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司马懿
“那就行,第二和第三个计策一起施行,至于一个就算了。”王旭瞬间拍板,在这个有些儿戏的地方,决定了未来的路。
几天后,薛仁贵带着大军回返,天山之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虽然攻下匈奴没有耗费一兵一卒,但是除了军队,在寻找苍龙军尸体的时候,竟然遇到了特大血崩,一下子竟然损失了数千人。
没办法,薛仁贵让军队不到武王级别的不准上到五分之一,只能在下方寻找,因此几乎没有损失。
但是这些武林中人以及世家为了贪图奖励,直接就上去了。
哪怕是薛仁贵、刘綎两位半神也阻止不了如此强大的血崩。
血崩完之后,竟然是一只生存与天山之上的雪狼,修为达到了恐怖的半神级。
薛仁贵与刘綎两人联,都讨不了便宜,这里可是雪狼的主场,领域的威力加强了好几倍。
而且这些人虽然是不听薛仁贵的建议,但是毕竟是为了找苍龙军将士的尸首而牺牲的,补偿还是要给的。
“奉孝,我让你统计的东西统计出来了吗?”王旭笑道。
郭嘉微微一笑,道:“王上,隐部全力出动,能统计的都已经统计出来了。”
“嗯!拿给我看看!”王旭接过书籍,打开一看,满意的点了点头。
“曹操,字孟德现任丞相,麾下猛将:夏侯惇、夏侯渊、典韦、许褚、杨大眼、何元庆、曹洪、曹彰、曹真”
“麾下统帅:徐达、曹仁、曹休、徐晃于禁、李典、乐进”
“麾下谋臣:荀彧、张良、程昱、陈群、戏志才、司马懿。”
“不确定人物:杨广、杨修、杨林、裴元庆、史万岁。”
“司马懿!”王旭眉头一皱,司马懿最终还是归了曹操,这个历史上有些争议的人物。
有人司马懿比不上诸葛亮,有人司马懿比诸葛亮厉害。
最为争议的就是空城计。
谁都听过诸葛亮摆“空城计”的故事,估计各位从时侯就心里纳闷:那个司马懿为什么竟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呢?
难道他真就那么弱智?司马懿与诸葛亮屡屡交锋,互有胜负,显然智力不比诸葛孔明低到哪儿去。
似乎不能仅仅用“多疑”二字作为司马懿突然撤兵的惟一理由。那样,似乎总显得过于草率了,况且也难圆其。
连一个中等智商的人,只要他稍微地去想一想,比如,派出一支部队先行攻入城去试探一下;
或干脆派大兵先将空城包围起来再(反止他司马懿下带着十五万大兵,而当时蜀方正遭惨败,已不可能组织起任何强大的反击了)。
倒要瞧你诸葛亮这琴,究竟能弹到几时?这些个连我们普通人都能想得到的、显而易见的现成办法,那一向以能征善战且老谋深算着称的司马懿,竟然全都没有想到。
面对眼前的那座空城,司马懿所做出的惟一反应竟是——退兵!太反常了!
而这反常行为的背后,莫非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道的玄?
司马懿在“空城”一役中的反常举措,或许只有在那“空城”之外的更大空间里,我们才能寻找到合理的解。
我们知道,司马懿这个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充满着艰险的。他时常遭人嫉妒,政敌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的牵制。
曹操在世时,就对司马懿一向很有戒心。他曾对华歆:“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曹丕即位后,司马懿一度被新主重用,青云直上,做官做到了骠骑大将军。
后来到了曹睿做皇帝时,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在战场上成为诸葛亮的劲敌。
战场上的数度交锋,诸葛亮是充分领教过司马懿的厉害的。但中国人的“聪明”就体现在,打仗也好,竞争也罢,不喜欢凭“实力”,不喜欢靠“真本事”。
好比这诸葛亮吧,他就不太愿真刀真枪地去跟司马懿干。这诸葛亮每每遇到强劲敌时,通常更喜欢跟对搞阴谋。
这不,他仅是利用曹睿对司马懿的猜疑,稍稍使了那么点儿坏,就把这堂堂的司马大将军给拉下了马。
诸葛亮使出的坏点子叫“反间计”。他派人到洛阳等地散布司马懿谋反的谣言,同时又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
曹睿果然信以为真。而朝中司马懿的那班同僚们,像很多中国人这种时候通常都会表现的那样,纷纷地对他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真正肯替他求情话的,极少。幸亏大将军曹真可惜他司马懿是个难得人才,上奏力保,司马懿才侥幸捡了一条命。
但那显赫的职位自然是保不住的,他便只得回家去养老了。风云变幻,诸葛亮出祁山伐魏,屡败曹军,曹魏全军上上下下,没有人能是诸葛亮的对。
眼看着,曹魏的江山就危险了。魏国面临着的严重危,使魏主决定重新起用司马懿。
而那本来已打算着要老死家乡的司马懿,在这曹魏国难当头之际,竟然戏剧性地时来运转了。
司马懿是何等样人。经此大起大落,他何尝还不明白,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能临危授命被任命为“平西都督”,在某种意义上讲,竟全靠的是诸葛亮的“功劳”。
因为满朝的文武,此时只有他司马懿可在疆场上与诸葛亮去一较高低。
有诸葛亮一天在,他司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敌就奈何他不得。而如果哪天诸葛亮一旦不在了在“空城”里虚张声势的诸葛亮虽然势单力孤,此时虽正是歼之灭之的大好时,但老于世故、深谋远虑的司马懿,这时候却不能不去考虑许多战场之外的东西。
比如,在一旦魏军大获全胜灭掉蜀国后,自己个人的生死存亡。很显然,一旦抓住了诸葛亮,魏国面临的大敌也就不复存在了。
既然魏国不再有致命的死敌,自己也便失去了独特的价值,就很可能会在动不动就激烈地“内耗”的朝廷中,再一次被政敌们置之死地。
中国的事儿往往就是这样,很多东西不是干不成的,而是当事人出于各自的某些切身的利害考虑,有意地设置障碍,成心地不愿去干成它。
而在中国的传统与现实中,形形色色的“内耗”,也向来都是一道异常可怕的“风景”。
老于世故的“人精”司马懿,又如何敢无视之?断然地决定不进“空城”,放宿敌诸葛孔明一马,岂不是同时也就为自己留出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朝中残酷的倾轧与“内耗”,或许不能不成为这位“平西都督”作出一项决定时,无法不时时去反复掂量与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是他的“工作环境与背景”。
他司马大将军虽已赶到了“空城”的城下,虽已眼看着胜券在握了,但就在此时,我们看到的却是,书中的司马懿,竟突如其来地下令撤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