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变化

A+A-

    “卫岗乡建设施工队”并不完全属于乡里,准确来是类似后世的“股份公司”。

    谢岩以乡里的名义投了五千贯,挂了个“队正”的名头,常远以“执行队正”的名义处理所有事务。

    初始,愿意参加施工队的人只有“上河村”和“下河村”的,而且如果不是因为冯宝带队剿灭“云州叛军”,村民心存报恩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人愿意,道理很简单,每个加入者,需要出一贯钱,作为订制工具的费用,而实际上,这钱是投资,只是和村民解释不清楚,换了一个法而已。

    通过“洛阳”的商贾,冯宝采购了大批“石炭”和“铁矿石”,每天都有十余条船停靠在“涧河”南岸,不停地卸货

    冯宝的“炼钢炉”首先建成,初次点火即获得成功!第二天,谢岩带着张猛、许爰、杨登等人赶到冯宝那里,在众目睽睽之下,张猛的那把断了的宝刀,在炉中被熔化,化为一滩通红铁水,最后被倒入一个横刀形式的泥范中。

    张猛目瞪口呆之下更是惊喜万分,他毫不犹豫地找了把大铁锤,等铁水悄悄冷却,即开始锻打

    每个人只看到了最后的这个结果,可是谢岩知道,这座“炼钢炉”可谓是大唐最新科技的结晶。别的不,光是那依靠“涧河”水力带动的“鼓风”就让自己和冯宝伤透了脑筋。

    “涧河”较为平缓,水量也一般,几乎也没有什么落差,为了实现用水力带动,他们找人挖了一段五百米左右的半月形“人工河”,让“涧河”水半路拐个弯,人为制造出落差,而且有意的将挖出来的河道弄得很窄,以增大水压,并且还为之设计了一套半自动传动装置,这样才能实现不间断地向“炼钢炉”内吹风。

    为什么是“半自动装置”,其实很简单,没有弹簧啊,水力推进去,无法回弹,只能人工拉回来,即便这样,也大大得节省人力,只要日后造出弹簧,更改一些设计,就可以达到“全自动”的效果了。

    有了高炉、焦炭、和鼓风,“炼钢炉”终于产出了这个时代品质优良的钢铁。

    当高品质的铁锭出现在“洛阳”铁匠作坊里时,所有的铁匠铺都为之“疯狂”,纷纷要求订购。

    可冯宝卖给他们铁锭的时候,同时还给了他们一份订单,要求他们使用自己提供的铁锭打制工具和农具。

    订单自然来自于施工队,经过一段时间后,许多人发现,常远的施工队人数不多,但是在道路修建过程中,速度比旁人快许多,他们使用了新式工具,比如铁制的压路碾子,铁镐而且还用了许多大牲口,比如牛马。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工地上,谁都知道早完工意味着什么。于是很多原先的队纷纷自己组成“施工队”,等的施工队多到一定数量时,谢岩把带头的凑到一起,提出合并所有队,成立唯一的一支施工队时,众人倒也没什么意见,左右不过是换一个名头而已。

    “卫岗乡施工队”扩大后,人数过五千,事实上形成了,对“卫岗乡建设工程”的垄断,这种垄断并不是对市场,而是对人力的垄断,整个“洛阳”地区的人都知道,想干活挣钱,就去加入,反正来去自由,没约束,按天拿钱。

    因此,各家拿地的大户豪门,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将自己地块内的建设也交给施工队,巨大的工程量,丰厚的报酬,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甚至于连“长安”周边的人,也被吸引过来。

    常远按照谢岩提议,成立了一千多人“收割队”,定制了新式镰刀,专门奔赴乡里各村,帮助村里抢收粮食,以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

    质地优良的铁锭,终于被人放到了高长史案前,出身军中的他,自然明白它的意义何在。

    望着案上的铁锭,高长史不觉暗自苦恼,他早就知道了此物,更知道冯宝对铁锭的产量和使用量,有着严格控制,甚至“炼钢炉”那儿都有人日夜守卫,为的就是防止有人盗取。

    优质钢铁优先用于百姓生活的观点,他是和谢岩不谋而合的,大唐这些年威加海内,军队兵锋无双,库存军械无数,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把冯宝的优质钢铁拿去锻造兵器,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可是,监察御史是朝廷派来的,他拿来铁锭给自己,用意非常简单——那就是,你不上报,我就上报。

    高长史故作不知道地问了一下详情,最后:“此事非同可,当需上奏朝廷。”

    监察御史刚走,高长史马上叫来一名亲信,让他立刻带口信给谢岩:“铁锭一事,需汝自行上奏章阐明。”

    而高长史自己,则依旧如同上次一般,以私信方式,写给李绩,道尽详情以及自己的看法。

    谢岩知道此事拖不下去了,可是他预备给皇帝上的奏章里,还差一部分内容,此时单独为铁锭上书辩解,并不合适,但若是不闻不问,一来辜负高长史好意,二来也容易引起不明内情的李治不快。思前想后之下,谢岩决定,让王三狗跑一趟“长安”,以送茶叶为名直接去找王伏胜,请他给李治捎句话:“乡里之事,臣请陛下静待佳音,秋收结束之日,臣自当给陛下完美交待。”

    王伏胜是宦官,而且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哪里是想见就能见到的。

    可是,当听有人给他送茶叶时,王伏胜立马就问报信宦官道:“人在哪儿呢?”

    宫门外,王三狗提着一大一两罐茶叶,如同标枪一般站着不动,而且一站就有近一个时辰,引来周围禁兵纷纷侧目,心里暗自佩服。

    王伏胜认识王三狗,知道他是谢岩的贴身护卫,是以也不客套,直接问:“你家校尉有事?”

    王三狗先行一礼,递上茶叶罐后道:“这是我家校尉孝敬陛下和公公的茶叶。”完,他扫了一下四周,见无旁人,便压低声音了要带的话。

    王伏胜道:“回禀你家校尉,就陛下知道了。”

    王三狗心领神会,道声“谢”后,转身离开。

    王伏胜眼见他走后,回身进宫,才进入宫门,却看见一名老宦官站在门内。他认识那人,是皇后身边的总管宦官刘长海。

    “刘公公怎么会在此地?莫不是要出宫?”王伏胜主动上前打招呼道。

    “娘娘请你去一趟‘清宁宫’。”刘长海面无表情地道。

    王伏胜心里“咯噔”一下,他挺怕见皇后娘娘的,只是到了这一步,想躲也是躲不了,只能硬着头皮跟在刘长海后面,去了“清宁宫”。

    “王伏胜,你好大的架子啊,还得派人请你才肯来。”王皇后一上来就没给王伏胜好脸色。

    “娘娘恕罪,奴婢伺候陛下,分身乏术,难免少了给娘娘请安的会,以后一定改正。”王伏胜跪下道。

    “哼,你少拿陛下来事。”王皇后完,目光落在王伏胜身边的茶叶罐上,问:“此为何物?”

    王伏胜赶紧道:“这是‘新安县男’进献给陛下的茶叶。”

    “茶叶?”王皇后似乎有点不相信,示意刘长海过去看看。

    刘长海亲自拿起茶叶罐,先掂了掂分量,再打开看了一下,最后放下,回禀皇后道:“启禀娘娘,确实都是茶叶。”

    “看来你还算老实。”王皇后面色缓了一下,对王伏胜道:“起来吧。”

    “奴婢多谢娘娘。”王伏胜从地上爬起来道。

    “王伏胜,你可有听陛下对‘陈王’有何辞?”王皇后终于问出自己想知道的事。

    王伏胜道:“回娘娘话,陛下对‘陈王’殿下甚是爱护,初衷不该。”

    王皇后终于听到了“好消息”,脸色也更加温和了些,又问:“那你可知”

    王皇后故意没有完,眼睛却盯着王伏胜。

    王伏胜当然知道皇后问的“册立太子”一事,于是道:“陛下圣心独断,奴婢不知,只是,陛下有提过,今年是个好年景。”

    “喔——”王皇后轻轻点首,她听懂了,王伏胜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皇帝有意在今年‘册立太子’。”

    知道了想知道的事,王皇后自然没兴趣再下去,随口一句“累了”就把王伏胜给打发走了。

    出了“清宁宫”,王伏胜提着茶叶罐,边走边想:“幸亏这只是茶叶,要是里面装点别的东西,那可就麻烦大了。”一想到这,他不由得又想起当时在“驿站”的时候,谢岩告诉自己:“给公公送礼物,实在是有失体面,不如给公公留几件铺子,日后建设好,公公找人接收一下,以后也是有个产业不是。”

    如果以前,王伏胜还不觉得铺子有什么用,可当他亲眼目睹了“竞标会”上的疯狂,他意识到了土地和商业的价值,明白了那是怎样的一份“礼物”。

    不知不觉中,王伏胜走到了“甘露殿”,刚一靠近,马上有宦官跑过来道:“公公,陛下已经问过两次了。”

    王伏胜二话不,赶紧加快脚步,快步走进殿中。

    “你去哪儿啦?”李治正在看奏章,听到脚步声,抬头看了一眼,问道。

    “启禀陛下,谢县男进献了一些茶叶,还命人带了一句话。”

    “什么话?”李治放下奏章,道。

    王伏胜道:“谢县男‘秋收之后,将卫岗乡里事给陛下一个完美的交待’。”

    李治一句话也没,心想:“秋收之后?那之前呢,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