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歪打正着

A+A-

    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任何事都有相对的一面。

    当明军骑兵押着金声桓派出突围的六百骑兵出现在东门外时。

    刚才用完早饭,就闻“噩耗”的金声桓软倒在椅子上,连声叹道,完了这下完了。

    这六百骑兵被俘,代表着没有增援、不知敌情的道墟粮仓必定会被明军攻下。

    更代表着沥海清军主力将会在三天后,因缺粮而崩溃。

    那绍兴城还有什么守住的希望和意义?

    金声桓喟然一叹,由此产生了归降的念头,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随即,绍兴城清军向城下射出一封降书。

    当张国维捏着书信,兴匆匆地来到吴争面前时,吴争正蹩着眉头在看地图。

    “吴争,金声桓答应降了。”张国维确实很兴奋,在他看来,能保住绍兴这座古城、让百姓们不被战争所牵累,这才是王师该行之事。

    可吴争的反应很沉闷,只是“唔”了一声,甚至连头都没抬。

    张国维一愣,脸上笑意渐敛,担忧地问道:“怎么了,不会是出了什么事吧?”

    吴争答道:“没出什么事,张公不必担心。”

    “那那你为何这般神情?”

    吴争总算是抬起头了,“刚刚传周大虎问了昨日瓜沥之战,据他的描述,与他对抗的清军,伤亡并不大,而且是有序撤退,称不上溃退,这支清军战力彪悍,大约有四、五千人,照道理不管它有何图谋,都应该在周大虎之前撤回绍兴城与金声桓会合,可到现在,已经过去个时辰了,却毫无这支清军的消息。”

    张国维虽是文人出身,可身为兵部尚书经年,基本军事常识还是有的。

    这样一支四、五千人的清军没有了踪迹,这代表着什么,他心里一清二楚。

    无论何时、何地,这支军队的出现都会影响、左右绍兴府战局。

    张国维也有些急了,“那该立即派出斥候,四处侦察才是。”

    吴争点头安慰道:“我已经派了,张公也不必太担心,绍兴府不大,就算他们上天入地,也会被揪出来的想必不久之后,就会有回报。”

    张国维稍安心了些,问道:“按王得仁的交待,这支清军主将是原江宁府总兵柯永盛所率,他是清廷一员宿将,没有可能率军溃逃出绍兴府吧?”

    吴争道:“我担心的也是这点,他索性逃出绍兴府去,我也就懒得理会了,可关键是这支清军如果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对我发难,那就会惹出大麻烦。”

    张国维沉吟道:“柯永盛此次撤退,本就显得有些古怪,照周大虎所,柯永盛应该还有一战之能,是不该从瓜沥撤退的这样看来,柯永盛此举必有图谋啊。”

    “是啊,我也这么想。”吴争指着地图道,“可绍兴府八县,没有值得他宁可放弃瓜沥为代价,也要赶去的目标啊,如今绍兴府瓜沥、平岗山、沥海三处战场,瓜沥、平岗山战斗都已经结束,只剩下沥海,而沥海清军兵力并不亚于明军,如果柯永盛放弃瓜沥只是想增援沥海没这必要啊?”

    张国维踌躇道:“吴争,会不会柯永盛想到的也是道墟粮仓?”

    张国维随口一句话,让吴争悚然一惊,背后有冷汗渗出。

    与张国维双目对视,二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喊道:“要糟!”

    吴争急道:“来人,立即令骑兵人不下马,马不卸鞍,原地整肃待命。”

    然后转头道:“张公,此事非事可,关乎战事成败,我得亲自率军前往!”

    张国维也急了,连忙道:“那绍兴城金声桓归降怎么办?”

    吴争一边往外走,一边道:“条件他应下了,就按此办,张公全权受降就是对了,要快,就算金声桓突然提出什么额外要求,先答应就是,只要我军占了绍兴城,就算道墟之战有不测,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张国维应道:“正如你所言,只要绍兴城在握,我军就是不败之局,所以若事不可为,你得立即返回,万万不可意气用事。”

    吴争心中一暖,他知道张国维是担心他的安危,于是笑道:“张公放心,吴争又不是第一次上战场了,况且我部都是骑兵,打不过,跑还是可以的。”

    张国维也笑了起来,他同样知道,只要吴争不意气用事,那么依仗骑兵,撤回绍兴城应该不是难事。

    。

    其实吴争与张国维都错了,猜错了柯永盛的想法。

    柯永盛之所以撤退,不是因为惧战,象他这种清廷的宿将,也不可能有降明的意思。

    他撤退,主要还是出于对金声桓不派兵增援瓜沥而引起的猜疑。

    也就是,柯永盛是有预谋地撤退,撤向沥海,去控制沥海清军主力,从而得到抗衡明军、制约金声桓的主动权。

    显然,他此时已经逼退厉如海、鲁之域部,达到了目的,同样顺利接了沥海清军的指挥权。

    而他在控制沥海战局之后的下一步作战思路,就是取得道墟粮仓的控制权,这原本是金声桓管辖下的。

    也就是张国维和吴争虽然猜错了柯永盛的撤兵原因,但却因错就错地蒙对了金声桓的下一步动作,但,但吴争依旧估算错了柯永盛对道墟粮仓志在必得的决心。

    也难怪嘛,沥海二万多清军与沥海明军厮杀两天,虽有数千伤亡,但也就占比一成多,没到伤筋动骨的程度,加上柯永盛四、五千人的会合,等于清军又瞬间满血了。

    这二万多人一天的粮食消耗可不是数,加上沥海本就是一片海涂,就明军筑为要隘,可除了渔民,也没有什么商业,清军就算想就地取食,也不可能。

    那么,道墟粮仓得失对清军的意义,哪怕用生死存亡来形容,也不为过。

    柯永盛派出一支三千人的偏师前往道墟,但这只是第一支,他派了两支军队,第二支有六千人,用意无非是运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