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伏德
这一番话,表明了秦真的决心,听得贾探春和史湘云两个人,做声不得。
希望那些倒霉的家伙,能够造出肥料来!不然,他们的人生,可就要悲剧了。
两人心里想。
不过她们和这些人也没什么交情,无论他们发生什么事情,都和她们无关。
因此,没再管这些人,贾探春和史湘云,同秦真一起返回京城里去了。
进了城,到了自家门前,秦真原想暂不进自家门里去的,他想先到荣国公府里那边去,去探探薛宝钗的口风,看看甄宓那事,到底算是怎么回事。
但是才刚到门口,昭已经奔了过来,对他道:“国公爷,伏娘娘身边的王内侍,以及伏娘娘之兄伏德,前来拜访国公爷,已经等候多时了。国公爷快点回府!”
昭是看到他想到隔壁去,所以如此对他。
秦真听到昭的话,心中诧异。他和伏寿,以及伏家之兄,也没有什么交情啊!他们忽然来访,有什么事情?
秦真不能再去荣国公府里了,他只能先回自家府第。
“王内侍,伏中侍,什么风把你们两位吹来了?稀客稀客,蓬荜生辉,不甚荣幸。”
秦真是先给他们两个打招呼,以示热情。
王央是个太监,伏德是伏贵人之兄,两人职位虽不高,但是却是宫里面的人,秦真可不敢怠慢。
伏德是皇亲国戚,论官位,只是宫里面的一个行走,其实不算什么。
但正因为如此才奇怪。他们两个,这么特地来拜访自己,是为哪般?
“镇国公救我?”
他这么客气的寒暄,满以为伏德王央或许也会和他客气几句,然后明来意。
但是没想到他话音才刚落下,两人中的一个,也就是伏德,直接就是跪下,向他求告。
这是几个意思?秦镇一愣!古人还真是直接啊!
“伏中侍,你这是何故,岂不是要折煞我也?快起来!起来话。”
秦真赶紧去搀他。
伏德已二十多岁年纪,比伏寿可是大了好多。当然这不奇怪。
古人有大儿子已经成年,儿子尚在襁褓这样的事情,这个可是常见的事情。
外甥比舅舅大的事情,也不是没听过。所以,兄妹之间年龄相差很大,倒不是什么少见的事情。
王内侍却是已经有五十多岁,脸上神情,含蓄木讷,倒是看不出他整个人有什么波动,是一个内敛的人。
伏德容貌也很普通,是一个大众脸。被秦真扶起,两人到了一边,伏德详细对秦真道:“镇国公,此事,非你不足以救我。”
秦真道:“不知中侍有何事见教。”
伏德道:“此事来话长。镇国公最近常在蓝田新丰各处跑,也应该知道,蓝田和丰那边,有一块地,面积庞大,那便是我伏家的地。”
“这一块地,总共也有两三百顷,因土地肥沃,惹人眼红。因此就有人参奏于我,我家那块地,乃是强取豪夺而来,要致我于死地。”
“如今镇国公德高望重,在朝里面素有人望。吾肯请镇国公在皇帝面前,替我进言,就那块地,确实是我家所有,感激不尽。”
额,这是什么意思?土地的争端?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也是常事,所以伏德的这块地,也有可能是他们强取豪夺的别人的地,这事谁得清?
但是这件事,就算伏家真的做得不地道,有伏贵人在皇帝身边,谅这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伏家自己就可以摆平。这事一定要伏德上门来求他吗?
伏家这是不是题大作了?
难道伏寿这是故意要卖他一个好,本来自己家族就可以做好的事,伏家偏要让他出面,这样伏家就欠了秦真一个人情。然后两家也就是有了关联了。
这样,别人看起来,伏家和镇国公府里,是一个联合体。伏家的声望,也会提高。他镇国公,也会更加让人觉得强势。
镇国公已经是个很荣宠的职位了,再加上和贵人家联合。在朝里,不是更加让人惹眼吗?
伏家。这是要结纳他呀!
但这只是伏寿的意思,还是也有皇帝的意思在里面呢?秦真心里疑惑。
秦真此时有如此的权势,皇帝显然是要竭力的拉拢的。通过伏寿的关系,再把秦真抓紧一些,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土地问题,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伏德这个时候,把这事来和他商议,秦真实在是心里有顾虑。
土地问题,现在是朝野的大问题,伏德他们这些皇亲国戚,难道看不到这里面的问题吗?
还是利益使然,让他们虽然看到土地兼并的弊端,但是舍不得其中的巨大利益,最终,也只得饮鸩止渴了。
知道这是混乱的根源,但是谁也舍不得其中巨大的利益!人性,哎
“此事,好!”
秦真这个时候,当然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这个大烂摊子的能力,所以,他是只有先答应伏德。
伏寿已经向他示好,他要不识抬举,那不是太不会做人了吗?
无论怎样,在朝为官,都是要有一些人脉,结一些奥援的。
伏德看到秦真松口,很是高兴。
其实他来此之前,心里还是有忐忑的,此事关系重大,如果秦真对他置之不理。那他真的是要去撞墙了。
现在看到秦真答应愿为他出面,他悬着的一颗心,这才终于是落下。
“镇国公大仁大义,伏家永记于心。”
伏德是擦擦头上的汗,对秦真诚挚道。
秦真有些诧异,一场事,伏德怎地如此紧张?
事情办完,伏德和王央也就退去了,秦真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也就没有怎么放在心上。
想起貂蝉,秦真就大声道:“貂,还不快过来给本国公揉揉腿!”
貂蝉,近来可是越来越乖巧了
第二天退了早朝后,秦真正要回去,宫里一位内侍却是叫住了他。
“镇国公,皇帝有请。”
哦,还有事?
秦真随这内侍来到了偏殿,没想到,这里人还不少。
杨彪,韩融,胡邈,董承,王邑,都是朝中重臣。
殿中气氛,有些凝重。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阅读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