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崛起

A+A-

    第四十九章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崛起

    945年月5日,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战后的日本一片狼藉,诸多城市到处都是瓦砾废墟,百姓流离失所,经济瘫痪。当时有专家认为,日本恢复战前水平需要00年的时间。但日本仅仅用了20多年时间就迅速崛起,重返世界强国之列。

    日本战败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按照波茨坦公告精神发布了两个文件,阐明了占领和改造日本的目标与政策。

    一个是美国政府于945年9月22日公布的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方针,另一个是945年月日由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向盟军司令官发布的投降后初期对盟国最高司令官占领及管理日本的基本指令。

    文件指出:日本所面临的经济上的“苦难境地”,“是日本自身行为的直接结果”,盟国不负担“恢复日本所蒙受损害的责任”,“日本在着重建物质生产的同时”,必须“彻底改革其经济活动及经济制度”。

    伴随着这两个文件的出台,美国占领当局旨在铲除日本****的社会经济基础,对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民主化”改革。

    改革首先从修改宪法开始。新宪法第9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战争段。

    在政治改革上,新宪法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一切统治权的权力。同时,废除辅佐天皇的枢密院、贵族院及天皇制的军部。

    946年月日,裕仁天皇发表人间宣言,宣布自己不是神而是人,自我否定其所拥有的神权。

    改革取消了贵族院,设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均由20岁以上男女公民直接选举产生。新宪法第4条规定,“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关和唯一的立法关”,修改宪法、制定法律、审议预算、任命总理大臣等一切重大问题均由国会决定。

    在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的基础上,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

    二战结束后,共同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同盟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源和设备。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从资金上给予贷款支持。

    在政治上,由于有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获得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在经济上,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尽管日本在二战中遭到了严重的战争创伤,但并没有遭到实质性的破坏,日本虽然丢掉了海外殖民地和外围的几个岛屿,仍然保持着领土的完整。虽然日本本土遭到轰炸,工厂、械以及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遭到严重损毁,但人才和科技还在,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注入,很快就能进行重建。

    在美国大力扶持下,使得日本很快恢复了生产。同时,由于日本依附于美国,日本的国外市场大大拓展,获得原材料也更加便捷,直接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从94年开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目的是用这种循环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在94-94年中,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946年日本产煤224万吨,94年达到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到94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当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成为美国在朝鲜战争中补给线和中转站,在此期间,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巨额的军需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到955年,除“外贸”一项外,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

    除了美国的扶持之外,日本战后的“农地改革”对缓解日本战后的粮食危和稳定局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战后在农村实行的“农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当中,日本政府把改革前属于地主的土地强制收购,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有的地方仅相当于一双靴子或一袋烟的钱)卖给无地或少地农民。日本首相吉田茂称“日本的农地改革为非共产主义世界进行得最彻底的土地改革”。

    战后日本佃农与寄生地主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寄生地主害怕土地改革而开始大规模夺取佃农的土地,佃农的反抗也十分激烈,导致日本农村存在发生革命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占领军和日本政府加快了土地改革的进度。

    改革前,日本的佃租地有236万多町步(町步约合公顷),占全部耕地的45%左右。无地或少地的06万多户农民佃耕这些土地,需要向地主缴纳收获量50~0%的地租,佃农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由于战后空前的粮食危,土地和粮食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日本政府继945年2月2日公布第一次农地改革法后,在盟军总司令部的敦促下,又于946年0月2日发布了第二次农地改革法。

    根据该法,政府征购49万町步地主、寺院、神社、教会的土地,加上军用地和其他国有地,列入改革的土地共93万多町步。经改革,44万多户佃农和少地农民买到99万多町步土地。自耕地增加到465万多町步,占全部耕地的9%。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增加到54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佃农和半佃农减少到223万多户,占3%。

    通过农地改革,寄生地主阶级被彻底消灭,调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民参与农村管理,稳定了日本战后农村的政治基础,缓和了因为土地制度而带来的农村矛盾;改革保护了自耕农,加强了对耕地转移买卖的限制,有利于农长期保有土地耕种。

    从国家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来,大量土地转移给个人耕种,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大生产。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地价开始不断上涨,高地价成为农地让渡的主要障碍,致使日本经济在高速增长中出现了畸形的土地问题。高地价严重影响了经济开发。而土地投不断推高土地价格上涨,不仅损害了工业开发、城市建设,也是导致日本经济泡沫化的重要因素。

    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而人才的储备离不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日本历史上有过两次重大教育改革,第一次是明治五年(2年),改革的指导思想旨在“富国强兵”;第二次改革是在二战后的一九四七年,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中心思想是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贯彻经济至上主义。

    日本学者认为,第一次教育改革的最大贡献是发挥了对全民的启蒙作用,它使日本人掌握了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教养,扫除了国民中的愚昧和无知,学校成为传播现代文明的窗口。但是,从教育内容来看,日本所进行的是忠君爱国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特别是战争时期,教育完全抹煞了个人的价值,,一切从属于国家意图,使国家教育成为对外侵略扩张服务的一种段。

    日本战后进行的第二次教育改革效仿美国的教育模式,试图把少年儿童从国家主义桎梏下解放出来。战后盟军总司令部连续发出指令,要求排除教育领域中的*******,禁止用神道进行宣传和教育。国民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为9年。通过教育开发“人材资源”,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日本战后的改革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通过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本是战败国,把国防交给了美国,日本得以全力发展经济,这是日本经济能够腾飞的一个巨大优势。

    但是,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还是依赖自己的科技实力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全民的集体主义精神。

    自956年起,到93年,日本进入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36%。这个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此时期,日本工业生产增长6倍,对外贸易从965年开始出现顺差,到93年年中增长35倍。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

    进入七八十年代,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件大事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一是93年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二是93年底到95年,西方世界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普遍经济危;三是99年到9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发的经济危。经过这“两次经济危”和“一次石油危”,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急剧下降。八九十年代,由于受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亚洲金融危的影响,日本经济继续下滑,并引起日本内阁的频繁变更。为了扭转本国经济低靡状态,近年来,日本开始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资源少、附加产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大量消耗资源、消耗劳动和产生公害的重、化工业。同时,在经济政策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即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把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车、电子、精密械、航空、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另外,不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坚持“科学技术立国”,努力迈向“自立自主技术时代”。

    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风云变幻,不管日本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如何,但日本的科学技术和日本人的“大和民族”精神都是不容忽视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