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争先

A+A-

    樊楼之上,未央、曹佾、狄青三人相对而坐,一位位侍女把精美的美食美酒端了上来,络绎不绝,如同流水似的。

    未央与曹佾没有动,他们两个看着狄青如同饭桶一般,风卷残云般消灭一道道菜,甚至连一整个烤乳猪,都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就消灭掉。

    这哪是大宋的战神,不败的名将,简直就是饭桶好吗?

    未央牙酸不已,狄青却一点都不觉得半点不好意思,吃干抹净,灌了两三壶美酒,这才打了个饱嗝,满足道:“久在北地,很久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了,真是爽快啊!”

    未央无语道:“知道军队伙食差,但是狄帅身为三军统帅,不至于连一点好东西都不舍得吃吧?”

    狄青蔑视的看了未央一眼,找了根硬木棒,剔着牙道:“与子同袍,与子同食!身为统帅,岂能区别对待?若是我去吃肉喝酒,其他的将军效仿,短短时间内,军队就完了,这般军队,还能打什么胜仗?”

    未央竖起了大拇指,赞道:“好一个狄汉臣!若是不介意的话,我就叫你狄老哥吧!”

    狄青一点都不介意,大笑道:“同为将门一脉,当互相扶持,咱们也不用学文人那一套,有话就敞开了就是。”

    未央笑道:“既如此,那弟就不客气了。”

    “此次北征,只怕势在必行,三军统帅,非老哥莫属,弟的锦衣卫,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却是极为精锐,老哥还是要照顾一二。”

    狄青愕然,犹豫道:“老弟是想让老哥把你的锦衣卫放在后面?”

    未央一愣,旋即笑道:“狄老哥的哪里话,弟虽然不是纯粹的武人,但是如今也是将门众人,岂能避死衍生?我的意思,如果真打起来,是让锦衣卫当作前锋,而不是殿后。要知道我锦衣卫的战力,弟一句大言不惭的话,当时第一的名头,落在头上,一点都不过分。就算是大唐铁骑重生,也不见得能比的上我锦衣卫。”

    曹佾点头道:“二郎的一点都不错,若论战力,锦衣卫当属当世第一。”

    狄青嘿嘿一笑,颇为不信,能在短短数年就打造一只强军,身为兵家大家,狄青一点都不信,他认为未央当年深入辽国腹地,一定做了别的事情,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否则不可能全身而退,甚至整个锦衣卫,都只有一点点的损失,这太不符合常理了,干脆就是不可能。

    就算他有狙击枪这种神器,狄青觉得也不可能,因为狙击枪是单体攻击,不可能对抗千军万马。

    未央自然知道,自己是靠作弊的,不然以锦衣卫刚刚成军的水准,虽然收纳了沙门岛的悍匪以及杜家庄的精英,也不可能对抗一个国家的精锐。

    但是他自然不会对狄青这种事情的,这个秘密,只有他与苏八娘知道,至于其他人,还是不要知道的为好,不然平添烦恼,世人把自己当成神仙,那就不好了。

    未央悠然道:“狄老哥,此次大战,不别的,只要我锦衣卫出马,必然拔得头筹,至于其他的军队,以辽国皮室军的悍勇,只怕他们也抵挡不住吧?

    与其首战落败,不如让我锦衣卫出马,也能鼓舞士气。”

    狄青眉头大皱,如今的大宋军队,只有寥寥数支能征善战,其他的几乎都沦为附庸,将军们喝兵血的不少,导致军队怨声载道,失去了战力。

    狄青麾下的军队,就是少数能正面对抗辽国铁骑的,但是他也没有把握,能在几十万联军之前,做到不败。

    “未老弟,你跟老哥哥,是不是有什么秘密武器?不然就算是老哥哥愿意让你打头阵,只怕也有人不服啊。”

    未央轻蔑一笑道:“谁敢不服?这天下的军队之中,出了杨家军、王家军,还有老哥哥的军队,还有几支能抵挡辽国?我锦衣卫不避生死,甘为前驱,这是好事情,给他们一条活路,岂能不同意?老哥哥不必忧心。”

    狄青忽然笑道:“此事不必再议,咱们他日上战场再吧。今日你我欢聚,岂能这些事,老哥难得回来一趟,还是些好玩的,也省得老哥白来一趟。”

    未央微微一笑道:“起好玩的,自然是国舅爷知道的多,他是地主,还是国舅爷为我们分一二吧。”

    曹佾翻了个白眼,气哼哼的道:“玩个屁,这几年我被你的直道拖累,连花酒都没时间喝,哪有那个时间去玩?

    不过听潘肃那家伙养了几个戏班子,倒是不错,你们俩要是闲着实在没事,咱们去听听戏也不错。”

    狄青一听戏班子,顿时来了兴趣,不由笑道:“最近都有什么曲目?来听听?”

    曹佾笑道:“最风靡的,不外是三国演义还有西厢记,也不知何时兴盛起来的,如今大宋连平民百姓,都知道三英战吕布,还有崔莺莺了。

    不过曲目写的确实不错,尤其是三国演义,连圣人都找了好几次戏班子入宫呢。”

    未央老脸通红,不用,这种划时代的东西,肯定是他弄出来的,他原来只是为了应付几个老头子,没想打竟然传的如此之快,连圣人都痴迷起来了。

    好在没有人知道是他写的,不然还不知道会掀起什么风波呢。

    要是一般文人巴不得自己名扬天下呢,一朝闻名天下知!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啊!

    不过未央现在也不需要这种虚名了,他如今功成名就,所欠缺的只是资历罢了,对于文抄公这个工作,已经没有了什么兴趣,所以很少抄诗词之类,最多的便是科技类的知识,这几年着实在兴趣组的帮助下,写了不少书,至于都是些什么,他自己都快忘了。

    他觉得这几个话本,肯定是苏轼那个大嘴巴传出来的,书院其他的学子,还没有这个胆子,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把书院先生的东西传的满天下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