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铁梅(1)
到了上初二的那个夏天,队长从公社里领回了五个知青。这五个知青来源不同,有北京的三个,有天津的两个。
队长特别奇怪地问那些知青“你们咋到俺们这地方上山下乡呢”
天津那俩知青一张嘴话,队长就明白了,口音跟他们这里有些像,敢情是从他们这儿出去的。
俩知青是堂姐妹,老家就是他们这里的,准确的,老家就是他们刘家村的。
一她们爷爷的名字,队长就知道了,声音里透着惊喜“哎呀,你们俩是他的孙女啊你爷爷挺好的”
徐丽珍是姐姐,笑嘻嘻地回答“挺好的,还老念叨老家呢”
徐丽华是妹妹,问队长“叔,我们没来过老家,您知道老栓爷爷家住哪儿不我爷爷让我们去看看三爷爷呢”
队长笑弯了眼睛“知道,知道。一个村儿的,咋不知道呢你爷爷跟老栓叔是亲兄弟,你们知道不”
就这么拉着家常进了村,直奔徐老栓家。还没进门就喊上了“老栓叔,你看俺给你带回谁来了”
正是午休的点儿,一大家子正坐在院子里吃西瓜呢,就见队长领了五个年轻人进了门。
徐老栓站起来问“这是”
徐丽珍和徐丽华立刻上前,甜甜地喊了一声“三爷爷”
一看这俩孩子的穿着打扮,一听这俩孩子的称呼,徐老栓一下子就明白了“是金柱家的还是银柱家的”
徐丽珍回答“三爷爷,我是金柱家的,叫丽珍。丽华是我二叔银柱家的。”
徐老栓哎呦着喊起来,李能赶紧招呼人坐下“坐下,坐下,这是到自个儿家了,快吃,可甜了还没吃饭吧奶奶给你们做饭去啊队长,你也在这里吃这仨子,也别走啊”
拿着西瓜往人里塞,一个都没落下。
从北京来的那三个男知青这才算是找到了存在感,瞧这一路上,队长光顾着跟从他们村子里出去的俩女生聊了,都忘了他们可是从北京来的。几个人抵抗不住李能的热情,一人拿了一块西瓜吃,真甜走了三里多路的燥热一扫而光。
队长痛快地接过来咬了一口“还是老栓叔家的日子好,这是从哪里买的啊俺也买一个去”
徐老栓生怕家里孩子出什么不该的来,急忙回答“灵灵她老师给的,是奖励她给学校出板报。”
队长自然是知道学校里有菜地果园的,只是不知道徐灵灵居然还能得到奖励,还是这么实惠的奖励。
夸了徐灵灵几句,这才把几个人的来历了。
徐老栓就“那就让俺家孙女住在俺家,不给队上添麻烦了。”
那三个可都是年轻的大伙子,跟他们住在一起,像什么样
队长挺高兴,这就是他到徐家来的目的“成,一会儿我让会计把她们姐俩的行李送来。”
几个知青带的行李不少,队长让会计赶了车,先给拉回来了。
“不用送,家里这么多人呢二柱三柱,你们俩跟着队长去,把你们侄女的行李拿回来,搁在俺西屋。”
刘香站起来“那俺去帮着大嫂做饭,好让娘收拾屋子。”
褚桂兰早就跟着李能做饭去了,刘香和丁红把孩子交给俩大的,进去忙活去了。
徐灵灵恍然大悟,可不,也该到了上山下乡的时候了。
从队长跟爷爷的聊天内容中她得出结论,这是他们公社接到的第一批知青,因为他们刘家村是个学习先进村,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才接了第一批知青。据后面还有呢
她不觉为自己素未谋面的大爷爷点个赞,你看人家多精明,知道躲不过去,干脆就把俩孙女送回老家,还有人照顾着,多好
两个姐姐都是刚高中毕业,大学不能考了,工作安排不了,只能上山下乡。好在爷爷托了人,把她们送回老家来,要不然还不知道会被派到哪里去。一看老家条件还挺不错,家里人都挺热情,一颗心算是彻底地放下了。
队长拒绝了在徐家吃饭的好意,带着三个男知青走了,谁家都不富裕,不好意思白吃人家的。见外人走了,徐灵灵溜到厨房,塞给她娘几个鸡蛋。
褚桂兰笑着点点她,知道这丫头鬼着呢,这是怕被人发现,等人家都走了才拿出来。
等把饭食端上桌子,徐丽珍俩姐妹都愣了,这不是老家吗不是农村吗怎么比她们家吃的都好就那炒鸡蛋,她们的妈可舍不得一下子炒那么多。
还是老家好啊俩姐妹接过三奶奶递过来的筷子,埋头大吃,早上就没吃饭,饿坏了。
把李能心疼的,虽然是头一次见面,可这是自家孩子,天生的亲近。
“瞧把孩子给饿的,都吃了啊,不够咱还有呢自个儿家,不跟奶奶客气啊。”
徐丽珍嘴里塞了馒头,笑眯眯地点头“嗯。”
接着吃,这炒鸡蛋真香。
目前在徐家,一家子顿顿都能吃白面的是徐老栓家和徐大柱家,都是徐灵灵的。至于二叔和三叔家,孩子们吃白面还没问题,大人们就不够了。主要是她忙不过来,她在长个子不错,可架不住家里人越来越多,孩子饭量也跟着长。
又加了这么俩能吃的姐姐,得,徐灵灵觉得吧,她奶奶家也快要加粗粮了。
不过很显然,李能根本不觉得吃粗粮有啥不好的。棒子面窝头算什么粗粮啊搁前几年,那个都吃不上
徐家人聪明,磨白面从来不在一个地方,附近这些村的磨坊轮流去,谁也看不出啥来。副食厂有加工面粉的业务,人家用电磨,快得很,出的面也好,那就换人去。
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五个知青就跟着一起出了工。俩女知青归徐家人教,那仨男知青也得有人带。都是没干过农活的,庄稼和草还分不清楚呢。
褚桂兰和刘香一人带着一个侄女,在玉米地里锄草,得把地教怎么拿锄头,从来没摸过。不到一个时,徐丽珍和徐丽华腰也酸了,也疼了,胳膊也不听使唤了。
“慢慢来,刚开始干活啊,都这样。”褚桂兰很有长辈风范,温声细语地安慰俩孩子。
刘香在旁边笑“你们俩先歇会儿,就这点儿活,俺们几个一会儿就干完了。”
队长给每人分配好了任务,一上午锄一亩地,锄不好扣工分。至于几个知青,暂时不给安排任务,等学好了再。
知青们虽然干活不行,但也有独特的优势,到晚上学习的时候,不愁没人读报纸了。
不但会读,还会解释。当然免不了有些跟村里人理解不一样的地方,但无法抵抗一群人的反驳,只能败北。徐家的俩姑娘从来不跟村里人争,人家有眼力见儿着呢,嘴还甜,见人就喊,一看就是老徐家的人,懂礼。那仨从北京来的男知青,刚开始还有些瞧不起人,在看到村里贴的标语之后,也不好意思自己学问高了。别的不,就那笔大字,他们就写不出来。后来听写大字的是一个还在上初中的姑娘,还是个才十周岁的姑娘,就更不话了。
男知青们开始从别的地方找存在感,别的不,光北京的建筑就够他们炫耀一阵子的。
这个时代的人对北京,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崇拜。每当男知青们起北海、景山、颐和园、广场、纪念碑、大会堂,满村子的人立刻停止一切争论,先听听再。
徐灵灵偶尔也去听一听,从他们嘴里怀念一下自己曾经学习多年的地方。后来发现那三个人嘴里,颠来复去就那几个地方来回,就再也没有兴趣了。
她最怀念的,是什刹海边上的烤肉季,也不知道这个时代被关门了没有。
不过,即便再关心,她也没有问那几个知青。她现在可是一个最远距离才到公社的农村姑娘,会写大字会画画,还勉强算个人爱好能得过去,直接出只有老北京才知道的烤肉季,那就太不合常理了。
到了冬天,队长又领了俩从省城来的知青。徐灵灵知道,大规模的上山下乡终于开始了。知青们被安排在村里一处废旧的院子里,院子的主人是个老光棍,在那三年的时候被饿死了,院子就空了下来,其破败程度可想而知。北京的仨知青来的时候是夏天,收拾屋子还挺方便。可到了省城来的这俩知青的时候,可是冬天,就连水都得自己到老井里去挑,其艰苦程度简直不足以为外人道。幸好队长长了个心眼,村里住不下,要了俩男知青,要不然还不知道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男知青们日子过得苦,尤其是过年不让回家,还要天天念报纸喊口号,就觉得更苦。等看到俩女知青吃饺子嗑瓜子还穿上了新衣服,更是苦上加苦。有意见还不敢提,以前试过,被护短的一村子人给骂的那叫一个惨,那时候也不管你从哪里来的了,这可是俺们村里的闺女,不能让你外人欺负。想起这些来,苦的比吃了二斤黄连还苦。
几个大伙子凑在一起,在外面呼啸的北风中,头一次体会到了白毛女的心酸,可算是明白为什么要让他们到农村来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了。这回可明白贫下中农的不容易了,明白的不能再明白了。
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有一个脆脆的声音在外面问“家里有人吗”
正想家的几个大伙子面面相觑,这是谁啊
只见一个姑娘怀里抱着个搪瓷缸子走了进来,哦,是那个会写大字的姑娘。
徐灵灵是来赚功德点的。啊,划掉不算,是来送温暖的。
几个知青跟她都熟。第一个原因是这姑娘从里到外地透着一股子伶俐劲儿,一点儿都不像个农村的姑娘,倒像是京城里头那些高门大户养出来的,跟他们几个话的时候也不用方言,直接用普通话,流利得很;第二个原因就是这姑娘挺热心,让她帮忙买个啥东西都没二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大方,常常给他们点儿农村特有的零食,像那个玉米粒炒的棒花,可比他们在城里吃到的香多了。
这是知青们的想法,相比之下徐灵灵跟他们交往的原因就简单多了,他们身上有功德点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