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A+A-

    很快就迎来了夏收, 今年地多了些,需要忙活儿的事儿也多了许多,虽然有了刘婷婷这个帮手, 可还是有得忙。村里头好些个主要劳壮力都是要上班的,于是就衍生了一个新职业, 帮工。

    自建国后的一项项特殊政策进行后,现在的农村里头人人都有土地, 家家户户都按着人口的多寡分得了田地,闲散的人就少了。可总有照顾不到的,或者是根本也就没有田地分的人外出来讨生活。

    以往他们是不会来柳家村的, 今年情况不同, 柳立成早早就找人了招呼,特意给请了一些回来。

    柳明月知道以后,单独去跟柳立成聊, 都不用老陈头开口, 就给她家单留两个人来。有了这么俩人, 基本上夏收就没有问题了。柳明月种的东西杂,也不赶时间,等着他们在其他地方忙完这才轮到她家。

    她也没有特殊照顾,而是依着规矩给他们钱和一些粮食作为回报, 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饭食会比其他人家要好上许多而已。

    都是正当年的壮汉, 手脚麻利地很, 就这点活儿,三两日就给收拾出来了,还顺带帮着搭建沼气池。

    要知道这一片可不是中心地区,靠山不,本来也不是富庶的地儿, 通电那是还有些远。柳明月自己反正是很清楚的记得,得到几年后大运动开始了,才通电。为了能够用上灯以及“瓦斯”,从农家的土灶里头解放出来,她给老陈头详细了这东西的好处。

    于是,老陈头循着柳明月给的方向跟朋友听过还特意跑了一趟南边,花了大价钱邀请了个所谓的专家回来指导着。

    帮工的两个壮汉的老家离银柳镇是真的有些远,为了挣钱,都是很肯下力气干活的人。有了他俩的帮忙,工作开展是异常顺利的。他们被老陈头安排在自己的隔壁住着,每天吃好睡好,即使辛苦劳作,可看着还是挺精神的。

    村里头好些人都已经过了忙的时候,见柳明月这儿动静有些大,都过来围观。好些聪明的已经拉着老陈头听了,甚至有的提着工具就要帮着干。

    老陈头倒是不介意他们来帮忙,反正能学到多少都凭自己的本事,要是村里头都普及了这个就更好了,百花盛开总好过一枝独秀啊。

    不过这李专家也不介意有人来偷师,甚至问到关键的时候,也不推脱就着了。他家离这儿十万八千里呢,要不是老陈头给的钱实在高,而且还负责接送他往返,他肯定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到这儿来的。

    既然如此,教一教也无妨。

    更何况,在柳家村住了两日,他对这个村庄的人还是挺有好感的。看到比较顺眼的,会来事儿的伙子,稍微也就提点多些。

    柳明月知道这是国家扶持的项目,日后还会大规模地在农村里头推广。对于村人来,这个沼气池的好处是比坏处多多了去,即使日后有了更好的替代后会被摒弃了,也不耽误他们这段时间先享受了好处不是。

    于是,在柳明月家的这个沼气池完工并且投入使用之后,不过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村里头就有了三四户有意向的商量着一起建。正好这会儿地里头的活儿也不多了,等天气转好,就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第一场秋雨下来的时候,就陆续有见着好处的人家开工了。老陈头也跟着忙了起来,毕竟这建材也是有要求的,尤其是这砖瓦水泥之类的,都得他想办法弄来。

    柳明月也不搭理这些,自从有了这个沼气池,除了人之外,家里的牲畜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沼气除了能够供给秦嫂做饭烧水之外,还能燃起来三个灯,于是,除了书房的两个之外,正厅也给按上了。

    为此,柳明月还特意找了牛采燕的爹帮忙,定制了一套书柜和桌椅,愣是给每个孩子都安了个位置。这样一来,每天晚上都有两个灯燃着的书房就成了家里头最亮堂的地方。

    其实沼气用起来是方便,但是安全问题也是需要注意的,老陈头一点儿也不敢懈怠,每一户安了沼气池的,他都特意提着酒到人家家里头去做工作。除此之外,还跟柳立成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出了点问题他背锅。

    大家也都知道他掏了一大笔钱请了的专家来了柳家村,才有这沼气池建成,对他的建议当然是都听进去了。而且后来村里头的人都是一分钱没花就学到了这本事,虽然建材是花了点钱,可好处是真的不少,拿人手短,对老陈头的态度自然是非常好。

    因着跟着这专家学到了真本事,柳家村这几个人就凑成了个队伍,专门负责这个。好些得了消息的都来请,虽乡里乡亲的不好挣钱,可去指导指导,总得给些东西。就是什么都不给的话,挣个好名声也是不错的。

    柳明月忙着孩子开学之后的适应问题,根本无暇关心这个。陈梓淳和杆子上学后,因为刘婷婷的关系,倒是适应良好,她跟秦嫂商量,给杆子换了个名字,随了豆子秦宁豆,叫秦宁敢。

    不知道是因为上了学,还是因为换了名字,总之,杆子迅速地就长大了似的,改了许多以往的坏习惯,看着稳重了好多。

    “想来这事儿也容易处理,您就别担心了。”柳立成见老陈头是真的上心,自己也帮着科普,当然,该劝的还劝,对着老陈头的时候自然是要多为他着想的,“起来这沼气池还真的是好东西,你明年春上就有肥料用了,庄稼长好了以后就能养更多家畜,然后就有更多的肥料,啧~”

    他想到了之前老陈头建议下建成的鱼塘,以及周边的一大圈桑树。柳家村现在养蚕的人不少,而鱼饲料基本上就是蚕屎和一些其他东西,每年光是鱼就能收获不少。

    不管是每家每户分上几条,还是换成钱发下去,总归是帮衬了生活。而这鱼塘每年起一次,桑树也养得好极了。

    老陈头跟柳立成过这种所谓的科学的立体经济,是循环的生态系统之类的话,但是他读书少,能记住得不多。可如今看着这沼气池,感觉以后也会能够像这样形成循环,那将会是十分让人期待的事儿。

    一心为柳家村的他自然是心情好极了。

    “东西是好东西,可也得会用,毕竟这是可燃气体,安全问题上还是要多注意的。以后等气出尽了,还得掏池子,那也是个技巧活儿。”老陈头闷了一口酒,夹了花生往嘴里送,看着边上正在数钱的牛兰芳,一点儿也没有表现出来不耐烦。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自从牛兰芳揽下这工作之后,做的是相当的不错。老陈头反正觉得跟她对接也还行,有柳立成在边上立着,也不怕人误会了。

    尤其现在跟钱安有了另一层关系,他要买什么东西也方便,有时候借着去买东西的借口,还能偷着出门干些别的,也算是另一种好处吧。于是,老陈头对这件事也不再是排斥的状态了。

    女人对于钱财上的事儿就是精细,牛兰芳更甚。她自己靠着这赚了些钱,自然都是细细盘算才有的,所以更是上心。

    “成了,快点算好了就回屋去,陈叔还能少了你?”柳立成没好气地一句,“我跟陈叔还有事儿要呢,你先回屋去吧。”这女人自从接了这活儿以后,整日都跟钱过不去,气劲儿越发严重,斤斤计较的叫他都快有意见了。

    不过他的确是有事儿要跟老陈头,要是事儿,他不会如此的,可事关整个柳家村,柳立成的态度坚决得很。跟他夫妻多年,牛兰芳自然是知道他的脾性的,点点头就出去了。

    “怎么了?”老陈头很少见他这样,倒是有些好奇,“是不是上头有什么政策下来了?”也不能啊,如果有什么消息,他也能知道点风声的。

    柳立成沉默了一会儿,到底还是开口了,“是燕子,是听到了厂长跟领导电话,好像提到要限制出货的问题。”点心厂的原料并不是很难得,如果连点心厂都这样,那其他的不是更严重?

    他在考虑是不是断了给酒厂的供应,将那一部分的粮食截留下来。

    要知道以前柳家村都有储备粮食的,虽然第二年变成陈粮了以后会低价卖出去,可到底心安。因着村里头有好些人去了酒厂上班,之后签了合同,是由村里头给提供一些粮食,这倒好,直接就把储备的给征用了。

    地道的老农都喜欢囤粮食,柳立成自然也是如此。眼看着外头的东西越来越不好买了,他开始有些慌了。

    老陈头是有些明白他的心思的,可这件事也难做,“你要知道,当初是签了合同的,如果真要断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断掉。”要不然遭殃的还得是那些柳家村出去的人,要是厂长一个不乐意,给你穿鞋,想哭都没地方。

    他可太清楚这些人的手段了。

    不过这事儿柳立成显然不是第一天琢磨了,他迟疑着,到底出了自己的算,“我想着,附近几个村子分一分,好歹还是能完成的。”当初酒厂为了方便,并没有签很多地方,周围几个村子都产粮食,分一分,就好了。

    像点心厂需要的豆子之类的东西,都是银柳镇另一边的村子给供应的,那片种的可就都是五谷杂粮之类的做点心需要用的东西。

    老陈头思考着这个想法的可操作性,屋里头一时有些安静。