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钱真的很重要
“是啊,这确实出现了问题!”
“如果新币要和汉朝的五铢钱,一对一的话,便可倒推出我们的标准来。”
徐福再次起身,他的心里也开始算起账来。
翁仲有点尴尬了,他作为起草币制的大臣,竟然连钱币换算标准,都没有弄清楚。
新币的启用,不仅仅要在新朝内部实施。
更重要的是,将来要与汉朝等异国进行公平的贸易。
如果不能同“国际接轨”,那岂不是闭门造车,最后贻笑大方了吗?
而且新朝损失的是“真金白银”,难道能指望别人是“睁眼瞎”,主动来上当吃亏吗?
公平交易,永远是贸易的基本法则。
议事厅里从未有过这样的气氛,大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好像学生学计算题一般。
百官互相之间计算着“试题”,最后形成了一条意见
新朝的货币标准是什么?
问题提交给了皇上,当然要由他来最后定夺。
徐福反复思忖着,他最后一锤定音。
“一斤等于一金等于一万钱,新朝以‘金’作为基准货币单位。”
“好,皇上圣明!”
百官齐声称颂,新朝最终达成了共识。
翁仲又马上开始调整年秩的标准,并很快在朝会上宣布道
“皇上年秩俸百金百万钱!”
“丞相年秩俸五十万钱,太尉年秩俸五十万钱,御史大夫年秩俸十万钱。”
“太常等九卿,年秩俸从九万钱到一万钱不等。”
三公九卿的大事算是尘埃落地了,但徐福心中想的更多是百姓的事情。
“自古民以食为天,百姓若能丰衣足食,才是国之根本。”
“我朝要在内部开展自由、平等的贸易往来,新币要在民间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徐福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要建立一种,以货币等价交换为基础的经济方式。
“赵大人,你的超级大船多少钱能买一艘?”
徐福突然在朝堂上发问,他明着是在问赵明,实则又引出了一个话题。
这便是货物如何定价和如何购买的问题。
赵明被问得瞠目结舌,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当然朝堂上的所有人,都被问住了。
“大家可以大胆地测算一下,我徐福可不真买,我也买不起啊!”
“哈哈!”
徐福的话把百官逗笑了,大家纷纷开始预测着结果。
“我想最少也要一百金,百万钱才可以!”
“这怎么够呢?要一千金,也不算多!”
“这个还真不好啊!”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可谁都不敢站出来,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没底。
“大家出的价从百万到千万不等,这至少明了两点。”
“其一,出价没有低于百万的,明大船的价值不菲,大家心里起码有个底线。”
“其二,出价相差十倍以上,明大家对如何定价,心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
徐福一语中的,情况确实如此。
“要想给一艘大船准确地定价,便要从造船的源头开始起。”
徐福要给大家算一笔细账,也要算一笔大帐。
“造一艘大船需要多少木材,多少钢铁,多少布匹和绳索等材料?”
“需要多少船工,船工每人每日的吃食是多少,船工又有不同的等级。”
“高级师傅和学徒干一天活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如何给他们的劳动定价?”
徐福的账还没有算完,百官已经个个睁大了眼睛,惊呆了!
“世上的事情,难道要这么来算账啊?”
“单从造船所用的材料来算,就不简单。木材是我朝共有的,属于公有。”
“朝廷便要‘购买’,按木材的品种和优劣来定价,所有的支出和收入都要‘入账’。”
“钢铁是尚清岛的工匠打造的,朝廷便要按价去购买,支付给他们报酬。”
“等到大家把所有的账都算清楚了,才能准确地给大船定一个卖价!”
徐福的一番高论,就像玄学一样,让百官如坠云中。
“完大的,我们再来的,比如粮食和蔬菜。”
徐福意犹未尽,他要将看似深奥的“货币经济学”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出来。
徐福不是后世的经济学教授,他的这些想法和观念,完全来自于他的潜意识。
“粮食现在依然是共有的,但粮农在土地上付出了艰辛的劳作,他们是不是也该有报酬?”
“当然所有的土地都是朝廷的,属于公有的财产。”
“那么粮农就要在取得收获的同时,给朝廷缴纳‘赋税’。”
“而我们每个人要从粮农里去购买粮食,粮农也有了收入,便可以购买其他生活资料。”
“皇上的意思是,新币就像一只会飞的海鸥,在大家里飞来飞去,最后便回到了鸟巢。”
雷鹏打的比方令人发笑,但似乎也点出了问题的本质。
“雷将军的妙啊!”
徐福拍称快。
“雷将军出了货币的实际意义,便是流通!再流通!”
“哦!”
众人好像也听明白了,经过这样一番讲解,大家对新币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
接下来的事情,便是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新币实施办法。
这个办法一定要“接地气”,讲究实用效果,起到新币应有的作用才行。
为此,徐福深谋远虑,要在新朝成立一个全新的构,专门来负责这件事情。
“制定新币实施办法,将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新朝即刻成立‘造办处’,由御史大夫令狐风亲自负责。”
“令狐御史兼任‘大司农’,下设‘少府’等职位,共同来完成。”
“造办处要从新币的选矿、冶炼、铸造、发放等环节入,全程监控督办。”
“还要尽快制定出我朝的第一部‘物价’法典,在全体百姓之中实施。”
要完成这样一件伟大的创举,肯定要举全朝之力才行。
徐福给了令狐风最大的权利,让他自由抽调人员,制定实施细则。
博学多才的令狐御史,此刻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
令狐一时间也不知如何下,但皇上对他如此信任,令狐绝不会辜负了皇上。
既然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令狐便不能急躁,他要用心来思考才行。
深入各行各业,走入田间地头,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去做“调查研究”。
这无疑是解决问题,最正确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就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