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人牙子的后台
(多谢各位的推荐票,中有推荐票的大大们,请支持一下的老黑,没有推荐票的大大们,也请点一下收藏,万分感谢!)
不管李熹心里是怎么想的,反正王桃则是开心不已,不管怎么,她的目的算是达到了,虽然过程很凶险,目的地也从陇西县变成了长安,可是最终她还是投奔到了李熹这里,这就够了。
帕巴奥也没想到自己这次救了一个少爷的熟人回来,听着两人之间的对话,他算是知道了,虽然自己的主子聪明的不像话,可是好像对付女子,水平却不怎么样。
还不如我老帕!这是帕巴奥的心里话。
“少爷,的这次出去,找到了人牙子们的主使者。”帕巴奥趴在李熹的耳边,声道。
“是谁?”李熹早就想知道是谁了。
等到帕巴奥出几个字,李熹的脸色顿时沉重下来。
“先回去,我需要想一想,最近你们先不要再行动了,等我的吩咐再行事。”李熹沉思了一会儿吩咐道。
帕巴奥躬身道:“的知道了,长安城的知道的人牙子窝,都已经被我们端了,也是该休整一下的时候了。”
“喂,李熹,咱们什么时候回家?我想要洗个澡了,我都已经臭了!”王桃看着这对神神秘秘的主仆,忍不住催促道。
李熹听的脸色一松,能救下王桃,绝对是意外之喜,“我们现在就回去,老帕,备车!”
回到家中,李熹找了两个丫鬟,让她们带着王桃去收拾一下,并给她找了个房间暂时安顿了下来。
等把王桃介绍给了母亲,李熹就赶去了郑王府,他需要跟先生通报一声了,因为帕巴奥的几个字是“齐国公府”!
如果让李熹在大唐选择一个最不想得罪的人,除了李世民两口子,那么排名第一的绝对就是齐国公长孙无忌了!
想当初,李世民刚刚做上皇帝的时候,就打算拜长孙无忌为相,可是长孙皇后却害怕哥哥的权利太过巨大,反而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在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兄妹俩的苦劝下,李世民才不情愿的作罢。
前两年,李世民终于忍不住,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位列三公。
长孙无忌本人还是亲自上表请辞,又请了高士廉帮忙求情,可是李世民还是坚持己见,非得任命长孙无忌不行!
李世民甚至还特意写了一篇威凤赋赏赐给了长孙无忌,用来表述长孙无忌的功绩。
而后期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上,长孙无忌更是名列第一!
就算李世民将要去世的时候,还不忘让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政。
可见在李世民心里,长孙无忌是什么地位了,要是跟他为敌,那就是闲自己的命太长了。
李熹不会闲自己命长,所以当他得知人牙子的后台可能是齐国公府的时候,果断的让帕巴奥他们停止了行动。
李熹心里虽然很想找出人牙子的后台报复一番,可是如果真的是长孙无忌,那么其实报不报仇也就无所谓了
李熹把自己得到的消息,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先生,并且表示自己已经收了。
李洪在听了李熹的话后,想了一会儿,反而笑了起来。
李熹被先生笑的莫名其妙,“先生,这件事,有什么可笑的地方吗?”
“当然有,老夫笑你这个灵鬼也有犯傻的时候。”李洪话的时候,总是喜欢摸着李熹的脑袋。
“请先生为徒儿解惑!”李熹恭声道。
李洪笑着道:“你不仅不用让你的人收,反而应该加大力度去扫除那些人牙子们,到最后,老夫料想那长孙无忌还会来感谢你!”
李熹听完心中一动,面露喜色的道:“先生,您的意思是”
李洪用力一捏李熹的脸颊,满意的道:“果然是个神童,反应的倒是挺快!”
“长孙无忌是何许人也?当今世上,他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你觉得他会去做那等下作的事情吗?”李洪分析道:“长孙无忌没有任何道理会去做那等事,除非他想要造反,需要大量的钱财,他才可能会不择段,你觉得,他会造反吗?”
李熹的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就算是大唐所有人都造反了,长孙无忌也会跟李世民站在同一阵线上。
李洪点点头,“那你认为,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又这么简单的被你发现了,那么那些恨他不死的人会不知道吗?”
李熹又是摇摇头,“我都能知道,别人肯定更加知道了。”
“那么,为什么那些人没有宣扬出去?假设此事真的是长孙无忌指使的,那么宣扬出去结果会怎么样?”李洪继续问道。
“身败名裂,就连皇后娘娘都会受到影响。”李熹想都没想的回道。
“长孙无忌是傻子吗?”
“他要是傻子,天底下就没有聪明人了。”
“既然他不是个傻子,那么这种百害而无一利,又毫无意义的事情,你觉得,他会做吗?”李洪又是捏着李熹的脸颊,还用力的晃了两下。
“不会做”李熹晃着脑袋,想要从先生的“魔爪”中解脱出来。
“那些人牙子能够在长安安稳行事多年,定是有人暗中支持,老夫料想应该是齐国公府有人,打着长孙无忌的名号为他们撑腰。”李洪分析道。
李熹又有些不明白了,“那么齐国公怎么会不知道?就算是他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提醒齐国公呢?”
“你看,刚夸了你,你又犯糊涂了,老夫不想,你就在这里想,什么时候想明白了,再与老夫听。”李洪着,走到了软榻上,找了个舒服的姿势躺了下去。
李熹则是皱着眉头冥思苦想,他很相信先生的分析,结合帕巴奥的信息,这件事情应该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李熹这时感觉长孙无忌就像是后世很多被带了绿帽子的男人一样,明明周围所有人都知道了,但他这个当事人却蒙在鼓里。
思索了半晌,李熹终于眼神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