就继续隔离。”齐琅道。
林鸣之道:“是屠杀了数万百姓还不够,需要屠杀更多的百姓才可以吗?”
“为了整个帝国的百姓,不过是死一些人罢了,不足为惜。”齐琅严肃地点点头。
一位摄政王下的心腹马上接着道:“林大人,您了这么多,那么您究竟有什么高见?”
林鸣之沉默了。
他心里有一点想法,但这个早朝的时间太短了,他还没有想好。
皇帝坐在御座上,看向林鸣之的眼神里满是失望。林鸣之知道,皇帝很期待他发表能够驳斥摄政王的意见,可他还没有准备好
齐琅转过身,对皇帝道:“臣以为,林大人应当还有些别的见解,只是还需要一些斟酌。陛下,可否明日再议?”
皇帝只能同意了。但明日,也许也不会有什么转。皇帝其实并不担忧遥远的县里正处水深火热的百姓,他只是假装自己很在乎的样子。
他关心的,只有自己的王位和权力。
或许这一次,倒是一个很好的会。如果,在这次的疫病上,让摄政王犯下大错,那么他或许就可以,找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得到亲政的会
黎县的百姓怎么样,又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他在乎的是,凭什么,这个是他舅舅的人,霸占着他的东西,还不肯还回来?
若他能亲政,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让这个霸占他权力的舅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