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竷人三人如书
赵太平喜欢观察周遭的人和事,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先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即便是在大隋王朝之内,即便是在一府一郡县的地界,当地的风土人情也不一样,甚至在同一个村镇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
这些不同的风土人情,其实大多数人都不会太在意,但赵太平却每到一处都很上心,他觉得在在处处都有不同的道理,甚至有些道理比那圣贤书上写得还要妙。
书上的道理往往都很大,家国天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得上。可在街头巷尾的道理不同,往往是多且,而且还很繁杂,但是这些道理却跟普通人最近。
赵太平找了一个并不大的客栈,纵然这里并不大,可里面住的读书人去依然不少。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多数去参加春闱的人身上的银子并不是十分充裕。
大隋王朝这些年也算是太平的,可再太平的日子,贫富的差距总归是有的,而且在众多参加春闱的举子之中,这种贫富的差距更为明显。有些人能够锦衣玉食,有些人则只能布衣青褂。
进了客栈,赵太平才知道,这里的人之所以多还是有一个原因,这里虽然没有入住什么才子文豪,却曾经出过一位进士,且那位进士仕途还挺平顺,最高做到了御史。那可是不的官,即便是在京畿之地,也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了。
赵太平等人选了几间丙字号客房,花的却是乙字号客房的价格。
其实赵太平他们也可以去找些人家住宿,但是赵太平觉得该跟这些读书人走近些,多看看他们平时都做什么,多听听他们平时都什么。就算他自己做不了读书人,起码能学学样子。
陆行云其实是不太适应的,他倒也不是多讨厌读书人,只是舞枪弄棒习惯了,突然身边多出了那么多读书人,总会觉得有些别扭。
水灵倒是出奇的没有什么反对的言辞,也许是因为他虽然不像火灵是文运书香所化,却也被赵太平和火灵每日熏陶,多少有了些读书的心思吧。
火灵自然就更没有什么意见了,她甚至比赵太平更愿意亲近那些读书人。无论那些人读书如何,只要是读书了,身上多少会沾染一些文运,这便是火灵这个文运书香所演化出来的蛟龙之属愿意亲近的原因。
入住之后,赵太平却没有听到朗朗上口的读书声,这多少让他有些失望,不过得到火灵的解释后,倒觉得也挺好。
备考途中,每个人的时间都很珍贵,学塾的读书声是很好,朗朗上口而且很整齐,但前提是大家都在读一本书,那只适用于蒙童初学,对于已经准备赶赴大隋京城去参加春闱的读书人,明显是不适用的。
客栈里本来就人多嘈杂,若是人人开口读书,且读的都不是一本书,那场面当真是难以想像的。
赵太平其实也不是不懂,只不过他对于读书的认识始终没有太过深入,其实他自己看书的时候也不会大声诵读,怕惊扰了别人,也怕自己读得不好。
住进客栈的第二天,赵太平的心情忽然好起来了,因为这家客栈里虽然没有出了名才子,可入住于此准备去付春闱的读书人却自发组织了一场文会。
所谓的文会,其实就是以文会友,诗词歌赋各显其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学识,同时也能够汲取更多人的知识学问,相互印证,也不失为一种快速提升自己的辅助段。
参加文会的人很多,几乎客栈中所有的读书人都到了,甚至还有不少路过客栈的读书人也挤到了大厅之中。
客栈的掌柜的自然乐见其成,实际上他巴不得每天都来这一场文会,那样他这客栈可是能赚不少白花花的银子的。
赵太平、陆行云、火灵和水灵也混在人群之中,在大厅的中间,不时有人出自己的治世之道,有些人会迎来一片赞许,也有人会引得众人沉思。
陆行云是看热闹的,觉得这样的文会其实也挺好玩,可是看的时间久了,还是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毕竟是一帮读书人打嘴仗,且多鼓吹,并不像武夫切磋那么爽利。
水灵的眼神一直不定,不知是想要干什么,但是他一直没有惹麻烦的意思,赵太平看着倒是还挺放心。
火灵一开始还挺开心,读书人聚在一起,诗词歌赋的,肯定会有些能让人拾起来的东西,可是随着那些读书人开始高谈阔论,她便觉得有些无趣了,再到后来就有些厌烦了。
原因其实呢很简单,火灵是书香文运所化,书上的大道理她自然懂得不少。那些读书人所讨论的,她也知道是好道理,可是谈来谈去也就是那么个道理,好像跟这个世界也没多大点关系。其中倒是也不乏一些劝善济世的道理,若是她灵智初开那会儿也许会认同,可在经历了那么多事之后,她觉得那些道理的人也并不高明。
火灵觉得还是自家公子的道理比较能落到实处,对人对事不能一概而论,好人做了一件坏事,该不该死?坏人做了一件好事,那能不能活?凡事都不可能太绝对,但是有两点可以去参考,那就是这个人的本来心意,还有就是所造成的后果,精打细算,才有可能去得出一个接近正确的结果,而且那个结果只能是接近正确,而非绝对正确。
眼前这些读书人,才情或许不少,道理也讲得挺大,可他们没有意识到,那些道理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没有考虑圣贤人写圣贤书,传下那些圣贤道理的真实境况和心态,或者是接近真实的境况和心态。这就让他们所言的道理空泛无力,讲的人觉得自己是讲明白了,听的人不是一头雾水就是会错了意。当然了,讲的人本来也没得真意,听的人只能是错上加错了。
所以,火灵觉得有些道理还是先得弄清楚了,不完全正确,起码要接近无错了再讲,而且还得慎之又慎。
读书人的道理尤其不能有太大的偏差,因为现在这个世道,世人多将读书人视作是一种楷模,他们的道理也被很多人视为千金不换。这就可怕了,一个贩夫走卒句话,哪怕是错的甚至是大奸大恶也没几个人能听到,听了能信的人就更少,而地位特殊的读书人却不同。因为读书人的路注定与寻常的贩夫走卒不同,其中一些有功名的,不是治理一方就是编书纂传,一言一行都是有分量的。哪怕没有功名的,最后开个私塾教化蒙童,其言行见解也会对很多人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读书人的道理是对是错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很多人读书读到后面就变得惜字如金了,不是他们知道的道理少,也不是高傲了,自然也不是什么返璞归真,只是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这个身边的世道造成太多的影响,若是对的还好,若是错的,那后果就严重了。
现在火灵所遇到的多是这年轻的读书人,意气风发,这无可厚非,但道理难免有些草率了。
“真是有趣,一个个的连开裆裤都没脱掉呢,道理倒是讲的挺大,火灵你是不是觉得挺失望的?”水灵今天就是来看热闹的,他选了一个相对僻静,视野也好的地方,一直看笑话,当然也想看火灵失望的样子,结果真的如愿以偿了,见火灵皱着眉头,便以心声调侃起来。
火灵没有什么,事实上她自己也失望,也不怪水灵调侃。
“这些人的年龄都不大,对所言的道理理解得虽然有些片面了,但是那些道理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只要他们以后还能细细打磨,不定还真有大用的。”赵太平将火灵和水灵拉到身边,其实他今日收益反而事最多的。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赵太平走的路不算少了,他觉得每到一个地方,见识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都像是在读一本书。如今在这个不大的客栈里所发生的事也像是一本书,字理行间所的并不只有那些真真假假、好好坏坏的道理,还有人。
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经历的事情也不同,有的顺遂有的坎坷,但奇怪的是有些人生顺遂的人,反而怨气更大,而那些经历坎坷的人,有不少倒是积极向上的。
所以无论是人还是这个世道,其实赵太平都愿意去多看看,那些怨气大的人也许并不是心中多不平,而那些看起来积极向上的人,也并非就一直心气平和,每个人都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来的是不同的自己。换作是别人,这些东西想想都累,可是赵太平却愿意去多想想,通过那些人的一言一行,来为自己查缺补漏。这样的事情,其实赵太平在九鼎镇的时候就一直在做,有时候他觉得自己比眼前的读书人幸运,这得感谢他的娘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