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蒙学
出了西跨院,外宅二门处早有一名童抱着贾琮的书包用具在等候着了。
“铁”贾琮根据脑海中的记忆,试探性的叫了一声。
捧书童这才回过神来,看见是贾琮到了,哈腰笑道:“三爷早。”
这童自然就是张氏的儿子,贾琮的贴身厮周铁了。
贾琮微微点了点头,问道:“书本笔墨可曾带齐了?”
“三爷放心,齐着呢。”周铁虽是贾琮的乳兄弟,奈何身份差距如此,所以在贾琮跟前总是心翼翼的样子。
“前面走着”虽然脑中对去家塾的道路还有些模糊的映像,但贾琮还是不着痕迹的命令周铁在前面带路。
来到课室,只见大大许多贾氏子弟都已经先到了,贾琮没心思与这些屁孩胡闹,径直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然而不防就被一个与自己差不多大的孩童拦住了肩膀:“琮哥儿,如何这许久不来,听你是病了,可曾大好了,要知道你不在,我一人玩起来也没意思。”
贾琮扭头一看,发现拦着自己话的却正是自己以前的朋友贾环,由于二人都是庶出,同样又都是不爱读书的,所以一直算是比较好的朋友。
然而此时的贾琮终非原来的贾琮,只见他不着痕迹的挣脱一边,道:“多谢环哥儿挂心了,病了一遭,如今已无大碍,只不过我来时看见先生就在后面,环哥儿你还是快回去坐好,免的又触了霉头。”
倒不是贾琮看不起贾环,只不过如今他六七岁的身子里住的是一名二十多岁的灵魂,自然不习惯再与贾环这样的顽童亲热。
听见先生顷刻会来,贾环眨眼之间就蹦回了自己的座位,也令贾琮悄悄的松了一口气。
如今在贾府书房中教授课业的是一名寓居京城准备考举的秀才先生,姓吴,为人不仅懂得变通,且颇有学识,只不过运气不佳,所以如今五十多岁尚不曾中举,但是教授贾氏子弟蒙学却是足够的。
这个时代孩童启蒙读书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古文观止,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笠翁对韵,直到把这些蒙学读通透,然后才会正式开读四书五经。
如今朝廷以文章取士,所以四书五经就是进学为官的敲门砖。
不多时,吴秀才进来,先是检查了一遍昨日留下的功课,一阵褒贬之后,对着贾琮道:“你因病缺了一段课程,我们却不能因你一人而误了进度,闲事自己要多多用功,不懂之处也可以来问我。”
贾琮连忙点头应是,吴秀才这才开始讲授今日的课业。
就在满室蒙童大声跟着吴秀才朗读之际,突然门角姗姗来迟一位粉雕玉琢的公子哥。
贾宝玉?果然生的好样貌,竟与书中写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面,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一样。
只见迟到的贾宝玉对着吴秀才弯腰一礼,然而吴秀才却正眼看也不看他一眼,贾宝玉只得讪讪自己走进座位,掏出书本声的跟读起来。
一个时辰之后,上午课毕,吴秀才留下下午的功课就离开了。
先生一走,课室里的顽童们顿时就三五成群的嬉闹起来。
贾琮默默的收拾着自己的笔墨课本,看着多数孩童都围绕在贾宝玉的左右奉承不已,心中微叹:谁孩子就不是势利眼。
反倒是贾环带着一个更些的孩童来到了贾琮的旁边,道:“我们可不能同他比,纵然上课迟到先生也不会责罚,换做我等这心岂不打烂。”
贾琮才想起贾环的旁边的可不正是贾兰,于是笑着道:“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羡慕迟到不受罚又有何好处。”
只不过这话一,不仅贾兰一脸古怪的看着贾琮,就是贾环也在嘀咕:“这话你还是我的好兄弟吗?”满脸不相信的样子。
这时贾琮才想起,自己以前貌似也是一个不爱上学的,又哪有资格上面那句话,换做是贾兰来还差不多。
“哈哈,走了,走了。”贾琮只得打个哈哈掩饰过去,然后三人相邀离开了家塾。
之后谢绝了贾环热情的一再相邀去外面胡闹,贾琮独自回到自己的院。
此时张氏不在,丫头秋雨立刻端上了茶水,然后接过贾琮的书包道:“三爷,今儿如何把这笨重的笔墨课本都带回来了,往日你不是嫌它们碍事,都是让铁收着的吗?”
额看来往日的贾琮确实是不喜读书的,就连书本都是让厮带着,然后每日上学去时拿着应应景,如今的贾琮前世好歹是中文硕士学历,自然不能够再同往日那般厮混度日。
而且上午吴秀才授课时,贾琮发现自己一个后世的中文硕士,如今来重读古代蒙学,简直就是轻而易举,简直就是在欺负古人,这岂不就是自己穿越自带的金指嘛。
有金指不用,那可是要天诛地灭的!
纵然后世通用的是简体字与白话文,但是这繁体字与古文,又如何能够难得到一个堂堂华夏的中文硕士呢?
贾琮盘坐在炕上,把毡布书包里的课本全部拿了出来,然后先从三字经看起,接着读百家姓,然后是千字文一遍过后,贾琮发现自己竟然把这些启蒙书本全部能够背下了。
难道是穿越还有增加记忆的功能,还是这一世有了两世人的记忆能力!
管他呢,既来之则安之,有了后世的记忆,这红楼世界还不任自己遨游。
窗外的天空阴沉沉的,深秋的寒风呜呜吹打着院中的花草,然而屋内贾琮的心情却是一片阳光。
对了,先生还留有一百个字的功课未写呢,“秋雨,进来为我磨墨”
在秋雨不可思议的目光中,贾琮气势十足的提笔开始在竹纸上着墨写字。
良久之后,在秋雨满怀笑意的目光之下,贾琮看着案竹纸上那些歪歪扭扭的毛笔字,不由的有些脸颊发烧。
如此看来,练习毛笔字反倒是贾琮目前迫在眉睫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