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又见天子刘协

A+A-

    一秒记住全本<ref="ttp://qrget="blnk">qnbenn,免费全本!

    韩炜将临淄城内该做的事都料理妥当,决定班师回朝,而后挥师汉中了。

    临行前,要将该留的人留下,该带走的带走。

    韩炜打开册封诏书,念诵道:“孤意,由韩凉为兖州牧、许褚为兖州兵马大都督、李通为副都督、辛毗为兖州别驾、吕虔为兖州治中;诸葛亮任青州牧,臧霸为青州兵马大都督、夏侯衡为青州别驾、夏侯尚为青州治中。其余人等各司其职,确保青、兖二州能早日恢复元气。”

    众文武齐声喊道:“臣等谨遵王命!”

    此次班师回长安,韩炜特地带上了高顺的陷阵营与乐进的折冲营,这两营精锐在平定青、兖二州的战役里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况且这样的精锐之师,必须以战养战,不能让他们歇着,一旦歇息,那盎然的战意必然会下降,倒不如让他们继续征战,以确保不失战心。

    大将方面有典韦、赵云、马超、黄忠、甘宁随行,这阵容华丽到无与伦比。

    起初众将还都看不上老将黄汉升,黄忠以天下无双的射术狠狠的打了他们的脸,纵观整个大凉谁的弓马本事能高过黄老爷子呢?

    韩炜也毫不吝啬的拜黄忠为镇西将军,赐爵南阳侯,随行王驾左右,免跪拜礼。

    黄忠没想到韩炜能如此重用自己,他万分感激韩炜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不光如此,儿子黄叙在长安医学院就诊几乎完全康复,这也是黄忠感恩韩炜的另一层重要因素。

    一路无书,韩炜的凯旋之师终抵长安。

    凉王班师回朝,这可是朝中一等一的大事!天子刘协,丞相贾诩,尚书令董昭率领文武百官早早等候。

    龙骧卫头前开路,紧随其后的便是大凉的王旗,那旗上两条栩栩如生飞龙盘旋在九曲黄河之上,正中间铁画银钩一般写着一个斗大的“凉”字。

    “凉”字旗之后紧跟着的是虎翼卫,与龙骧卫呼应。再来便是凉王韩炜的车驾,万胜战车之上端坐着一身戎装的韩炜,苍猊卧在侧,金雕斡旋于头顶,时不时便传来阵阵鹰击长空之声。之后是诸位王妃们的车驾,凯茂女骑拱卫两厢,亦是巾帼不让须眉。

    再往后是各营将领的旗号,典、赵、马、黄、甘等等。又有破军营、白马义从、车下虎士(锦帆)、陷阵营、折冲营等等精锐之师。

    大军浩浩荡荡,排场可谓空前绝后。

    天子刘协见状,心中不由得再一次胆战心惊,自从郿坞之变以后,他便没睡过一天安稳觉。今见韩炜归来,这阵仗如此浩大,自觉韩炜不会放过自己。

    马蹄声越来越近,刘协额头上的汗也是越流越多,身子也越发抖动的厉害。看着韩炜离自己越来越近,刘协觉得每看一眼这种阵仗都有万年之久,恐惧感笼罩着他。

    此时,文武百官中,不知是谁开的头儿,紧接着便是山呼海啸一发不可收拾:“恭迎凉王殿下凯旋归来恭迎凉王殿下凯旋归来”

    这无疑不是对天子刘协的一种折磨,如此场景不是正是:天下人皆知有凉王,不知有天子吗?

    就这么折磨着,刘协眼看韩炜下了车驾,朝自己走来。

    “臣,韩炜,见过陛下,万岁,万万岁!”韩炜随意拱,施了个礼。

    刘协险些站不稳,还好贾诩一把扶住了他。可此时的刘协好像丧失了语言能力一般。

    贾诩提醒道:“陛下陛下,凉王给陛下行礼呢。”

    刘协这才反应过来,连忙道:“凉王凯旋归来,还请受朕一拜。”

    韩炜用托住了刘协的肘关节,笑道:“呵呵,陛下这是何意啊?哪里有君拜臣之理呢?”

    “凉王文治武功,功震寰宇,理应受这一拜!”刘协求生欲望极其强大,硬是身躬九十度,给韩炜施礼。

    韩炜也不再多言,顺其自然的受了刘协一拜。而后,转身上了车驾,高声大喊:“进城!”

    在东汉年间最后的几任皇帝中,刘协的聪明睿智,是别的皇帝不能比的。

    他从就失去母亲,由董太后养大,对宫廷中的刀光剑影你争我夺,比别的皇子龙孙要懂得早,懂得多,自然也要出人头地一些。在逃难之中遇到韩炜,并且能够从容应对,不失皇家威严,就显露了少年老成的性格,那时候他才九岁。

    当年长安发生饥荒,谷一斛卖到五十万钱,易子相食屡见不鲜。

    刘协命令侍御史侯汶开仓济民,用米豆为饥民作糜粥,但饿死者并没减少。刘协怀疑所发米豆不实,亲自于御前量试,证实发放中确有克扣现象,于是下诏杖责侯汶。

    从此以后,米豆得以如实发放,使饥民们切实受到赈济,救活了不少人的命,不能不是做了件好事。这一年他只有十四岁,在这么的年龄,能有如此作为,是很不简单的。

    后来又多次与韩炜周旋,利用王允,拉拢刘备,到血诏盟成立,再到发动郿坞之变,不得不刘协做的足够优秀了,他心心念念匡扶汉室,除去韩炜。只可惜,他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每每以失败而告终。

    东汉在经过桓帝、灵帝的肆意挥霍,根基已经不稳,朝政大乱,至刘协继位时,大汉天下已经是群雄割据,谁上有兵,谁就可以左右朝廷。

    可叹刘协空有一身智谋,却逃不脱任人摆布的下场,要做一辈子子的傀儡,最后也不会摆脱被取代的命运。

    所谓:“传称鼎之为器,虽而重,故神之所宝,不可夺移。至令负而趋者,此亦穷运之归乎!天厌汉德久矣,山阳其何诛焉!”

    这是史书对刘协的评价。

    诚然,天命如此,人力实难违之,刘协可悲可叹,却也无奈了。

    天时、地利、人和,刘协不占其一,想成就千秋大业,可谓万难矣。他虽聪明,但在政治斗争中还是显得稚嫩,时、保密、方法都不够深思熟虑,注定他只能为一生傀儡,为亡国之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