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接应
两个牛录的攻入缺口的八旗兵几乎被全歼,指挥进攻的梅勒额真李率泰眼睛进入了生石灰根本无法睁眼,被几个亲卫护着往外就逃。
八旗兵败退的速度实在有些快,多铎派出的准备第二批入城的八旗兵还未接近缺口,前面的清军哗啦就退了下来,夹杂着的还有先前溃败的绿营兵,而后面则追杀着如狼似虎的明军。
见到这种情形,摸不着头脑的第二批八旗兵只得护着李率泰退了下去,这次的进攻只能作罢。
两个牛录的八旗兵攻城,活着回来的只有不到百人,而且还人人受伤,这让多铎怒火勃发。可是看到李率泰肿的如两个桃子一般的眼睛,也无法再处罚他,只能命令李率泰去医治眼睛,然后把满腔的怒火都发泄在对面的泗州城上。
数十门红衣大炮再次对准泗州城墙开火,“隆隆”的炮声声传数十里,在淮河两岸回荡。
从泗州往东,淮河越来越宽,于龟山汇入洪泽湖中。由于黄河夺淮入海,淤沙沉积使得淮河再也没有了入海口,只能汇入洪泽湖中,在八九十年前还是一个湖泊的洪泽湖,现如今已经变成了波澜起伏方圆数百里的大湖泊。此时的洪泽湖面积可要比后世大的多,在整个大明境内也是数一数二的大湖。
此刻,龟山东的湖面上,停泊着一百多只平底沙船,船上旗帜招展,甲板上遍布士兵,赫然是平南军的水营。其中一条较大的沙船上,吴平站立甲板,侧耳听着十多里外的泗州隐隐传来的炮声。曾经陈越在人市上买的奴隶,现在已经成了水营副将,掌管着上百条船只。
此刻吴平带着船队来到洪泽湖中,是奉陈越之命接引金声桓部从泗州撤退,每条沙船上只有操作船只和作战的水营士兵,基本上都是空船。
泗州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城池又,基本上是守不住的,陈越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再派金声桓守城的同时,早就准备好接应的撤退的人马。
从陆路撤退肯定不可行,泗州南面都是平原,根本躲不过清军骑兵的追杀。好在泗州就在淮河北侧,汴河从城内流过进入淮河,在泗州的东门开有水门。从水门接引城内人马出城,顺着淮河进入洪泽湖中,任凭清军再厉害,也无可奈何。而洪泽湖修在青清口修有河闸与与运河相同,通过清口,船队可以在洪泽湖运河之间移动。泗州的守军即可退到淮安或者扬州。
眼下船队已经到达了龟山,再往西就会进入淮河,很有可能被清军发现,为了撤退的隐蔽和安全,吴平下令船队暂时停在湖中,派出船进入淮河,去和泗州取得联系。
泗州城中,形势已经越来越危险。自从靠着缺口陷阱诱杀了两个牛录的八旗兵后,清军就像发了疯一样,对着泗州城狂攻不休。红衣大炮日夜不停不知疲倦的冲着城内开火,绿营兵和抓来的民夫从三面对城墙发起了狂攻,使得守军的伤亡越来越多。
现在金声桓嫡系的一营三千平南军已经损失了一千余,因为和清军的硬仗都是他们所打。而其他部明军伤亡也颇重,一番清点之后,几日的功夫军队损失已经超过了三千人,盱眙的张家兄弟投降了清军,原本两万军队现在只剩下一万出头。
再加上城墙已经被轰击的千疮百孔,出现了数处十几丈乃至数十丈的缺口,全靠着平南军中几十门虎蹲炮的封锁,以及城内军队的死战,才没让清军突破城中,不过在明眼人看来,泗州的失守已经成定局,只在时间的早晚而已。
这种情况下,城内军队人心浮动,特别是那些不属于平南军系统的军队,巨大的伤亡已经摧毁了他们的士气,若不是总督府一早宣布了对投降者的惩治段,凡事投降者其家眷必受到严惩,不定早就有人出城投降。
可是城内不仅有家在淮扬凤阳等大明治下士兵,还有如李栖凤、胡尚有、韩尚良这样的客军,他们的家远在四川、陕西,朝廷对哪里已经鞭长莫及。
对这些军队,金声桓命令密切监视,防范他们和城外的清军进行私通。
可是仗打成这个模样,他们投敌也是早晚的事,这年头什么国家朝廷,都不如自己的性命以及荣华富贵重要。
就在泗州岌岌可危之时,吴平派来的人进入了泗州,告诉金声桓接应的船队已经到了,让他准备撤退。
当金声桓召集城内诸将,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时,诸将顿时发出阵阵欢呼,心中的疑虑顿时一扫而空,原来他们并没有被当作炮灰,平南侯还惦记着大家!
城内有军队一万余,百姓也有三万多人,想仓促撤退并非容易。若是全军一哄而上抢着撤退,必然会给清军以可乘之。
金声桓下令,先让百姓们撤出,然后是那些地方军,最后则是平南军。然后按照实际情况,制定了先后次序,请刘肇基部为镇抚,监督整个撤离,对于不服从管理的军民,镇抚士兵可以直接斩杀。泗州给了清军沉重的杀伤,按照八旗军残暴的秉性,若是明军撤离,清军肯定会对百姓展开屠杀,所以陈越有命,必须得保证百姓的安全。
民心即是军心,平南军士兵大部分都是两淮子弟,只有爱护百姓才会得到士兵们的拥戴效忠。金声桓虽然对陈越的“妇人之仁”有些不解,却也只能从命。
而其他将领虽然对百姓比自己先撤颇有微言,可既然平南军留到了最后,他们也没什么可的。这种情况下,留在最后的必然伤亡最大。
鉴于接应的船只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人撤完,金声桓同时下令把城内所有木板门板集合起来,制成简易的木筏,淮河水流不急,靠着木筏也能撤离泗州。
清晨,正当清军例行开炮轰城之时,突然发现,一支长长的船队突然从东面驶了过来,靠在泗州城外的运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