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章 送人
在太后的面前,皇子们的嫡福晋当然会扭成了一股绳,面对右翼亲王部落的女眷们挑衅,太后就当做什么都看不见。
康熙趁着会,让几位福晋们跟着回去,算是帮着巴图布赫来平息一些事情。
在费扬古的府邸,早早的准备好了一间守孝的房间,是希望巴图布赫能在这边彻底的静下心来。
“四福晋,左翼亲王要跟着您一起回娘家?”右翼亲王部落的女眷看向了清宴。
清宴睁大了水眸,瞧着对面的蒙古福晋,她们因为没能守孝的尴尬不过是一瞬间的事儿。
“呵呵,右翼亲王福晋,部落里面什么时候侧福晋来管理事务了?”五福晋瞧着右翼亲王福晋道。
刚才提出问题的,是右翼亲王的侧福晋,据,比嫡福晋要受宠很多,嫡福晋多为亲王出面解决事情,侧福晋则是陪伴在亲王的左右的。
啪!
右翼亲王福晋把茶杯重重的砸在了桌子上,侧福晋处处寻找存在感,现在,她们根本无法与在座的女眷们媲美,若是挤兑两句,她们还能草原上没了规矩,侧福晋出面的话,问题肯定会严重了。
“住嘴,是你能插嘴的地方吗?”右翼亲王福晋冷哼道。
侧福晋听了嫡福晋的训斥,眼圈顿时红了起来,若是有男儿在,肯定会觉得心疼的。
在场的女眷们,除了清宴外,谁家里没有那么一两个窝火的,对这些娇滴滴的女眷是最不屑的。
“收起你的眼泪来,在这里,可没有人能欣赏的。”右翼亲王福晋冷笑道。
八福晋觉罗氏卷着帕,到觉得这位侧福晋是能够拉拢的,在调查里面,侧福晋更能在右翼亲王的面前话呢。
“福晋是奴婢做错了!”侧福晋在太后的面前可不敢放肆,等待回理藩院后,再与页告状。
“娜仁托娅,你去把右翼亲王找来,哀家有话要问。”太后容忍不住了。
当初,董鄂妃是什么样子,太后印象太深了。
三福晋瞧着对面的侧福晋,有一种太过熟悉的感觉,自家侧福晋好像是类似的状况。
清宴抿嘴笑起来,果然是白花啊,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这些话,果然不一般呢。
片刻后,康熙带着皇子、宗室和蒙古的亲王等首领们来到了院落里面,娜仁托娅直接把情况了一下,大家都震惊了。
他们看向右翼亲王的眼神略微发生了转变,连巴图布赫都愣住了。
老亲王在时,时常会告知给巴图布赫,不论做什么,都要尊重嫡妻,若不是左翼亲王福晋不会教导孩子,让两个嫡子都长歪了,左翼亲王是不会放弃嫡子的。
一行人行礼后,太后没让右翼亲王侧福晋起身,众人落座后,侧福晋跪在了地毯上,那哀怨的眼神一直追随者右翼亲王。
“哀家是老了,不清楚的部落的事情了,右翼亲王福晋,你是嫡福晋,该拿出一些威严来,别什么事情都要让别人给你办好了。”太后太了解这些女眷的心思。
侧福晋是右翼亲王的心头好,难怪会要太后来出。
清宴坐在了一旁,听着太后前来发难。
“臣妇知错了,太后,臣妇实在无能,无法管教侧福晋,请太后赏赐嬷嬷来管教!”右翼亲王福晋的话,让女眷们喷茶了的。
皇子的妯娌们对视了一眼,来到京城后,右翼亲王福晋是学了不少的规矩,居然能出类似的话语,还是真让人错愕呢。
“好了,让苏沫儿过来。”太后瞧着娜仁托娅道。
苏沫儿已经被送出宫好几次了,是给太皇太后守灵,实际上,康熙是准备给她发配了。
如今,右翼亲王福晋请求赏赐下了嬷嬷,苏沫儿算是最合适的了。
苏沫儿?!
蒙古的福晋们错愕起来,这位据是太皇太后的心腹,在太皇太后离开后,一直在太后身边当差,怎么会赏赐回来呢?
稍晚,苏沫儿出现在了众人的视野里面,清宴抬首瞧着苏沫儿,一袭棕色的宫装,头发已经是花白了,脸上露出严肃的神色。
“苏姑姑,右翼亲王福晋想要求了一个教养嬷嬷,所以,哀家想起你来了,你不是时常,姑姑最大的心愿是想要回家看看,等到来年春日,你就随着右翼亲王福晋一起回草原,算是代替姑姑来完成这个心愿。”太后直接把话给死了。
清宴暗暗吃惊,太后居然能做到滴水不漏的。
胤禛暗自握住了清宴的,无声的安慰着她。
在深宫内能安全的生活几十年,太后的段绝对不,她平日里只是伪装的太好了,在胤禛眼中,只要不伤害到清宴和孩子们,胤禛不介意太后用段的。
“是!”苏沫儿清楚,若是敢反抗,康熙绝对不会再留了她了。
如今,蒙古部落那边已经与皇家渐行渐远了,苏沫儿清楚,太后绝对不会像主子那样好话了。
“太后娘娘,奴才会亲自去找教养嬷嬷,苏嬷嬷在太皇太后的身边服侍多年,又在您的身边服侍,奴才不敢领回去当教养嬷嬷,这有些过了。”右翼亲王当然不会收了。
苏沫儿在京城呆了几十年了,太皇太后和太后对蒙古的意见越发的大了,难保这位不会帮衬康熙的。
“右翼亲王,朕觉得皇额娘的建议很好,皇玛嬷一直都想要回去看看,朕前些年事情太多了,没有时间能带着皇玛嬷回去,等到她离开后,让苏嬷嬷去完成了这次的事情,算是极好的。”康熙在旁边瞧着边鼓。
不到一刻钟的功夫,清宴瞧着右翼亲王败下阵来,她心理很是开心,苏沫儿在京城的话,时常会找麻烦的。
临近晚宴时,康熙扶着太后往宴请的前殿走去,朝臣们已经在哪里等候了。
“四四,你巴图布赫过去的话,那些蒙古的亲王们会什么?”清宴好奇道。
“肯定是劝他回去的,咱们不用多理会,巴图布赫是有分寸的。”胤禛压低了声音叮嘱道。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