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章 召见薛宣
相国,原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晋国,是秦汉朝廷最高职务。刘邦建立西汉之后,为了避讳刘邦的这个邦,相邦也就改成了相国。汉朝第一个相国是韩信,而丞相则是相国的副。相国的地位也是在这个时候达到巅峰,几乎与皇权等同。宰相并非具体的官名,是对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官员的一种俗称。
相国职位的权利太大了,没有哪个皇帝喜欢这样的人存在,所以相国这个职位很快被撤销,相国的权利也分散到三公(主要是两个人,御史大夫算是个酱油)。尽管如此,丞相的权力还是很大,汉武帝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利,设立了大司马大将军这个职位,将丞相的权力进一步限制。到现在刘骜这个时期,大司马大将军已经超过丞相,成为名副其实的扛把子。
丞相与大司马大将军这两个职位,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高低之分,谁的拳头硬谁的权利就大。之前的丞相一般都是儒臣担任,而大司马大将军这个职位都是被外戚包揽。现在刘骜将外戚王商任命为丞相,就是要这两人硬碰硬。
王商当上丞相之后,也明白自己的使命。实力已经不允许他继续低调了,他必须勇于担当责任。他上任之后,也是一改以前的作风,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处理事情,也是非常的心谨慎。
转眼便已过仲夏,王商任丞相已有数月,刘骜将他的这些变化看在眼里,心中也是欣喜,这个王商确实是有魄力的人。他不像之前的匡衡畏首畏尾,将丞相府的诸多事务处置的非常妥当。
王商本就一丝不苟,处理事务,是十分的细致,一般的事情,他都会提出自己的解决的办法,属于一站式服务。刘骜基本只要大致看一下,没有疑问的就命他施行下去。有了他之后,刘骜也是变的轻松了不少。
刘骜见王商这么能干,自然也没有忘记他推荐的人。于永现在已经是身居要职,倒也不必关照,这个薛宣还是引起刘骜的兴趣。他似乎也知道自己被推荐,积极的表现力一下自己,向刘骜上了一道奏疏。
他在奏疏中道:“陛下至德仁厚,哀闵元元,躬有日仄之劳,而亡佚豫之乐,允执圣道,刑罚惟中,然而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是臣下未称,而圣化独有不洽者也。臣窃伏思其一端,殆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谴呵及细微,责义不量力。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至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隔,和气不兴,未必不由此也。诗云:‘民之失德,乾餱以愆。’鄙语曰:‘苛政不亲,烦苦伤恩。’方刺史奏事时,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务。臣愚不知治道,唯明主察焉。”
他的这道奏疏上面,还是非常有见地。前面几句就是吹捧刘骜的话,也就不提了。后面的内容主要是,当前的地方官僚作风问题。刘骜现在主要的重心在朝廷,确实没有关注过地方上的问题。
薛宣现在任御史中丞,在朝廷内执行法令,在朝廷外统管各部刺史。他指出地方官僚的风气十分不好,互相推诿,各州刺史擅自越权,插地方事务,偏听偏信,导致政令不通,社会的风气也不好。
这个薛宣明显是非常有先见之明,虽然主要地方官员的苛政,但也表明了刺史对地方的干涉。后世东汉历史也表明,这些州刺史渐渐架空了地方官,最后成为了地方实际掌权人。
刘骜当即命人把这个薛宣找来,准备好好的讨教一番。接着刘骜又看了一下这个薛宣的情况,他没什么背景,最开始从县丞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了长安令,而后是在王凤的推荐下,成为了御史中丞。
没过多久,他就来到了刘骜书房,对刘骜施礼。
薛宣此时年纪三十多一点,是个标准的山东大汉。这个时候的官员,都是要人举荐,刘骜见他是王凤推荐上来的人,自然是想看一下他与王凤有没有关系。
刘骜问道:“大将军推荐你任这御史中丞,你与他可是旧识?”
薛宣听刘骜第一句就是问这个,当然是明白了刘骜的意思。他与王凤不熟,也不屑于去巴结王凤,故而道:“为朝廷推荐人才,是大将军的职责,臣任御史中丞乃是陛下的诏令。”
刘骜随即一愣,像他这样的官,刘骜任命太多了,都是下面人推荐的,刘骜当然是没有印象。不过他这话也是直接表明了,他是效忠自己,不是效忠王凤,刘骜当即放心下来。
接着刘骜道:“你的奏书朕已看过,朕十分认同,请立即施行。”
薛宣当即回道:“诺。”
刘骜当然是想与他谈论,如何限制州刺史权力过大的问题。州刺史设立的目的,一开始便是为了监察地方官,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管制。如果对这些州刺史没有限制,他们反而成地方祸患。
刘骜道:“州刺史以六百石监察二千石的太守,长此以往,其权力会渐渐凌驾太守之上。必须严令各刺史,不得干涉地方内政。”
薛宣道:“臣已严令各刺史,绝不过问‘六条问事’以外之事,若有逾越,各太守可上书告发。”
虽然刘骜不知道这六条问事,具体是什么,但肯定就是刺史的监察内容,自己问出来肯定是很没有面子的,刘骜决定等会去查一下。
像刺史这种官职,权力大的官员,按后世的做法,就应该做流水的官,不能让一个人长期监察一个地方。随后刘骜将这个意思告诉了薛宣,以体现自己思虑周全。
薛宣听到之后,像看傻子一样回道:“刺史巡视,按照制度,皆有轮换。”
刘骜看到薛宣的表情,很是尴尬,刘骜还以为这种流动制度是后世的先进方法。很明显,这个时候的人早就考虑到了这些,古人的智慧真是比你想象的高,这是刘骜穿越后多次被打脸得出的经验教训!
薛宣的这道上书,里面很是夸奖了汉成帝,不排除有拍马屁成分,但对汉成帝一开始还是肯定的。班固的汉书,也对汉成帝夸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