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张友士看起来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 贾放把话放出来,他立即着手,与老邵和姜夫子三人各自分配了任务, 马上开始推进人口统计的工作。
统计主要以户为单位,登记户主和每户成员的信息。如有孑然一身, 并无父母妻室子女的, 也作为一户, 被贾放命名为“单身户”, 单独进行登记。
在登记过程中, 贾放从贤良祠里带来了很多上等高丽纸裁制的空白簿子, 簿子的封面统一印上了“户口簿”三个大字, 封面的右上角还盖了一个编号。每本簿子的编号都是唯一的。
张友士等人每登记一户,便使用一本户口簿,在簿子扉页上写下户主的姓氏, 然后在接下来的每一页上填写每户成员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婚配与否等基础信息。
与此同时, 张友士等人手里也在登记一本“人口登记册”, 上面的信息却比这户口簿上要多一些,多出的内容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特别技能、身体健康状况、有无宿疾之类。
所有这些信息都填完之后,登记册由张友士等人保管,户口簿却是发到户主手里的。
“这给咱做甚?”一个来自余江的新移民疑惑地问。
“这是你们的户籍证明,有这东西,桃源寨就承认你们是这里的乡民。”张友士温和地解释。
“哦……”移民们听明白了, 可还是不明白这东西的权威到底体现在哪里。“俺们以前可不这样,里正承认咱是咱就是了。”
“这里的规矩不大一样, 你只有自己手持册子,而且册子在我们这里有留底,才算数的。除此之外, 谁了也没用。”
听张友士得严格,乡民们不仅咋舌:“这么严啊!”
“家中有人口变动,生老病死,都需要到寨里来登记。”张友士继续解释,“娶媳妇嫁女也是一样,登记一下就行了。”
“那要是张家的闺女嫁到了李家去,没出寨子,也要登记吗?”
“一样要。张家登记一个户口迁出,李家登记一个迁入就行了。”张友士随口答,心里还有些得意。
贾放一跟他起这“户口簿”,他马上就想明白了该怎么运作。只要有了这户口簿和人口登记册,这桃源寨将近五千人口,一切就都在贾放的掌握之中。
一念及此,张友士不仅对贾放生出佩服之心,心想这不愧是荣国公府的子弟,只一招,就能把所有人口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
但是贾放要这样管理人口,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是要抽人头税?
张友士看了看自己在人口登记册上登记的内容,可不只有人丁的数目,连这些乡民们会不会铁、能不能做木工,甚至妇人能不能纺织,会不会绣花都登记上去了。
应该不只是抽人头税这么简单吧。
张友士、老邵和姜夫子三人一同领了这“人口登记”的差事。但老邵和姜夫子身上都还有其他的差事,所以张友士一人的任务最重。
但是他在三人之中,恐怕也是脑子最快最灵光的,在登记人口的时候,从新移民之中发掘了几个上过几天学塾,能写字会算的,立即把这些人都挑了出来,把登记人口的全部流程都教给他们,让他们帮着一起做,速度立时翻倍。
原本贾放预计要十天左右才能完成的人口登记工作,不到五天就完成了。
*
在这五天里,贾放并没有出门“郊游”,而是在和陶村长、秦里正两人一起商议“桃源寨”未来的规划。
在贾放看来,“桃源寨”和“桃源村”是有区别的。“寨”是当地对“寨堡”的简称。士绅阶层,在拥有了土地与领民之后,往往建立起独立的势力范围区域,在区域内推行自治——也就是当起了土皇帝。
而一个寨子下面,则可以再分出若干个自然村。原本桃源寨只有桃源村村民的时候,寨与村是一体。但现在外界迁来了三四倍于桃源村的人口,要桃源村“吸纳”外来移民,显然有点儿不现实。
“我的算,是将余江迁入的乡亲们,分成四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都是与桃源村平级的行政单位。”贾放对秦里正。
秦里正虽然不大懂贾放口中的“行政”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是能大致明白贾放的算。
他点着头道:“三爷的是正理。余江来的人,原本就差不多是四个里的乡民。”
将移民们分成四个村,也就是把他们分成和桃源村规模差不多大的村落,这样大家规模都差不多,桃源村的土著面对新移民,心里上没啥太大的落差。
谁知贾放摇摇头:“不会按照余江的四个里分村。而是全部乱重编。重新组成四个村。”
秦里正“啊”的一声张开了口,心想眼前这个少年看着年岁不大,行事却颇为老辣。也不晓得是不是旁边这个陶村长教的。
余江过来近四千的移民,实话也不是各个都认得,有些人家原本也隔得挺远的。贾放这样把各户乱了重分,原本一些邻里会抱团的,现在就抱不起来了。而一些人家原本就有宿怨的,也隔得远远的。俗话“远香近臭”,这样一下子少了很多矛盾。
陶村长则坐在贾放身边笑呵呵地听着,这消息似乎让他很安心。
贾放看看面前两人都没有什么异议,就继续他的安排:“至于新的四个行政村,村长的人选,目前由我指定人员暂代。三个月以后,由各村自行推举。”
秦里正又是“啊”了一声。原本他以为自己至少能当其中一个村的村长,谁晓得贾放竟然让村人自行推举——他要是被分去了一个谁都不认识的新村子,谁会推举他啊?
贾放一见到秦里正这副表情就开始笑:“秦老丈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嘛!”
“暂代村长的人选里,肯定有你。你又德高望重,有这三个月的代理时期,村里即便是不熟悉你的人也肯定会对你心生佩服。未来各项村务我还要劳烦你。”贾放着冲秦里正拱了拱手。
秦里正心里登时觉得稳多了,也赶紧冲贾放拱拱手:“不敢不敢,三爷客气了。”
谁晓得这事儿刚刚翻篇,贾放又抛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决策:“我会将村里的土地重新分配。桃源村将让出三分之一的土地。”
秦里正再次:“啊——”
很多人都在猜想贾放会重新分配桃源村的土地,包括桃源村的土著,也都在惴惴不安地猜想:熟地就这么多,贾放究竟会分多少给外来的移民。
但到底,这些田地都是贾放的,贾放怎么分,他们都没有三道四的权力。
但是谁也没想到,贾放竟然只给了新移民三分之一的土地,而他们的人口,是桃源村土著的四倍啊!
桃源村种植稻米的熟地现在是相对富裕的,一年两季稻,所产的粮食供应五千人轻轻松松,有一些田地还能轮休。
但是贾放只让桃源村让出三分之一的土地,那余江来的新移民却万万没办法用这些田地养活自己的。
秦里正一想到这里,立即“噗通”一声,向贾放一跪,诚恳地道:“贾三爷,您得给我们这些外来的,留点活路啊!”
“三爷,”秦里正跪就跪,绝不含糊,一边求一边向贾放保证,“我们这些人里虽然有些病人,但是我们不穷,好些人家原来在余江就是富户来的。”
“我们有钱,只要三爷开个口,我们就出钱,我们能买地……我们,向桃源村的兄弟们买地!”秦里正着转向陶村长,“老陶,你看看怎么能给我们个活路呀!”
陶村长一直像是个捡了便宜的孩,乖乖地坐在贾放身后,这时他则向焦躁绝望的秦里正露出笑容,:“老秦千万别急。贾三爷既然提了出来,就肯定是替你们想好了活路。”
贾放终于忍不住笑了:“知我者,陶老丈也。”
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与秦老丈知道。之前十来天,余江乡民们吃喝的粮食、鸡鱼肉蛋……都是桃源村供给的。但是从明天开始,乡民们需要的这些物事,都必须向桃源村支付价钱了。”
陶村长听见贾放这么,几乎快要落泪了:“三爷,您还是这样……总这么为咱们想着。”
而秦里正则倒抽一口凉气几乎快要晕厥过去:“三爷……我们没分到地,现在又要买粮……”刚才谁这个贾三已经替他们想好了活路的?
而这些变革,则是贾放早就在心里盘算好了的。
原本桃源村的人口和土地的关系,支持井田式的“共有”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但经过两三代的人口孳生,以及人民对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渴求,桃源村已经从几乎全然“无私”的共有制经济开始迈向“有私”的农经济。
现在又因为这么个机缘,人口暴涨到原来的五倍。共有制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可能再持续,必须私有化。贾放便索性借这个机会,让桃源村转向“私有”。
此前桃源村的村民也在新移民这件事上体会到了不少挫败感,大多是觉得自己出工出力出粮,千辛万苦地帮助新移民在此安置,结果自己什么都没得到,未来许是还要把自己正在种的地让给新移民。
但现在贾放只命他们出让三分之一的地,并且给他们的劳动提供报偿。桃源村的村民必定会像陶村长那样对贾放表示感激的。
至于秦里正和新移民——
贾放抬起唇角笑了笑:“我会发一笔款子给余江来的乡民们,作为安家费。款子会按人头分发到每一户,这笔款子,足以让你们有钱吃喝一直到今年年尾。”
秦里正登时傻了,而陶村长则眼中含泪:贾放这是……这是在掏自己的腰包来补贴桃源村啊,这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地主?
秦里正则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官老爷不收税,竟然发钱?贾放虽然不是官,但事实上和官也差不多了。
“而桃源村让出的三分之一土地,我会平分成一两百份,从明年开始,佃给你们的村民们耕种。秦老丈回头你去解释一下,这些土地一年可以种两到三季,亩产至少要二百斤。如果种不到这个亩产,或者是家里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下田,就不要来佃种这些土地,会亏钱的。”
贾放这么一,秦里正也明白了。贾放之所以只给余江移民一部分土地,那是因为余江迁来的人口中,有不少壮劳力得了病,无法下田,达不到这些田地耕种的产量要求,还不如留给桃源村的村民。
“一两百户……”秦里正虽然明白了道理,可是心里还是堵,他带来了八百多户百姓,却只有一两百户能种上田,那其他人……
“其他人每一户我都会提供一笔无息贷款,也就是不收你们利钱的款子。”
“会养鸡养猪的,可以拿着这笔钱去买种鸡种猪,家里有人会纺织的,可以拿这笔钱去买织机和纱线,织出来的布就在这村里卖,我瞅着需求是大的很。”贾放一边,就在一边的陶村长跟着一通点头。
“愿意去开荒的,可以拿这笔钱到我这里来买一个开荒证,我会告诉你们,哪些地能开,哪些地不能开。开出来的荒地,地上的出产都归你们。当然,你们也应该需要把这些东西和村里的其他人交换,换取粮食和其他东西……”
秦里正张大了嘴,这回他心里迷迷糊糊地明白了:这位贾三爷,给大家放的这一笔款子,其实是让大家手里都有了钱,有了钱就能买东西,买东西就会让别人有钱……这样看起来,并不是只有种地能养活自己——这其实对那些主要劳动力得了病,不得不休养的家庭来,是一件好事。
“此外,我会聘请一部分乡民参加工作,这些人都会有‘工资’拿。比如赵五光和王二郎,他带稽查大队检查卫生规范的执行情况,他就是有工资拿的,他的队员会根据出勤情况领补贴。”
从贾放举的这个例子来看,这一部分参加工作的人员,应该会从桃源村和新移民中同时选择,不分伯仲。
“对了,还有房子。”贾放一拍脑袋,:“险些把这茬儿也给忘了。”
“此前桃源村建了好些临时的简易活动房。但那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撑不过雨季。从今往后,我还会给余江来的乡民们每户发一笔低息的建房贷款,利钱很少,而且可以在十年之内,慢慢地还。”
“有了这笔钱,你们就可以雇人盖房子,雇的人肯定也跑不出咱们这个桃源寨。这样一来,有点力气的都能在工地零工,以前做过泥瓦匠、木匠的,在这一两年里还种什么地啊,眼前的生意根本就做不完。”
秦里正想想也是。这样一想,远道而来的乡民可以养活自己的法子太多了,为啥偏要纠结种地?
“对了,这样一算,我最近要花的钱和要放的贷款太多了。陶老丈,秦老丈,有没有可靠的账房先生能推荐给我的?”
还没等这两位回答,贾放已经自己想到了解决方法:“不用了,张友士的人口登记册上都登记了这些信息。我过去翻一翻就都知道啦!”
*
这一番长谈之后,陶村长和秦里正完全理解了贾放的安排,他们回去之后又各自向身边的人“传达”了一下贾放的意思。
但凡传话就可能会出偏差,这消息放出去之后,桃源村村民与余江乡民都是半信半疑、喜忧参半。
于是贾放决定开一个桃源寨全体大会。他让所有人都聚在了桃源村村口的空地上。五千人少不少,乌压压地把整片空地都挤满了。
贾放则特地在空地中间放置了一座高台,他自己挤过人群,爬上那座高台,登时便鹤立鸡群一般地立在人群当中。
然后他拿出了一个铜喇叭似的东西,举起来放在嘴边,然后问:“都能听清我话吗?”
“能!”底下的乡民们一回应,那声浪就远远盖过了贾放的声音。
“很好!”贾放连忙比手势,示意他已经收到回应了。
随后,贾放将他对桃源寨的规划与安排一项一项出来。村民们此前都听了传闻,现在也没有表现出特别惊讶。但是贾放所的,可比村民们口口相传的内容要更加精准,也更具有权威。
贾放见桃源寨的乡民们大多情绪稳定,暗暗松了一口气。他的措施有很多不是短期能看到效果的,这些乡民并不一定马上就能全盘理解。但只要愿意尝试就好。
正在这时,村口空地一角,忽然有个人高高跃起,冲贾放挥手,很快就落了下去,消失在人堆里。
贾放眼见,看见了那是张友士。
他赶紧:“那边的乡亲,麻烦让开一条路,让张先生过来。”
张友士没等他发话,就立即挤了过来,还没靠近贾放身前,他就大声向贾放喊话:“三爷,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我找到鼓胀病的驱虫药了。”
张友士话音刚落,原本正在平静接受贾放向他们灌输信息的乡民们,人群立即沸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