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恢复口赋

A+A-

    李利、贾诩和徐晃三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都在军队中待过,做起事情来,从不拖拉,雷厉风行。

    李利这边话一出口,贾诩就马上拉了徐晃在一起商量。麾下的兵马分成二十支,交待清楚之后,就拿了李利盖了太守大印的公文,分赴河东各地去宣读。

    李利这边开始动作的时候,各大世家的子弟们也都回了家中。他们和自己的族人汇报、商讨这一次的会见。

    贾逵见了他爷爷贾习,把事情细细一,而后就道:“大父,孙儿观那李利,非是常人。年未弱冠而官居太是其一。凉州军中将校无数,何以偏只有他能为太守?就算他是李傕之侄,莫非郭汜、张济等人便没子侄?其中必有隐情。

    李利年纪轻轻,麾下却有贾诩、徐晃。此二人一文一武,皆非俗流,却甘居李利之下。足见李利笼络人心的本事。此其二也。”

    贾习听完之后,微闭的眼皮抬起,看了贾逵一眼,笑眯眯的道:“得不错,那李利让贾诩来试探你等,欲拉拢你们出仕河东,你怎么想?”

    贾逵想了想,便道:“凉州军先有董卓,废帝迁都,声名狼藉。后有李郭诸将,反攻长安,残害忠良。其与董卓一脉相承,一丘之貉。在天下人心中,只怕是避之不及,又岂会为之所用?”

    贾习便道:“逵儿,董卓是董卓,诸将是诸将,不可混为一谈。凉州诸将起兵攻打长安,那是王允方寸自乱,空有煌煌大势却没把李、郭等人安抚好,因此才招祸上门。至于后来之事,凉州诸将立足未稳为了把持朝政不得不如此。只要接下来,凉州诸将不如董卓一般胡来,名义上,这天下事,就都由他们了算,你可懂得这个道理?”

    见贾逵若有所思,贾习又接着道:“你既然那李利非是常人,为何不提前结交?贾家到我父、祖一辈时衰落下来,想要翻身,只能寄托在你们辈一代身上。就算凉州诸将不得人心而败亡,将来也清算不到你的头上。本地士族辅佐太守治理地方,又有什么错?”

    其实贾习想向孙儿贾逵传达的意思就是,这天下终究是讲实力的,现在凉州系站在台上,管他名声如何,你就只能听他们的。当年董卓上台,朝廷这些大佬们不也只能屈服在他的淫威之下。贾氏家业,没有这份能耐去与李利对着干。就算是有掀翻凉州系的后来者,他们也无法去计较贾氏的举动。给李利效力就要清算,那这朝廷、这天下给凉州系效力的多了去了,能清算得过来?

    至于凉州系的名声,嘿,那玩意儿还真对贾家没影响。蔡邕被董卓所征,最后还因董卓而死,也没见损他名声半分。贾家只要持身以正,秉心以公,自然可以安然无事。

    但倘若这李利或者是凉州系真的成了事,那贾家跟着发达,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只要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汉家天下,已经病入膏肓没得救了。虽然有许多忠直之士在想着还要抢救一下,但更多的人却是在旁边冷眼旁观,就看朝廷什么时候咽下最后一口气。

    贾逵听完之后,就对爷爷贾习道:“那大父,孙儿这就去和贾文和联系?”

    贾习暗叹,逵儿还是太年轻,不够老练:“不,等贾诩主动上门时再应允他。”自己去和别人上门来请,份量自然不一样。上竿子的事情,贾习还不想让贾逵去做。

    不过,很快贾习就打自己的脸了。

    襄陵,因晋襄公葬于此而得名。这日,一骑快马滚滚而来,持了太守公文直入县寺,在见过襄陵县令后,又匆匆赶赴襄陵县内各处乡聚。

    很快,在凉州兵卒的监管下,县、乡三老都在宣读着新任太守李利的第一道政令:“奉太守李使君令:郡中口赋恢复旧制,自岁起征,4岁止,民年20钱。如律令!”

    布告张贴到了襄陵县中的每一处亭驿,有各级书吏在甲士的陪同下,摇头晃脑的向不识字的百姓进行解释。

    消息传开,百姓们麻木的脸上,终于浮现出了久违的一缕微笑。有孩子的家里,心中稍微松了一口气。没孩子的家里,也在考虑,是不是要开始生娃传宗接代了。一年23个钱,有时候可能就是逼得家里卖田卖地的原因。对于成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只能在土地里刨食的农民而言,一年下来,除掉田租和算赋,勉强混个温饱已经算是谢天谢地了。再要负担娃娃的口赋,真的是无能为力。

    现在李利免掉了岁以下孩童的口赋,还把口赋降到了20钱。对于许多百姓们来,真的是不吝于一场及时雨。孩子到了岁,不管男女,都可以给家里做事,砍樵,耕种都行,一年20个钱,想要赚回来,又会轻松许多。

    襄陵一片沸腾的时候,贾府也收到了这个消息。贾习听完家中管事的汇报之后,沉默半晌,方喟然叹道:“李太守真做大事之人也。”之前几任太守,都对郡内民生视而不见。哪里会像李利一样,上台就搞事,还真如他的字惠民一样,真的是惠民政策。

    贾习忙传了贾逵来,对他道:“逵儿,你这就去安邑,往见李太守,告诉他,襄陵贾氏愿意出仕河东。速去!”

    贾逵啊的一声,想不明白,为什么前几天还在等贾诩再度登门,现在却又要急急送上门去了。

    贾习也懒得解释,只催贾逵速去:“快去,莫要落在诸家之后。”以贾习对其他几家的了解,估计他们也反应过来了。贾家在几家中,此时势力最弱,要跑在了后面,贾逵的发展只怕要落后一步了。所以他赶紧催促贾逵去安邑,想来就算是他不解释,路上贾逵自己也能想明白。

    贾逵听了祖父的,也不敢怠慢,忙忙收拾了下,便带着下人,一路赶往安邑。

    贾习所料的没错,随着各路人马的宣传,河东诸县顿时就躁动起来,诸家子弟一看,卧槽,和贾习的反应都差不多。赶紧的,都赶去安邑抱李利的大腿去了。

    他们敏锐的意识到了,河东正在面临一场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要想保护家族的利益,要想别掉队,那就只能紧紧跟随太守李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