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端午吃粽子

A+A-

    蝉声起,夏意浓。

    近来天气渐热,口中泛泛无味,食欲消减,金水府邸中众人也清减不少。

    已经有贩挑着窖冰,挨街沿坊叫卖。金水府邸不像长公主府有自己的冰窖,须得日日请人送冰上门。幸而府中人不多,供应倒也及时。

    今年是闰年,有两个五月,第二个五月便是闰五月。按照惯例,国朝的端阳节是放在闰五月过的。

    苏蘅正趴在美人塌上的几前描香缨上的花样子,手边冰镇着一碟紫黑饱满的桑葚,想起来便吃几个。

    她描好一张双蝶绕莲,搁下笔,对着光抖落抖落,自觉颇满意,哼着调,交给绣娘按照样子去绣。

    绣好的花样做成巧袋兜,菖蒲、朱砂、雄黄、熏草、艾叶等物料晒干,碾作细茸,以香药相和,装入袋兜中,再系上五彩络子,这便是一枚可以端阳节时佩戴在身上的香缨。

    阿翘和阿罗一边将五色丝线编成络子,系在香缨上,完成最后一道工序。

    听见苏蘅在一旁哼着调,两个丫头不时抬头,偷笑着交换眼神——自那晚从“沧浪”水阁回来后,娘子心情似乎格外得好。

    苏蘅这边画完了花样子,颇感无聊。见丫鬟们做的差不多了,她便站起来,伸个懒腰,随手拿了个梅红匣子,将这些巧香缨装进去,“我们去将这些分派给下人们吧。”

    自端阳节前三日开始,早市上便有店家开始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等芳香辟邪之物,家家钉簪铺陈于门首。

    金水官邸的檐廊门楣上,都钉上了黄微绿翠的菖蒲叶,一路行去,空气里都是植物清亮透明的气息。

    主母给下人们派香缨亦是传统,都“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一个个精致香缨分派到各人手中,无不是道谢后立马喜滋滋戴上。

    天蓝云高,彩线轻缠红玉臂,符斜挂绿云鬟。节日的气氛顿时就从物器中传递到了人的身上。

    走到厨房,阿池正俯身在偌大的水池里冲洗新鲜箬叶。张春娘正和一众帮厨将泡好的雪白江米倒进大木盆,拌上酱油。

    此前苏蘅做饭烫伤了手,张春娘是什么也不敢再让她下厨了,道是若再出什么事,叫长公主和都尉知道,万万担不起这个责任,只能请辞谢罪。

    阿翘本担心娘子固执,最讨厌别人威胁她。春娘这样讲,苏蘅未必肯答应,到时候春娘下不来台怎生是好?

    可是没想到苏蘅笑眯眯就答应了,也不争,只道:“春娘你放心吧,在伤好以前,我不下厨便是。”

    张春娘见苏蘅竟这样轻易松口,自己也不必请辞了,暗道声阿弥陀佛。至于伤好之后的事,那便到时候再。

    但张春娘只是不敢让苏蘅亲手做餐食,却拦不住隔三差五送来的食单,以及随后负手悠悠转进来看上一看的苏蘅本人。

    这边张春娘正按照苏蘅送来的食单准备:甜粽子是枣馅儿的,放凉了以后蘸蜂蜜和白糖吃。材料简单,包得纤细瘦长,连成一串,直接下锅大火咕嘟煮上。

    见苏蘅走进来,张春娘及一众下人起身行礼。

    张春娘笑问:“娘子怎么没有去金明池看赛龙舟?”看看外面的天气,又觉得自己多问了。

    今年端阳节格外热,别是苏蘅愿意窝在府里不出门,就连下人们也是能不出门则不出门呢。唯有郎君要上朝会,早出晚归的,辛苦得很。

    苏蘅想吃的咸粽子也很简单,是板栗鸡肉粽和蛋黄鲜肉粽。准备好材料,春娘这便开始包。

    苏蘅一进来,就闻到了熟悉的粽香。

    端午节可算得上苏蘅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不为别的,就为这一口粽子。

    时候,家里过端午节很少自己包粽子,大都是父母从街上买几个回来应应景,也没什么节日仪式感。

    街边的粽子掺了过多的碱面,煮得微黄软滩,吃不出什么味道。

    以至于在时候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蘅听老师讲屈原的故事时,都有一个疑惑:把这么难吃的东西扔进汨罗江,老百姓凭啥保证水里的蛟龙会去吃粽子而不去吃屈原啊?

    长大以后,苏蘅不信邪,自己第一次正正经经地做了次蛋黄肉粽。

    三张箬叶重叠像扇面似的捻开,扭成漏斗状,捞一把圆糯米,填进油汪汪红彤彤的鸭蛋黄和拿酱油、糖、黄酒隔夜腌过的肋条五花肉,再捞一层薄薄的糯米封上顶。

    绑粽子的绳子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蔡澜大师的比喻妙极,“要像初恋时握着对方的手,柔软而坚定。”苏蘅学着包成四角菱形,也不太规整,只保证四个犄角不漏就成。

    火咕嘟焖煮了一晚上,早上起来满屋子都是粽子香。迫不及待地拿着还烫手的肉粽,解开棉绳,剥开清香箬衣,露出里面褐红透亮的粽肉。

    一口下去,直接咬到馅儿。五花肉的肥油完全融化进了温润的糯米,略透明,糯软不糜,咸蛋黄沙沙的,又正好解了油腻。

    那份儿恰到好处的惊艳,真是难以忘怀。

    及至以后再吃到内馅儿再豪华丰富的大粽子,譬如什么腊肠瑶柱、野山菌松露、火腿排骨,都不如这一口简简单单的蛋黄大肉粽。

    这时枣粽已经煮好,春娘用筷子高高挑起一串泡进冰水过凉后,自然是先献给苏蘅尝尝鲜。

    如果咸粽是内心戏复杂的花花大少,那么甜粽就是清新可人的良家少女。

    瘦长的粽子又又俏,剥开一个,清清白白。

    枣嵌在里面犹如红玛瑙,浇上一勺上回做的玫瑰花蜜,便是北方人常吃的蜂蜜凉粽子。

    又凉甜,又滑糯,夏天吃最好。

    春娘手下利索,两种不同口味的咸粽以形状区分。板栗鸡肉粽包成枕头状,蛋黄五花肉粽却包作苏蘅前世从未见过的形状,又大又饱满,煮熟以后好似……一只只大猪蹄子。

    苏蘅问阿翘,阿翘倒是见怪不怪,道:“这就是猪蹄粽子呀,我们家乡就常包。”

    苏蘅不禁噗嗤一声笑出来。

    众人不知道苏蘅笑什么,苏蘅便又开始讲些所谓的“古书”上看来的内容——古书什么的当然是不存在的,她讲的全是前世看过的书。

    “那书上写道,男子受了伤,被青衣少女所救。男子养病时想吃粽子,少女早已对他芳心暗许,自然没有不答应的,连夜就做了甜咸两色粽子,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火腿鲜肉,美味无比。”

    “那男子又高兴又感动,大快朵颐。少女本是幽静孤绝的性子,不沾染任何红尘是非,心上人吃得快活,她便在旁边沉默写字。这少女不想让男子知道自己的心事,于是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偏生那男子用粽叶粘了一张,便看到了她写的话。”

    “写的什么啊?”

    苏蘅讲的故事总是格外吸引人,从前根本没听过,比瓦子里的书先生讲得还有趣。

    众人听着,不由放下手中活计,竖起耳朵听下文。

    苏蘅叹了一口气,“写的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下人们虽没怎么读过书,但是结合语境,还是能明白大概意思的。有人连忙问道:“那这男子最后和这少女在一起了么?”

    苏蘅摇摇头,叹了口气,“那男子不仅在家乡早已有了情深义重的爱人,身边红颜知己亦有无数,怎么轮得到这沉默寡言的少女啊。”

    “所以我猜,那少女给这男子做的粽子,大概就是你们常吃的猪蹄粽吧。”苏蘅眯眼微笑,时常作惊人之语,“大猪蹄子啊,在书上,就是薄情寡性的男人。”

    众人觉得娘子懂得真多,读的书也真多,有新见!

    崇拜之余,大家不由发散思维,纷纷附和,踊跃贡献八卦。

    “这么来,那巷口刘掌柜就很是个大猪蹄子!老婆子还躺在病床上呢,便纳了个妖妖娆娆的烟花女子做妾!”

    “就是!我们家乡那个王贡生也是个猪蹄子,岳家供他读书,考上进士便大摇大摆休妻,那副趾高气扬的嘴脸哟,你气人不气人?!”

    “我还听,有人月月抛金撒银地去勾栏里,自家孩子病了,却道没钱治病,这不是大猪蹄子是什么?”

    ……

    最后有婢子幽幽道:“如今大猪蹄子遍地跑,像我们家郎君这样的,又年轻,又好看,又是进士及第,还得官家器重,着实是不多了。”

    这婢子的口吻略带憧憬,旁边一圈人鸡啄米似地点头赞同,“我们家郎君哟,那可是千里挑一的好人才。”“可不是,要不然金明池边一溜的进士,官家为什么只选郎君作咱们郡君的夫婿呢?”

    苏蘅听着,双手往胸前一兜,嗯?怎么听着薛恪比她人气还高?

    有人升华主题,接道:“娘子什么‘鸡见菌子,狐狸不喜’,我瞧我们家郎君才是真菌子,大菌子!”

    苏蘅在脑袋里想想薛恪那张矜冷肃雅的俊脸,旁边忽然配上几朵滴溜儿圆的浅黄野菌子,怎么还有点可爱呢?

    粽子煮好,将近日暮。

    算算薛恪也该回来了,苏蘅命人每种口味挑几个,攒一食盒送去给他。

    自从新婚之夜阿寿拿宋辽使臣之间的冰冷外交关系比喻苏蘅和薛恪,府中的下人越看越像,暗戳戳地便希望两人关系也能有所缓和。

    从前苏蘅吃东西,很少想到薛恪,怎么今天破天荒的体贴起来了呢?

    下人们见娘子如此,不由面面相觑,眼底有压抑不住的兴奋。

    这些事苏蘅也是后来才知道的,然后回头一想这些诡异的兴奋眼神,叹了口气,这难道……就是CP粉的心情吗?

    见阿寿去送粽子,苏蘅便带着阿翘,怡怡然地去紫藤萝下的秋千椅上乘凉去了。

    苏蘅不知道的是,她下午随口讲话的故事已经在下人间传开,大家捧着新鲜出锅的热粽子窝在阴凉处歇闲,边吃边聊,越传越歪。

    等薛恪回来时,从送粽子的阿寿那里,听到的版本已经是“郡君,男人都是大猪蹄子。只有郎君是菌子,狐狸见了也喜欢。”

    完全牛头不对马嘴的版本。

    要是苏蘅本人听到阿寿的话,估计会气得要捶阿寿。

    可是薛恪这样聪明,凭着阿寿这样叫人摸不着头脑的只言片语,竟拼凑出了原句。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阿寿见郎君不话,疑心自己是不是错话了,大着胆子抬头。

    薛恪的脸上,静静的,挂着一抹极淡极淡的笑意,“你回去告诉她,这粽子,味道很好。”

    作者有话要:  ·苏蘅讲的故事是杨过和程英。

    ·宋代端午习俗参考《东京梦华录》和百度。那时候多吃甜粽子,咸粽子也有,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